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陳智衡探討香港合一運動爭議 馮煒文憶述滕近輝現身工業委員會祝福
(2023年03月0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報道:胡清心】【時代論壇訊】「合一」既是教會史上一個重要的運動,也是當下教會時不時提及的使命。華人傳統文化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說,究竟聖經所說的「合而為一」該如何定義?教會就「合一」有過哪些爭議?而二十世紀的合一運動在中國和香港,又面對怎樣的挑戰,並對當下的香港教會有何啟示?在「中國與香港教會合一運動的挑戰」講座上,建道神學院副教授,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總監陳智衡牧師,分享他就中國和香港教會合一運動的研究成果,著重談及香港五、六十年代教會合一運動引發的爭議,尤其是當時「自由派」與福音派的分野,以及福音派陣營的逐步轉向過程,而這也啟示教會,在不同年代談論合一有不同處境和模式,在撞擊思考學習的同時,應避免以標籤互相攻擊。

陳智衡由一九〇七年開始的中國合一運動說起,並提及其與宣教運動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一九一〇年的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上,倫敦會牧師誠靜怡發表關於教會合一的演說,表示宗派主義來自西方,而中國人需要的是沒有宗派的聯合教會,就此他亦成為中國合一運動的重要代表。接續宣教大會,中華續行委辦會成立,並推出年鑑,繼續從宣教角度探討合一,一九二二年改組為協進會。除了各地同宗派的教會聯合成立全國性的合一宗派,如聖公會、信義會等,長老會、公理宗和倫敦會亦合併成立中華基督教會,在一九二七年時有十二萬信徒,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教會。

隨著合一運動的推廣,自然就出現反對聲音,其時主要反對者包括長老會的林亨理(Herry M. Woods)牧師、內地會,以及倪柝聲和王明道,主要反對原因,是認為提倡合一的都是「現代派」、「不信派」,該運動將意味著「消除教會特徵和廢除所有現存的信仰標準。」陳智衡指,中華基督教會第一及第二任總幹事高伯蘭(Asher Raymond Kepler)認為,該爭議出現,是因為傳教士將西方教會的基要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爭論帶到中國,「外國傳教士應該負全責,中國教會本身的需要關懷和他們的想法無關。」

至於香港教會的合一組織與運動,則自有其脈絡。陳智衡介紹香港三個較大合一運動的組織,分別是源於統籌組織教會事工而成立的華人基督教聯會、由公理會和倫敦兩個差會合併成立的中華基督教會以及為四九年之後移師香港的教會成立的協進會。他指協進會作為合一組織,旨在推動團契合作、普世團體聯繫和社會關懷等,近日主要推動各宗派簽署的〈稱義╱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並成立神學對談小組繼續對談。

陳智衡表示,在香港也曾出現有關合一的爭議,緣起是一九六二年的召開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上,重新討論基新信教的角色,並視之為「離異的弟兄」。由此,「教會合一問題」講座在一九六四年召開,劉蘊遜神父、中華基督教會汪彼得牧師、聖公會龐德明牧師及循道公會的黃作牧師均有出席,並討論組建聯合教會的可能性。「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初這個計畫是如火如荼」,雖最終未能成功,只有循道公會和衛理公會合併成為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同樣有推動者,自然有反對者,聯合教會的提議遭到不少抨擊,其中包括陳終道牧師、胡恩德牧師及王永信牧師。胡恩德指稱「推動合一的人是自欺的手段,這是敵基督來臨的表現」,而王永信則認更指該普世教會運動是以天主教為首,將之定性為啟示錄淫婦的標記。

在此番爭論中,陳智衡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滕近輝牧師的態度變化。最初滕近輝同樣激烈反對,並認為「一個不計較信仰的大混合組織,容納一切在內,例如普世教會協會(下稱普世教協),將來後果難以想像」。而到了一九六六年,他則提出合一有不同路線,不應只是反對,而要思考如何實踐自己如何實踐所講的合一。一九七四年洛桑會議召開,斯托得(John Stott)在佈道中提及合一,改變了光譜。陳智衡認為隨著洛桑會議出現,滕近輝的神學亦開始快速轉變,強調宗派之間互相尊重,盡可能合作,更表示就算是普世派亦有重視信仰的牧師和會友,而福音派圈子中,同樣有心胸狹窄的偏激份子,因此不應當標籤和攻擊對方。

最後陳智衡表示,神學討論是有意義的,可以互相撞擊思考學習,但「如果神學分歧去到一個惡意的互相攻擊,甚至變成標籤,意義又是甚麼?」而在不同處境下,教會對合一的關注亦會有所不同,他舉例中國的內地會和某大公教會,原本在神學立場上不和,但在抗戰時期,內地會亦都放下成見,積極參與大公教會的救援工作。雖然過去香港的合一運動爭議源於神學分歧,但他認為在近日大眾關懷的焦點可能更深入亦有所不同,因此他對當下教會合一和基督徒合一精神的出現保持開放態度。

在回應環節階段,前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下稱工業委員會)主任馮煒文表示,他雖然是浸信會會友,五六十年代都視大公教會為「不信派」,但到六、七十年代視野已經開始改變,他亦對合一、運動產生興趣。他更加入協進會支持的工業委員會,八十年代初更在普世教協擔任宣教幹事。他憶述當時工業委員會舉行年會的時候,「滕近輝每次都會來為我們祝福」,而人們也不再提「不信派」、「新派」,「語言已經不同」。他以浸信會按立女牧師為例,說明教會的立場會隨時代變化,雖然他認為很多時「不是教會影響社會,而是社會影響教會」,但他覺得神是世界的主,也會影響社會,教會面對「跟社會走」的事實,不應懼怕,卻要反省。

在問答環節,有觀眾關心香港教會的未來發展,究竟應當各自為政還是「為合一而合一」。陳智衡表示,與其用「合一」,他會用「連結」來形容這個時代的特質及需要。「大家都在摸索新的道路,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其實需要信任。當社會想要人與人之間疏離、不信任、有惡意看法的時候,作為有信仰的人應該要用另一套價值觀顯現。」因此他表示「縱使不同人做不同事」,都會欣賞那些事中有上帝的引領,只是位份不同,「這樣才能應對新的狀態。」

講座由中國基督教史學會主辦、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合辦,同時亦是中國基督教史學會會長就職講座暨惠源大會,於二月廿五日下午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以實體及Zoom的形式進行。

相片由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史學會秘書處)提供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迦南堂被指涉偽造文書 前同工報案被反指盜竊文件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電影《耶穌革命》回顧美國70年代復興史 興起年輕人為耶穌而活 (台灣國度復興報)
「他們的感染力就在音樂中!」肯亞聾人唱詩班為上帝唱歌 打破當地社會對殘疾人的迷思 (基督教論壇報)
2023世界公禱日 全球一百多國家連續24小時為台灣祈禱「我聽到你們在主耶穌基督裡的信心」 (基督教論壇報)
【阿斯伯里後續效應】魯普體育館美好見證持續發生 敬拜9小時5萬人線上同步 坐輪椅者在台上跳舞 圖輕生者遇見耶穌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