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狹縫中成為液態教會
趙崇明:有些事可適應 但有底線
(2023年07月11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近年社會環境變化急速,香港教會除了要面對移民潮、疫情帶來的影響外,還要應對愛國教育、「基督教中國化」等問題。在日前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舉辦的交流會上,有教牧問及可如何適應和面對新常態的香港。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引用社會學家的概念,指教會可液態化,變得流動。他指在現今香港,「有些事可以適應便適應」,但要有底線。

趙崇明指在今天香港是活在新常態下,當中有很多無法預期的事情發生,而大眾只能無奈接受或習慣,由此帶來集體性的靈性情感創傷。無力感使人感到失望和荒謬,憂慮不知明天如何,有人會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他指出「這是靈性的問題」。

趙崇明剖析過往香港教會在「一國兩制」下,仍有生存空間的夾縫可以遊走,而現在只剩下「狹」縫,甚至有些東西已失去。趙崇明表示,由二〇一五年起,習近平主席先後四次提出「宗教中國化」的方針,及至上月提出的《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教會思考如何進行「本色化」。趙崇明認為「基督教中國化可以是本色化」,但教會須思考如何在今天社會處境談本色化,不只是與儒家對話,現在的中國是討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躺平等。趙崇明指,目前香港社會前景不明朗,教會只能見步行步,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如何踐行使命。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梁國全傳道指出,開始有關於「基督教中國化」的討論和最近的《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相信將在香港推行,考驗香港教會能否適應面對、是否常作準備、是否對未來的可能性有更多思考和適應力。有教會領袖提問,若將來要在主日學加入愛國教育內容、國旗放在講壇,可如何用聖經應對。趙崇明認為,「有些事可以適應便適應」,但有些事會有底線,但以理與他三個朋友就是例子。他也舉例,假如日後本港神學院要在課程內加人愛國教育元素,他指多間院校會一起商討應變,以及哪些底線要堅守。

趙崇明引用三段聖經經文,分別為主禱文、羅十二1-2及彼前二9-10,指出教會需要從中反思自己的身份、使命、福音觀,及有屬靈的辨析力分辨處境,能以察驗上帝的「心意更新而變化」。「如水」的變化和適應力,使作為流散的教會可對應多元、非理性、不可預測、跨越彊域界限。

流散教會是有別世界價值觀另類信仰群體

趙崇明引用社會學家包曼(Zygmunt Bauman)液態現代性的概念,提到「固態教會」與「液態教會」(Liquid Church)理念。他指固態教會重視組織架構、由上而下、重視理性規劃、效率、維穩、以人數增長為本;而液態教會則是流動、多變、碎片化和跨越彊域界限。他解釋,維穩不是問題,但長期維穩,變成僵化,就會出現問題。「我們需要解構建制,卻不是反建制。」他指液態教會是「流散教會的文化運動及屬靈運動」,是教會可思考怎樣對應今天處境的方法。

趙崇明補充,聖經中舊約到新約中由幾段行旅敘事組成,敘述在行旅中流散。他引用侯活士的概念,指流散教會是由「異類僑居者」所組成,是有別於世界價值觀的另類信仰群體,是一群在地活出天國政治倫理的天國子民。今天的香港教會亦要成為敢於創新與冒險的教會,立足於傳統來更新。

趙崇明指出今天香港面對的問題,是處境性問題,亦是神學上的教會論問題。趙崇明釐清一些對實踐神學(或踐行神學,Practical Theology)的誤解:實踐神學並非先理論,後應用;亦非如純科學(pure science)和哲學般被視作「唔等使」,而應用則是「等使」。實踐神學是神學理論的行動,亦即神學理論的實踐(Praxis),這種的行動具有處境性,並且重視整合。

梁國偉:牧者先覺察內心 後思堂會未來方向

基督福音堂堂主任梁國偉牧師提到,在社運及疫情後,該堂至少有四成會眾流失,能感受到移民潮帶來一定的衝擊。該堂同工與執事分別少了一半,而大部份移民的都是三十多歲夫婦——共十多個家庭帶同孩子離開。梁國偉形容情況猶如處於幽谷,他認為牧者在此時需要覺察內心的改變,而不是急於為堂會未來的發展部署,否則會有危機——「得個『做』字」,並且難以牧養群羊。

他指牧者要照顧自己,例如他會祈禱和看書,直至內心有一些感受流露出來。過程中他發現自己過去幾年也有感到挫敗、失落、羞辱、受傷、忿怒。他也會讀一些哲學、心理學書,幫助自己應對逆境和慢慢梳理情緒。

從靈性角度來解釋,梁國偉引用十架約翰的「心靈黑夜」,指出其中一重點為「感官的被動淨化」,即神讓信徒進入靈性低潮,是信徒的必經階段。在此階段,其中一個特徵是,當沿用過往追求神的方式,如讀經祈禱,去到某一地步,會覺得神猶如缺席,從而引發靈性掙扎。梁國偉指,十架約翰的「心靈黑夜」讓他反思,過往習慣有理性地規劃讀經靈修,有目標;福音派教會也慣於透過參與事奉及課程認識信仰,以為這樣便能認識上帝,但在靈修學中,其實不一定是用這樣的方式。他指這是一個靈性旅程,是一級一級經歷成長。

梁國偉指,十架約翰這種神祕主義,提醒他「理性總有個盡頭」,在那裡要開放給上帝工作,有些事情是無法解釋。他指牧會亦然,從而學習安於摸石頭過河,見步行步。「我都計劃唔到……當你計劃晒、培訓晒之後,(他們)轉頭又同你講下個月要移民,咁你點?……咁就交給上帝。」他提到該會放手讓不同小組實踐使命,他舉例,有小組到清潔站探訪清潔工,又會發展家庭事工,例如舉辦旅行和聚會。

梁國全:信徒靈性質素亦呈下降趨勢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梁國全傳道分享教會復常後的一些觀察。梁國全提及堂主任一職青黃不接,今年研究數字有約三成為新手堂主任,其任職時間不足兩年,當中六年以下更達六成,約有180間堂會是由新手堂主任領導。教牧同工人數不足,可能會影響到牧養或宣講素質,他稱現在有教會已開始培養平信徒分擔講道。其外,梁國全亦提出現時香港教會需面對重建領導團隊的各種挑戰,包括執事領䄂傳承、斜槓牧者趨勢、神學院收生減少,及畢業神學生入職堂會亦見猶豫。

梁國全亦提及香港靈性質素亦呈下降趨勢,在幾項有關靈性質素的描述中也下滑,包括對未來看法,及對信仰的經驗。綜觀多間參與「自然教會發展」(NCD)教會的統計數字,「充滿熱忱的靈性」一項,「享受獨自讀聖經時間」下跌最為明顯,由二〇二一年的43.53下降至二三年的35.20,已接近警界線。(編按:平均得分為50分。若某項得分超過65分,即高於平均水平;若得分在35分以下,則表示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專訪香港天梯使團新總幹事 新季節新浪潮迎接復興 (台灣國度復興報)
傳遞亞斯伯里復興 點燃台灣各地復興 (台灣國度復興報)
化身門徒自編台詞演《最後的晚餐》 達文西思創夏令營啟發孩子創意中認識耶穌 (基督教論壇報)
巴納提出恢復聖經世界觀的「七塊基石」 幫助人們按上帝的設計生活 (基督教論壇報)
「聖靈催促我趕快去救她!」台東街頭隨機砍人 基督徒父子持湯勺對決美工刀 順利制伏歹徒感謝主恩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