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壓抑「性試探」終必失敗
為何以壓抑和迴避的態度來面對慾望不是合乎聖經教導的方式?
(2023年07月14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我人生一開始處理慾望的方式就是順從它。青少年時期的我認爲探索人生的方式就是尋找並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我在學術成就及性生活上尤其展現了這一點。我的生活隨著歌手雅瑞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反覆吟唱的歌詞一同搖擺:「我鎖定,我喜歡,我若想要,就能擁有。」我認為,回應慾望的正確方式就是放縱於其中。

當我還是非基督徒時,我不知道純潔運動正同步進行著。近年來,不少曾經歷過這場運動的人開始分析這場運動及其中做錯的事。他們的(也是我的)結論是:以壓抑和迴避的態度來面對慾望不是合乎聖經教導的方式,並且,這種方式也不會比青少年時期身為無神論者的我的放任態度還更接近基督教。

當這些討論反覆出現在公共領域時,放縱派和壓抑派論述間的張力讓不少人盼望找到合理的中庸之道,一條能避免兩種已然失敗的極端選擇的路。在這兩派之間,是否存在一個符合聖經教導的「慾望神學」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認為,基督教的禁慾主義(asceticism)雖然古老,但為我們提供了可行之道。禁慾主義獨特的主張視上帝為我們慾望的終極滿足,而不是我們「達到慾望的手段」。

禁慾主義也避免了壓抑與迴避會有的缺點。我這裡說的迴避不是聖經裡說的明智地逃離試探的方式。將自己置於我們明知會受到強烈試探的地方既不安全且愚蠢。試探本身雖然不是罪,但對我們而言很不安全;耶穌教導我們要禱告遠離試探。同樣的,保羅告誡我們要「逃避淫行」(林前6:18),這些都是再清楚不過的教導了。

我想指出的是,「壓抑」和「迴避」雖然字面上看起來很基督教,但卻是異教的應對方式。這兩種都是戰術性的回應,以意志力為中心。一個壓抑慾望的人可能會試圖以「假裝慾望不存在」的方式無視它。或者他會避免和充滿吸引力的人相處。其他人則不願承認自己有任何性慾(女性或同性戀比較傾向此種方式),因為這樣的坦承可能會帶來社群內的羞恥感。

首先,這兩種策略都試圖透過賄賂上帝來得到回報。這種策略常見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如果我在性關係上保持純潔,上帝就會賜給我一位既迷人同時又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的配偶——像這類「性純潔成功神學」既不符合聖經的教導,也不正確。不僅如此,這對那些努力忠於信仰卻一無所獲的年輕男女來說,是毀滅性的痛苦。他們就像在神蹟醫治特會裡沒有得到醫治的人,懷疑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其次,壓抑和迴避策略往往是出於為了迎合社會對他們的期望。但是,若取悅牧師、朋友或父母是我們保持性純潔的主要動機,我們就陷在謊言裡了。僅僅在我們最終的行為上符合上帝的命令,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真實活出基督徒的美德。

壓抑和迴避的策略也會導致這種結論:人們不需要耶穌基督就能活出這些美德。一些基督徒發現,只要正確地合併使用獎勵和懲罰機制,就能讓他們忽視自己的慾望;或者,他們可以藉著安排自己周圍的環境,讓慾望的種子不會那麼容易發芽。自此,自我成聖、自以為義的感覺悄然潛入,讓他們開始有能「教育他人」的衝動。基督變成名義上的存在。他們逐漸僅僅視基督為遙遠的「審判官」,在人們失敗時感到失望,並會獎勵那些做得好的人。但基督本應是我們在永生裡的獎勵。

換句話說,一個不需要耶穌的信仰體系並不是個有具有實際意義的基督教信仰。如果基督的主權被人類的權柄取代,如果這些信仰操練的終極目標不是得著基督,而是克制性慾——或是得到「童貞」獎牌——當耶穌慢慢消失在視野時,又有誰會注意到呢?

