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會教牧變身社區傳道 結連二十教會落區服侍
(2023年03月09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報道:鄧力行】【時代論壇訊】由教會的牆內走到牆外,堂會教牧變成社區傳道,當中會有怎樣的經歷?新福事工協會早前舉辦「落區達人圖書館」活動,兩位在社區中服侍的牧者,包括「油踐入心」負責人黎廣澤傳道和「易處同在事工」總幹事黃俊傑傳道,分享他們由堂會走到社區的心路歷程。
黎廣澤:教會「不要太現實」便可做到很多
「『油踐入心』這四個字,其實就是在油麻地實踐基督教的信仰,進入處境之中,將學習到的東西,放回心裡面。」黎廣澤分享,「油踐入心」本身是他任職堂會的一個小組,組員看見油麻地區內有很多不同需要的人,於是每週三定期探望他們,後來更邀請他們來教會吃飯,其後因疫情不能再在教會煮飯,就改為派飯盒。他發現教會規模不大,卻面對許多街坊的需要,「為何同區的教會不一起做呢?」於是他便向堂會辭職,開展「油踐入心」連結區內其他教會,一起服務社區。現時他已在旺角、油麻地、佐敦、尖沙咀一帶,連結了約二十間教會。
在派飯過程中,黎廣澤發現有來的人根本不需要飯,只是陪朋友來一起排隊,排完隊便將飯送給別人。從這些人身上,黎廣澤看見有一些人其實很需要群體生活,而教會是最適合服侍他們的,只要教會「不要太現實」,能夠放下「一定要傳福音」、「他一定要去佈道會」、「他一定要信主」這種想法,只是願意去服侍他們,其實在當中已經可以做到很多事。
作為一間堂會的前傳道人,黎廣澤明白教會有自己的計劃和方向,「本身香港教會都有很多東西在忙。」就像他過往服侍的堂會位於小學裡,服務對象就是學生和家長,很少有機會接觸教會以外的社區。他續說,如果他要在一間教會任職,又要服侍社區內的人,其實要面對很大的張力,「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樣想,唯有我跳出來,召集有心的弟兄姊妹,與來自不同教會的人一起做。」他發現,這樣的合作模式,比到教會敲門找主任牧師商量更快、更容易,只要每間教會出十個人,人數已經比一整間教會更多。
黃俊傑:借用空置店舖服侍街坊
另一分享者黃俊傑在堂會服侍十多年,一直希望多做關於社區共融的工作,包括透過足球活動接觸少數族裔、服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等。在教會做傳道人時,他都有做這些工作,但愈做愈上心,愈上心在教會的框架裡,便會出現張力。黃俊傑笑言離開堂會成立機構的其中一個「刺激」,就是發現自己已人到中年,趁著還有些體力,有衝動「想去做一些心裡面一直很想多做的東西,即使不是那麼穩定,但因為你很想做那些東西,你就真的會踏出這一步。」
在華人教會服侍多年,黃俊傑也不諱言感到「有些悶」,好像疫情爆發,教會會議往往就是看著條文,討論防疫措施、場地擺位、要怎樣貼安心出行、是否要提供口罩、容納場地上限一半即是多少人等,說完一輪也沒甚麼結果,覺得只是在浪費時間,於是他要「走出去」的心更強烈。
黃俊傑成立易處同在事工後,疫情期間在社區做不少派發物資的事工,又發現不少空置地舖,便問從事地產代理的朋友,會否有好心業主可借舖一用,隨後竟然真的有業主借出位於紅磡的地舖給他用兩三個月。於是他便聯絡紅磡區的教會,讓大家共用來存放和派發物資,後來更有好心業主,在佐敦和大埔借出了第二和第三間舖,令當區教會可合作服侍街坊。
離開堂會後以機構身份再與堂會合作,黃俊傑直言教會與教會之間談合作,教會本身有自己的事工,容易有「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最簡單的是那些人由哪間教會跟進。至於機構則比較彈性,與不同教會合作也較容易。
活動於二月十六日舉行,除了上述兩位講員,亦有社工吳兆康分享從主流社福機構轉投非資助機構經歷。
左起:吳兆康、黎廣澤、黃俊傑
新聞照片: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