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堂會再思「教會是甚麼」 牧者信徒論實踐使命新方向
(2023年03月1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報道:陳栢暾】【時代論壇訊】過去三年的疫情,以及同時間發生的移民潮,令本港教會的牧養模式都經歷轉變。除了傳統在堂會內牧會,也有牧者選擇遊走於教會與社會之間,甚至有牧者選擇跳出堂會,在社會中牧養信徒。二月廿七日的一場網上公開講座,有營商宣教斜槓族(slasher)分享理念,有卡牌遊戲店舖創辦人分享實踐信仰方法,亦有牧者分享如何走出堂會關注社區發展,一同再思「教會是甚麼」。
李晶︰營商宣教slasher展現多元信仰
基督教會活石堂(九龍堂)傳道李晶既在堂會內牧會,也是一個營商宣教slasher。他以使徒保羅織帳棚維生來介紹自己營商宣教的概念,引用使徒行傳廿二章指出保羅此舉不但能維持生計,也讓他可接觸各地各類的人群。由此引申出人們以聖俗、好壞、潔淨與否來判斷工作好與壞。在李晶的理念中,努力營商是要協助宣教士的產品市場化,透過看來「俗世」的營商,分別為聖,使之成為長期支持宣教士的項目。
同時,李晶是活動統籌平台「活伙LiviLinks」的創辦人。他介紹此平台時表示,「活伙」可以成為中介者,把有空間的堂會與具有不同才幹的各界人士,以活動連結起來,既可以回復教會「身體」的彈性,展現大公教會的理念,同時也能幫助部份人工作上尋找新出路。此外,李晶也有營運YouTube頻道「神學開箱Unbox theology」,從信徒的信仰問題出發,以淺白的語言討論神學問題,從而推廣普及神學。李晶形容,自己遊走於聖俗之間,涉足多方面事工,是為了製造協同效應,使教會不限於堂會內,展現基督信仰的豐富性。
Deep Lo︰開店不只營商,亦為顧客分憂
本身是教會福音幹事,也是卡牌遊戲店舖「純白鎮」創辦人的Deep Lo表示,店舖除了出售卡牌、周邊商品,也讓前來參與遊戲的人從中互相學習處理人際關係、時間分配。他形容這與教會的功能有部份相似,這模式亦是從教會衍生的產物。Deep表示,平日店舖可供教會借用作崇拜、聚會之用,同時也提供空間、機會讓信徒與非信徒接觸、交流,期間部份人會分享自己的信仰經歷,當中不乏已離開堂會的人,展開與堂會、信仰有關的討論。
Deep 笑言,純白鎮有如是一個避難所,為部份人提供心靈的歸宿,他亦會樂意從聖經出發,為有需要的「顧客」分憂。他期望店舖不只是一般營商的地方,更是一個實踐信仰的空間,讓留在堂會或從堂會流出的人都能在當中得著愛與力量,繼續向天路前行。
盧智榮︰支持本地農業實踐福音使命
盧智榮傳道(Elton Lo)表示,他觀察到近年信徒服侍的視野已不限於堂會內,而是可進入人群,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當中不少信徒即使沒有所屬堂會,但仍帶著基督信仰的信念,在社會中以其自身專業才能服侍人群。他認為,現時正是時機讓本港各堂會重新思考、定位牧養的功能,除了栽培他們於會內不同崗位服侍,更應幫助、強化信徒在堂會以外不同領域活出使命。
盧智榮相信,這涉及重整信徒對福音論述。他引用《洛桑信約》,指出教會除了要宣講福音、培育信徒,亦要以愛心回應社區的需要、致力改變社會不公及關愛,令實踐使命可具有很大的空間,亦讓信徒可有更大彈性在堂會以外的地方作出回應。
為了突破堂會的限制,盧智榮現時已沒有牧會,並較多關注土地發展、本土農業議題,身體力行支持本地農場發展,實踐福音使命。他期望更多人會從生態神學、信仰、環保角度理解本地菜的理念,並因愛鄰舍(本地農夫)、關愛環境(不侵害環境)而加以支持,改變消費模式及習慣。
他認為,現時教會界正存在一股絕望感、無力感,堂會聚會人數看來是減少,但現時教內其實仍有許多有心人在社會中努力傳遞天國價值觀,而現時正是好機會認識鄰舍,探索實踐福音使命的更多可能性。
郭偉聯︰營商與宣教不應處於對立面
亞洲實踐神學學會執委、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系主任暨副教授郭偉聯博士嘗試以社會科學及實踐神學的角度回應諸位嘉賓的分享。他提到,眾人可反思李晶提出的聖俗觀念,指出營商與宣教不應處於對立面,昔日部份西方來華宣教士本身就是商人,而聖經本身亦沒有禁止營商與宣教並存。
同時,郭偉聯提出近年社會的變化,令教會的生態、構造也有很大變化。部份年輕傳道人或會為實踐理想而離開堂會的體制,出現牧會以外不同形式牧養信徒的牧者,例如前述三位分享的嘉賓。這些都是值得堂會、信徒加以思考「教會究竟是甚麼」。在傳統觀念上,聖道及聖禮對教會是重要的,這不能在他們三人身上找到,但他們的事工,部份卻正在發揮、取代堂會以至宗派的功能,這或會引起異端或正統的爭議。郭偉聯認為,三人的事工於傳統上未必可被接納,但他們的事工會否正在演繹何為教會,成為值得加以反思的議題。
復常後估計堂會狀況兩極化
盧智榮認為自己及其團隊只是教會實踐使命的其中一環,當中固然有信仰成份,但並沒有聖道與聖禮,只是補充現有教會實踐使命上的不足。Deep表示,他不能定義「純白鎮」為教會,只是有如教會的活動室,發揮團契的功能,當然他不能排除日後他們有從團契發展成教會的趨向。李晶則回應指,教會是一群把不可見的神(invisible God)視覺化(visualised)的人,而各人相關的事工都是朝這目標發展的。他形容,每人有如是一面三棱鏡,在上帝的光照耀下,散發出不同的光芒,集合起來便可見豐富的光芒,而這就會構成教會。因此,他寄語眾人不需固化思考,而應相信不論是否在堂會以內,都可以實踐福音使命。
眾人不難觀察到,「復常」後本港不同堂會的聚會人數有所減少,而部份信徒正如諸位講者般實踐使命。談及未來本港牧者牧養路線可如何發展,盧智榮回應指以他的觀察,估計本港堂會的整體狀況走向兩極化,有規模的會繼續吸引多人聚會,但亦會出現更多志同道合、著重使命實踐的小群體。後者部份會有牧者帶領,但亦有部份只由信徒組成,聖道與聖禮部份需邀請牧者提供協助。至於不大不小規模的堂會,他認為情況較糟糕。原因在於不但服侍不夠專門,同時要面對人才、資源流失,又難以縮減事工規模,令原有的弟兄姊妹加重負擔,情況並不理想,或要考慮縮減規模。
Deep認為,在現今情況下事工人員不足的確是問題,認同堂會架構重組、轉型是出路。只要能配合實際情況而作出轉變,他仍認為情況是樂觀的。李晶則表示,他留意到很多堂會已有準備要作出轉變以迎合環境變化,但無奈面對人們渴望重聚建立關係,人力及財力卻因流失而見不足,他盼望「活伙」能成為堂會的助力,為他們製造機會,重尋心靈上的渴望。他相信只要堂會能把握機會並滿足這方面的需要,未來或能迎來教會的復興。
是次講座由亞洲實踐神學學會舉辦,主題為「留與流,究竟係點?」,約有六十人出席。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