同樣地,我需要再次重申,真正合乎基督教的性慾觀、逃避試探和避免慾望讓我們分心的概念,本身的確是實際且有用的方法(工具)。然而,當我們單單倚靠這些方法時,就行不通了;和枝子從葡萄樹上被剪下就會枯乾同樣的道理。

最後,壓抑和迴避的策略不屬於真正的基督教教導的第四個原因是:它們在單身及婚姻之間劃下極深的分界線。

如果面對性慾時,你主要採取壓抑或迴避的策略,那單身生活本身就成了一個陷阱。當你忙於忽視、自我懲罰,逃避這些感受,你終有一天會過度疲勞、沮喪並失敗。許多單身基督徒都背負著這一沉重的軛。另一方面,婚姻因此被視爲有如應許之地,是一種獎勵,是上帝旨意的實現。「進入婚姻」是跑完這場充滿壓抑和迴避的殘酷競賽的終極獎勵及祝福。

這種「婚姻」及「單身」之間錯誤的二分法與聖經教導背道而馳。這種看法失敗於沒有體認到婚姻本身正是我們操練與慾望共存的訓練場。已婚者面臨著喪失對自己配偶的慾望、對不是自己配偶的人產生慾望,以及因著種種原因不願意與配偶行房等問題。性功能障礙甚至婚內強暴皆是這個墮落的世界裡痛苦卻常見的事。

然而聖經裡並不存在這種錯誤的二分法。我們反而會在聖經裡看到,上帝既看重單身也看重婚姻。耶穌終其一生活在一個「婚姻是必需品」的文化處境裡。但在馬太福音第19章,祂肯定了敬虔的單身生活和婚姻生活皆是美善且值得尊榮的事。將這兩種狀態相互對立,絕對是非常「不基督教」的行為。

見到壓抑或迴避策略在以上四種層面的失敗,我發現應有一種簡單的替代方案:我們需要一個明確屬於基督教的觀點,明白身為帶有慾望的人,我們能如何在這墮落的世界以合神心意的方式生活的願景。更直接的說,我們需要耶穌基督祂自己。祂所在之處,永遠有盼望和生命。

我們能在基督教禁慾主義的神學實踐裡找到耶穌嗎?英國聖公會神學家莎拉·科克利(Sarah Coakley)在其著作《新禁欲主義:性慾、性別和追求上帝》裡表示:「這是可能的。」雖然她的一些結論超出了聖經的範圍,但是,對於慾望,她展示了一幅美麗的聖經景象。

透過對佛洛伊德、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和她自己的神學探索之旅,莎拉鼓勵讀者思考真正的禁慾主義能如何使人仰望那唯一能滿足我們慾望的事,以及當慾望無法以任何方式被實現時,我們唯一能見到的畫面:上帝。這種「看見」,只能透過禱告和屬靈操練才能見到。這些操練能幫助已婚和獨身的基督徒轉化他們的慾望至上帝本身。

正如莎拉大膽地總結:思念著上帝並信實於祂的獨身人士和已婚人士「透過禱告將他們那無可避免會在世上受挫的慾望交托於祂,」這兩種人之間的共通點比那些不願思想上帝且不信實於祂的獨身人士、或那些不在乎上帝但過得開心,或即使痛苦但仍不尋求上帝的已婚人士——還要更多。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點亮生命 在文字中遇見上帝 (教會公報)
台灣如小小屬靈拖船、卻有「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將福音拖至全世界! (基督教今日報)
Army Of God營會》預言恩賜從渴慕開始,像神一樣說話、思考、行動 (基督教今日報)
專訪香港天梯使團新總幹事 新季節新浪潮迎接復興 (台灣國度復興報)
傳遞亞斯伯里復興 點燃台灣各地復興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藍翅膀

每當有性方面的火苗或需求問題時(哪怕是一個念頭或畫面),當下透過禱告,立即祈求聖靈能力的幫助,以及耶穌基督寶血的潔淨與遮蓋,禱告直到意念或需求不再,如此經歷聖靈能力的運行保守,來勝過各樣的試探。禱告倚靠神來得勝,就是這麼一回事。

發言日期: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