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即使奇蹟沒有發生,也不可恥
上帝沒有讓奧利佛復活,但祂的大能不僅僅只關乎消滅苦痛。
(2023年09月26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兩歲的奧利佛(Olive Heiligenthal)並沒有死而復生。兩週前,她在床上睡著了,再也沒有醒來。

加州雷丁市的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 in Redding)及其教友為奧利佛的復活禱告了六天,他們唱歌、跳舞,並宣告他們相信上帝的旨意,奧利佛的母親卡爾莉(Kalley Heiligenthal)在Instagram上寫道:「她在地上的時間還沒有結束」。伯特利教會的牧師比爾·強生(Bill Johnson)在一份官方聲明中表示認同。這間廣受歡迎但頗具爭議的教會邀請全世界為著上帝能#喚醒奧利佛禱告。但奧利佛並沒有醒來。12月20日星期五晚些時候,伯特利教會宣布奧利佛的家人將開始籌劃她的追悼會。

我生活在充滿張力的生理狀態下,對許多跟隨比爾·強生這種想法的人來說,我的身體似乎與上帝的計劃相悖,我終生被化療和免疫療法束縛著,也許是因為我沒有獲得足夠的聖靈的力量。

但我的生命沉浸在這樣一個奧祕中:在這個破碎的身體裡,在我缺陷的中心,我最深刻的體會到基督的同在(羅馬書8:17)。我身體的病痛並沒有成為我認識上帝愛的奇蹟的障礙;它一直是個殘酷而美麗的地方,在那裡,我發現自己與那曾經來到世上並將再來的上帝深深連結在一起。

身為一名治療師,我曾諮商不少生病和生理失調尚未痊癒的客戶——那些ㄧ輩子掙扎於憂鬱症、惡性焦慮症、因創傷和虐待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以及讓每天充滿痛苦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儘管他們有堅定的委身奉獻精神,卻無法靠著信心消除身體上的脆弱。

在我為奧利佛一家哀悼的同時,我也為那些因奇蹟沒有發生而感到羞恥及困惑,而不是感到被安慰的基督徒悲傷。我們生活在既相信奇蹟會發生,又明白我們無法保證奇蹟每次都會發生的矛盾之中。

但是,讓我們重新燃起盼望火苗的不僅僅只是宣告上帝已戰勝死亡,而是發現上帝與我們在悲傷中一同哭泣。當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視苦難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一個能與人分享的故事時,羞恥感就會油然而生。

聽聞奧利佛的故事後,作家珊南·馬丁(Shannan Martin)回想起自己孩提時期因為發現自己的信心無法讓朋友復活而感到羞愧。「小時候,一個跟我很要好的朋友過世了,大家都在為他的復活禱告,集結了很多的禱告能量。當復活沒有發生時,他們說這是因為『某個人的信心不夠堅定』。我知道我就是那個人。那年我8歲。」

精神科醫生及創傷專家朱迪斯·赫爾曼(Judith Herman)曾寫道:「羞恥感總是與關係上的經歷有關。」也如同學者布雷內·布朗(Brené Brown)所描述的,羞恥感是 一種覺得「自己很糟糕、出了問題」的感受。

根據精神科醫生科特·湯普森(Curt Thompson)的觀點,羞恥感會劫持我們的身體,瓦解我們大腦的下部和上部區域,使我們與上帝創造來幫助我們獲得盼望、意義和信任感的部分斷開。

正如湯普森在《羞恥的靈魂》一書裡所說,羞恥感是惡者用來破壞並切斷我們彼此之間以及與上帝真實的愛的聯繫的生理性力量。當我們的信心不足以消滅苦難或戰勝死亡時,我們往往會因自己的不足而深感羞愧,而基督教文化裡對「信心能產生醫治的力量」的過分強調又更深化了這種羞愧感。苦難常常被視爲應禱告消滅的東西,而不是一種有意義的經歷,透過這種經歷,我們能更深的認識那位選擇受苦的上帝。當苦難揮之不去時,我們往往會在羞愧感中孤立自己,默默地、私下地承受著苦難,而不願因著被人憐憫,或在無休止的醫治禱告中感到更加羞愧。

