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西拉雅聖詩譯本分享會 從族語詩歌傳唱文化
(2023年11月1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Dalul台南報導】《聖詩》旋律與詩句裡所蘊含對上帝的頌讚、回應,如何唱以及用什麼語言唱,都會影響信徒對於詩歌的認識與詮釋。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西拉雅族群教會聯誼會,於11月12日下午在台南中會左鎮教會舉辦「西拉雅聖詩譯本」分享會,當中有詩班傳唱示範、專人演講等環節,述說為何要翻譯,以及語言分享如何讓西拉雅族群的文化傳承增添新亮點與媒介。

在詩歌分享中,第一首是由Onini竹音樂團用西拉雅語吟唱聖詩104首〈耶穌真正死復活〉,展現因著上帝恩典以及眾人努力,可以在現今重新找回西拉雅族群的聲音與詮釋;而接下來有頭社、左鎮、木柵、甲仙、玉井等教會詩班獻詩。

此次也特別邀請鑽研禮拜學及教會音樂的駱維道牧師,以「台灣平埔聖詩的歷史遺跡與新貌」為題分享;他指出基督教聖詩的來源其實是源自於希伯來人的詩篇,猶太民族對於創造天地的主,不管是讚美、感謝、認罪,或是苦難中的悲嘆、與上帝的辯論等所有形式;而台灣聖詩歷史的傳承與演變,跟平埔族是十分有關係,因為他們是台灣最初接觸基督教歐洲音樂文化、藝術的族群。

他指出,過去駱先春牧師於東部牧會期間,鳳林平埔族的「大老娘」以台語寫詩,並以平埔調或阿美調來吟。因駱先春牧師有記錄,也能看見平埔族的曲調有不同流傳;像是2009年《聖詩》中,第483首〈佇主內無分東西〉,其實就是源自於記錄中的〈救主聖誕〉,特別當中在每節結尾出現的「ah hau-ian-he」,就是所謂原住民唱詩會使用的多義感嘆詞,而在2009年《聖詩》中則改為「四海一家」。又例如2009年《聖詩》中第123首〈至尊上帝至仁愛〉,也是聖詩經歷不同時期流傳下來的重要平埔族旋律;而像是在1964年版《聖詩》當中第199首,就是透過駱先春牧師於1928年採集而來,經筆者配上簡單伴奏性、西洋的和聲。

除了有傳承下來的聖詩,在2009年《聖詩》中,也有四首西拉雅族群的新作,即第7首、第320首、第503首、第531首;然而也有許多平埔族聖詩或阿美族聖詩的歌詞有傳下來、旋律卻沒被使用到,這其實也可以提供給現代創作者有更多思考與應用。綜合百年來傳統平埔調的聖詩有文字記錄者有16首,但在《聖詩》中只用了六首,其他10首是歷史的遺蹟,放棄很可惜,他期待能夠翻譯為西拉雅語,找回平埔族教會音樂的遺珠。

最後他也表示,若有實用母語的《聖經》與《聖詩》,族群的認同、語言、文化傳統的精神就不會消失。基督教福音傳播是藉聖經、聖詩翻成當地的語言為開始,所以很高興知道有人要翻譯西拉雅語全《聖詩》,他也相信裡面必定有許多用語與意境很難翻譯、工程非常浩大,所以也提出其實不一定要650首全部翻譯,畢竟有些詩歌不一定適合現代處境。他期盼大家能特別站在西拉雅文化處境創作新聖詩,對信、盼望、仁愛、公義、和平,就是基督徒生活所面臨的挑戰寫出新詩。

總會禮拜與教會音樂委員會主委林淑娜致詞分享,透過今日的分享與看見,從中也學習西拉雅語的奧妙與聖詩的結合;最近幾年在總會服事裡,很多原住民中會、族群區會想要把2009年版《聖詩》翻譯為自己族群語言,雖然工程是十分浩大,但是有音樂分享與創作,就能將語言與文化傳承下去。而委員會明年事工規劃中,西拉雅族群推廣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期盼在其中看見新的風采與呈現。

Uma Talavan(萬淑娟)老師也分享在翻譯過程碰到許多的挑戰;不管是語言當中的隔閡與語言的選字,該如何貼近詩詞的意思,並且也要顧及容易傳唱;所幸有大家的努力和分享,讓西拉雅族群譯本能在現今被產出。目前總共有21首,其中包含許多教會重要時刻的詩歌,像是在聖誕節、聖餐、復活節等,可於禮拜程序中使用,也需要應用才能讓語言與文化更活絡,展現新樣貌。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其他新聞快報
醫師節》披上白袍的福音使命,「到我這裡來的病人,都是上帝給的」 (基督教今日報)
從校園得明日的社會、掌握契機逆勢成長,善用新媒體打開福音任意門! (基督教今日報)
人權監察:國安法威脅港宗教自由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手抄聖經 法國讀經新時尚 球星吉魯也參一腳 (基督教論壇報)
天韻合唱團60周年 東馬、印尼巡迴 逾14,000人參與 場場爆滿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