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社交內向型的人如何參與福音?
(2023年10月1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對我這個社交內向型的基督徒(同時也是牧師的妻子)而言,最困難的領域也許是聖經裡對好客/款待客人(hospitality)的呼召以及我們美國文化對這一呼召的理解方式。

常見的關於基督教「好客之道」的討論往往以女性為中心,尤其是家庭主婦,包含著非常明顯的外向社交型因素,如:積極邀請鄰居和陌生來家裡作客、為大家做飯、敞開家裡的大門、包容哄鬧聲及事後的雜亂。

雖然我深深受益於聖經裡關於好客的教導,但我也因此受到挑戰,我常常覺得這是自己不可能達到的標準。

然而,我又想起,耶穌在這世上也沒有一個所謂的「家」讓祂能邀請別人進入。當祂與井邊的女子坐在一起,或渡過整片海僅為一個人趕鬼時,祂吸引眾人的方式並非透過舉辦派對。有時,沒有任何人能找到祂——祂會避開眾人,有大量獨處的時間。

然而,耶穌的生命正是聖經裡關於「好客」的具體體現——在祂所做的每件事及祂所遇到的每個人身上。好客(φιλόξενος)希臘文的直接意思是對陌生人的愛。

盧雲(Henri Nouwen)在《從幻想到祈禱-靈修生活的三個動向》中寫道,「好客這個詞不該被局限於在家裡接待陌生人的表層意思(儘管這一點也十分重要,永不可忘記或忽視),而是作為我們對其他人類的一種基本態度,可以透過各種方式來展現。」

當我們回想耶穌的作為時,好客的概念便會超越充滿侷限的表層意義:好客的心使我們看見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和孤獨的人、有心去擁抱那些痛苦的人,並有能力在這個步調匆忙的世界裡為人提供一種不匆忙的愛的同在。身為基督徒,無論我們的個性或脾氣如何,這都是我們能夠而且必須培養的。

我不能因著身為一個社交內向型的人而不跟隨基督去愛我的鄰舍,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必須以社交外向型的人的方式去愛他人。福音不必總是附帶著進到我們家裡的鑰匙,但一定要附帶著通往我們真心的鑰匙。

社交外向型的理想
蘇珊·凱恩(Susan Cain)在她的《安靜:內向者在一個無法停止說話的世界裡的力量》一書中,追溯了社交外向型的理想概念是如何在歷史及多種文化中崛起的。

在美國文化裡,我們已認定「理想的自我狀態」為:愛交際的、精力充沛的、以行動為導向的人,且在人群中感覺良好。凱恩寫道:「內向——包括其表親,如敏感、嚴肅和害羞——如今被視為一種次等的個性特徵。」

而與基督徒的好客之道相關的討論也通常傾向於同樣的外向型理想。例如,克里斯汀·謝爾(Kristin Schell)的《綠松石餐桌》曾引發一場全國性的潮流:人們在前院放置野餐桌來與鄰居和陌生人建立關係。其他書籍和文章則建議人們經常舉辦晚餐會,經常邀請家裡附近的孩子來做客。

其他較為內向的作家,如著有《福音帶著鑰匙來》的羅莎莉婭·巴特菲爾德(Rosaria Butterfield)則承認社交內向型的人可能需要「以不同於其他人的方式預備[事工]」,但仍倡導同樣外向型的生活方式,即與社區鄰居一起吃飯、舉辦街區派對,以及經常接待無家可歸的家庭。

我並不是在說這種「普通人都能做的好客行為」並不值得稱讚——以上這些行為非常值得稱讚。但所有這些似乎都表明,信實地順服上帝並展示好客心腸的唯一途徑是將我們的家變成某種基督教公社,或至少成為積極支持這種做法的人。

身為一個每個家庭成員都屬於社交內向型的家庭,每週邀請教會成員來我們家做客的短暫嘗試極其失敗。所以,一種又日常又能徹底展現好客心腸的生活對我們而言究竟應是什麼樣子?對像我這樣在長時間社交活動中會出現身體不適症狀的人而宜,難道唯一的答案就是補上更多的「自我療癒」時間嗎?

社交內向型好客的力量
在一次採訪中,羅莎莉婭談到她的鄰居肯·史密斯和他太太(Ken and Floy Smith),他們在將她帶進基督信仰並啟發她自己的好客願景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家的門是敞開的。人們總是進進出出——教會的人和非教會的人都有。」身為一名牧師,史密斯會溫暖地歡迎所有人。

我必須說,這是社交外向型的好客之道所能呈現的最好、最美的方式了。但我還想說的是,這並不適合所有人,也不是唯一的方式。

與此對比,我想起我的朋友麗貝卡。在我讀大學時,我曾休學一年,在韓國一間孤兒院服事及生活。最初的幾個月是我人生中最困難的時期,我在孤獨和憂鬱中掙扎。

我在首爾有一個叫麗貝卡的朋友,在那段日子裡,我常常拜訪她。在她的小公寓裡,我坐在黃色的沙發上,看著窗外發呆,而她在隔壁房間裡忙著她的事。有時她會播放一些輕音樂,我們會一起在美麗的韓國秋天裡散步,在咖啡廳喝著茶深聊。我們會一起看書、看電影及吃飯。她安靜的友誼對我的靈魂是一種撫慰。

麗貝卡和我都是社交內向型的人。如果她歡迎源源不絕的打擾,並在我每次來訪時邀請她其他十幾個朋友,她的好客很快便會失去深度、力量和親密感。她的門設有護欄,而這大大增強了她能以我當時所需要的方式來對我展現好客的能力。她向我示範了如何從獨處的節奏和護欄中流淌出愛的生活方式。

因著想起像麗貝卡這樣的朋友,我丈夫和我學會允許並接納自己用內向的方式好客及服事他人。我們不再強迫自己每週舉辦晚餐邀約,而是主要使用週間時間在家裡之外的地方與人聊天。

每個月我們都會問上帝,祂想帶領我們去找誰聊天,並且我們在森林步道、咖啡廳或教會安靜的角落裡建立屬靈上的友誼。我們真的很享受這些與心愛的新朋友及老朋友相聚的時光。

當我們邀請人來家裡的時候,我們會提前計劃,以有目的的、輕鬆簡單的方式,且通常是較為小型的聚會。我們平衡這些聚會、獨處的時間和與家人相聚的時間,盡我們所能精心安排我們的日程,同時又留有靈活的空間。我們的大門並不總是敞開的,但我們的鄰舍和朋友們知道,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會全心全意地幫助他們。

相對於我們文化傾向外向型的好客之道,我們內向型的好客方式並非一種有缺陷的好客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種有其獨特力量的好客方式。身為社交內向型的人,我們用深度來彌補廣度上的不足。我們願去到海的另一邊見那一個人,停留並關心井邊的女子,而不是與山坡上的數千人或掀開屋頂的人群見面。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稻成米芳共享恩典 公報聖誕紫米芳收入捐助障關與原社 (教會公報)
190傷、數萬戶停電!小犬颱風肆虐蘭嶼、恆春多處災情,籲代禱! (基督教今日報)
政府邀辦主日學,首週就4.1萬孩子參加!比爾牧師:神開非比尋常的門 (基督教今日報)
鄒崇銘著作出版社資料被改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首屆花東牧者國是論壇會議 聚焦家庭與公共事務參與議題 盼持續連結帶動東部教會影響力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