正如我之前在《今日基督教》發表的文章所說,上帝為我們的大腦設計了一條需要彼此的線路。信心是一種身體經驗(embodied experience,或譯「身體感」),會受到我們周圍其他一同敬拜、哀傷、不完美的身體的影響。心理學家描述這樣的現象為「社會認知的延伸」:我們的信心透過「存在於其他信徒身體上的心理網絡、我們敬拜上帝的實踐和儀式,甚至我們在社交媒體上讀到及分享的信息」得以增強及被形塑——也包括畸形形塑的可能。

當基督徒把信仰的重點放在神蹟奇事上時,我們被訓練成視我們的身體和痛苦(包括疾病和死亡)為上帝可以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祂已然同在的地方。也許,當我們拒絕在釘十字架與復活之間的緊繃狀態下被祂親手托住,選擇直接被救而不是磨練出堅韌性,寧願要神蹟而不是祂平凡日常的同在時——我們的信心會在我們沒有察覺的狀態下束縛住我們,而非庇護我們。即使上帝已經應許耶穌再來的那日,我們的肉身將得到永恆的救贖(林前15:20-28),我們所謂的「信心」仍宣稱並要求得到立即的解脫和復活。

羞恥感在我們之間逐漸升起並成形——無論在教會裡、私人談話中,或在社群媒體上——它悄悄地說著:那些閃耀著光芒的奇蹟故事比「上帝在悲傷中支撐著我們」的故事還更動人、更有價值。

但好消息是,恩典也可以在我們之間逐漸升起。

當我們為軟弱和死亡作見證,而不是簡單地宣告它們的消滅時,同樣能形塑成熟聖徒的生命,使他們定睛在永活的盼望上(彼得前書1:3-9)。B.布朗的「羞恥感復原力理論」是在對215名婦女進行廣泛訪談的根基上所提出,對教會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並非透過否認破碎的現實或我們的脆弱感和羞恥感來變得更有韌性,而是透過在安全及有同理心的關係中說出它們。當我們在有同理心及安全的環境中創造出能哀哭並講述自己的故事的空間時,我們大腦的線路就會朝著健康的方向重新連結起來。

伴隨這些事件而來的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奇蹟沒有出現時,在痛苦中的人們應如何理解他們的痛苦?當疾病沒有被治愈,孩子沒有從死裡復活時,該如何理解信仰?當我們的教會、詩歌和社群媒體上的文章如此強調並宣告苦難的消除,而不是上帝深願與苦難同在的心時,會發生什麼事?羞恥感。

我在12月16日早上聽到小奧利佛去世的消息,當時我正坐著,等待舌尖上的Zofran藥片溶解,以平息我體內翻騰的噁心感。我剛開始接受每週一次的化療注射,醫生說我的病是一種不治之症,儘管我懇切地禱告能痊癒,但這種病已經陪伴了我整整11年。伯特利教會的牧師比爾·強生相信,上帝的旨意永遠是治癒疾病。所以,我的生命處於上帝的旨意裡的什麼位置呢?

在他的個人網站上,比爾·強生說:「上帝已經買下一個人的醫治權,祂怎麼可能選擇不醫治他呢?⋯⋯祂已經決定要醫治⋯⋯在祂那裡沒有缺乏⋯⋯所有的缺乏都在我們這裡。」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2023日本宣教大會》幸福翻翻卡前進日本 樂果實支援宣教士福音工具 (網友/機構提供)
異鄉也能團圓 漁工中秋前夕齊聚烤肉 (教會公報)
同心鬆硬土!台中山城眾牧者攜手亞東劇團戲劇佈道,許多鄉親感動決志 (基督教今日報)
循道衛理發牧函述袁天佑追思禮拜安排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古耶利哥城遺址被列為巴勒斯坦世界文化遺產 以色列憤怒不已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