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業步寒冬
前記者藉自媒體做好報道
(2023年08月25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時代論壇訊】在近年高壓的政治氛圍下,加上廣告市場萎縮,本港傳媒業步入寒冬。免費報章《晴報》早前宣佈停刊轉攻網媒,將於下月十五日出版最後一期。儘管傳媒業經營困難,不過有前《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記者,分別以自媒體方式,採訪法庭新聞、進行專題報道。他們認為即使近年讀者對新聞的興趣減少,但優質深入的報道仍有意義。
銷量高新聞 非深度報道
對於有免費報章停刊,前《蘋果》記者、《庭刊》聯合總編輯陳玨明直言,香港傳媒一直都是市場導向,不是靠出色的報道帶來收入,而是廣告。「有個時期,《壹週刊》的頭版廣告,每星期收入達七位數字。如果將收入用來做更優質的新聞,吸引更多讀者,那不算壞事。可是讀者最感興趣、銷量最高的新聞,往往不是有深度的報道,而是最『吸睛』的娛樂、偷拍。」
陳玨明認為,雖然做優質報道不易,但也有一定意義。他明白大眾可能想迴避新聞,但重申仍要關注新聞。「例如法庭案件,大家應該要知道審訊如何進行。將法庭的判決客觀寫出來,至少有個起步點,讓感興趣的讀者有渠道找到案件。」
惟陳玨明點出,傳媒的角色不在於提高公眾對新聞的興趣,而是負責提供優質的報道。一方面,大眾永遠需要社會真相的客觀報道,但另一方面,如果公民無心追求社區、社會的進步,那管新聞再精準,也不能帶動公眾理性地討論議題。
參與式報道 培養公民記者
曾任《立場》記者的「留下書舍」創辦人之一Kris,今年六月與同事發刊《留白》,以「參與式報道」(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的原則,鼓勵讀者參與報道過程。Kris認為香港公眾確實讀少了新聞,可能因為疲勞,也可能因為不少熱衷閱讀新聞的人移了民;但更可能是因為缺乏傳統綜合型媒體,而社交平台上新媒體的資訊卻很零碎,以致讀者不知道從何讀起。
面對資訊零碎、無從入手的局面,《留白》開拓了「參與式報道」模式。Kris解釋:「從前的傳媒擁有由上而下的話語權,『傳媒咁講就係事實』,報道雖然有迴響,但其實『唔知讀者點諗』。」現在的讀者不時質疑媒體的報道手法,Kris反而認為是好事,記者需要更加謙卑,向有興趣的公眾解釋報道原則,公眾又可以與記者聯絡。「參與式報道可讓關注新聞的人,更深入地思考、討論議題,甚至成為公民記者。」
問及傳媒有沒有責任提高公眾傳媒素養,Kris認為這未必是記者本份。「這樣要求記者,未免過份,如果有更多的資源,傳媒也應該用來做更全面的報道。」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