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為什麼要去教會?」是個錯誤的問題
(2023年12月04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通常,問錯誤問題的人會得到錯誤的答案。在我的學術領域——神學裡,也許更常見到的錯誤是,在錯誤的問題上得到正確的答案。

也許稱呼與宇宙論(Cosmology)、神義論(Theodicy)和與神蹟相關的辯論為「錯誤的問題」是不公平的。只要是出於善意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就能產生深刻的見解。但這類問題往往會使人們繼續提出及回答關於上帝的人類問題。

正如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所說的那樣,神學本身(Theology Proper)應該激發人類追隨上帝的方式去思考——尋求像上帝那樣談論上帝,及探索「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以弗所書3:8)。

也就是說,神學的意義無非是透過聖經和教會的敬拜來認識這位我們如今只能透過模糊不清的玻璃來認識的上帝(歌林多前書13:12)。

透過上帝的「測不透性」這個視角來尋求關於上帝和基督教信仰的知識,並不是最舒服或最常見的起點。有些人覺得這種想法是種逃避,有些人則覺得我在暗示他們的信仰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還有人覺得這種想法太鬆散,甚至是懶惰,畢竟,有成千上萬關於基督教教義的文字都暗示著:解決基督教信仰裡所有潛在的問題不是更好嗎?

我的回答是,基督教神學的目標,至少對我來說,是「基督信仰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對任何問題或任何研究的結論。「全然理解」和「信仰」是不一樣的事。

在《約翰福音》的結尾,復活的耶穌向祂的門徒顯現。這群人如今已回到提比哩亞海捕魚,這個事實本身令人感慨。這些人曾經是漁夫,被呼召離開自己的職業,跟隨拯救以色列的主。他們跟隨了主,放下賴以為生的方式,而這種忠誠似乎在他們所愛的主死後就結束了。

在基督教傳統中,基督之死至基督升天的這段時間是個充滿意義的停頓。基督死了,基督復活了——然而這對門徒意味著什麼,尚未完全揭曉。此時,門徒們對基督復活的意義有著疑問:他們將以何種力量或代理人的角色傳遞基督的信息?

於是,他們重操舊業——捕魚——在海上度過一整夜。他們一無所獲。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夜晚有何等的悲傷,甚至絕望。他們目睹了主的死亡,他們對以色列復興的盼望也隨著祂死去。他們之中一些人看到基督復活了,但即便如此,復活的基督也只是短暫地與他們同在,且是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如今,他們回到曾經謀生的方式的嘗試也遭遇挫敗。他們能宣揚什麼樣的信息?他們能為世界帶來什麼?他們要如何養活自己?所有這些問題暫時都沒有答案。

他們的困惑可想而知。他們相信主就是所應許的彌賽亞。門徒時代的猶太人相信彌賽亞會再來,並帶來一個地上的彌賽亞王國。他們相信彌賽亞會對他們在羅馬帝國的生活立即產生政治上的影響。但當耶穌被當作國家的敵人釘死在十字架上時,他們看待世界的框架被打碎了。在通往以馬忤斯的路上,他們的話語流露著心碎的聲音:「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祂。」(路加福音 24:21)。

我們素來所盼望的。

這句話裡的失望溢於言表,好似即將迸發失喪甚至悲痛的情緒。當然,基督之死讓許多人的期望落空,他們曾期待祂會帶來新的神權統治,也就是上帝在地上直接的新的統治。但他們的問題——這個已死之人能如何拯救以色列?——在那個時候,是個錯誤的問題。

最近,我常遇到人們問我:「為什麼地方教會很重要?」我認為這是個錯誤的問題。

忿忿不平的基督徒想知道,既然教會內有這麼多傷人的事,他們為什麼還要去教會。牧師和教會領袖也想知道如何向其他人,尤其是年輕人,傳遞去教會的好處。

今日的我們正處在一個熔爐裡,而它應該要燒掉所有關於「教會存在的意義」的錯誤答案。過去兩年一些因疫情關閉的教會將敬拜轉移到網路上。人們在客廳就能觀看教會的現場直播。聖餐有時在家裡廚房的餐桌上舉行,或是完全被省略。敬拜音樂用的是串流平台上的歌。基督徒和家人一起聚會做禮拜,或甚至就不參加禮拜了。

如果認為這種安排不算是敬拜,就大錯特錯了。確實,詩人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主自己也說:「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詩篇19:1;馬太福音18:20)。人們本能地認為,上帝能在臥室、在大自然,甚至電視螢幕上與我們相遇,這種想法並沒有錯。整個基督教傳統都堅定地認為,上帝不受任何事物阻礙,祂能透過物質接近人——包括透過電子數據傳遞到螢幕上。上帝的確與祂聚集在世界各處家中的子民同在。

然而,把這樣的聚集稱為「教會」也是不正確的。教會不僅僅只是上帝在一個人心裡的指引和安慰,也不是一群基督徒聚在一起禱告時所帶來的真實的安慰和糾正。教會也不僅僅是我們所說的,當基督徒偶爾聚集在家裡桌邊唱歌和學習聖經。

在聖經裡,上帝創建教會的目的不僅僅是塑造個人,而是塑造一個民族。亞伯拉罕的呼召是要成為萬國的祝福;大衛的呼召是要成為以色列的國王,而不僅僅是一個合神心意的人;士師們判定以色列領袖的罪,是為了要他們帶領這個民族進入聖潔。

以上這些上帝與某個人交談、指引和導正他來服事祂聖潔民族的模式,就是上帝在自己的子民中工作的故事。各種基督教聚會和基督徒之間的聚集都可以成為上帝在祂的子民中施恩作工的途徑,但並非所有這些聚會都是「教會」。

在定義何謂教會時,最主要的誘惑是強調教會能達成的目的。我們傾向提出錯誤的問題,即,「教會為何重要?」。但教會本身可能並不會以我們所期望的方式來「重要」。

一旦我們問教會為何「重要」,我們就會被誘導去思考它的具體目標或它對社會的貢獻。宗教社會學家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在《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一書中指出,宗教如今是個人在「經驗市場」裡可以自由選擇的商品。如果伯格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宗教就是美國人(和類似美國的世俗化社會)為了減輕良心的不安、舒緩焦慮或產生道德的結果而可能選擇的眾多選項之一。而這些都會被視為教會存在的目的。但靈魂是一種效率極低的現實存在,當對靈魂的關懷變成「選項之ㄧ」時,關懷靈魂的優先順序也就降低了。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警察闖入天主堂抓捕移工 監察院即將介入調查 (教會公報)
北醫管理碩班參訪馬偕社區服務站 國際外籍生與長者互動  (教會公報)
耶路撒冷與伯利恆取消所有聖誕活動 宗教領袖聲明:我們沒辦法慶祝 (基督教今日報)
攜手聖誕送愛送暖!台北首場餐會讓愛無限,願每一位家人與神同行! (基督教今日報)
夏凱納靈糧堂聖誕系列活動》天使好忙.快閃大直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