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主題聖經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不要在教會裏“平躺”
(2022年10月14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本文節錄自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的定期通訊(請點選此處訂閱)。

“在職躺平”(quiet quitting,或作“安靜辭職”)的概念是眾多媒體最近熱議的話題,其大意是拒絕接受任何超出份內最基本的工作。新聞評論員都在熱烈討論,今天的在職工作者,特別是所謂 Z 世代的員工,是否都在工作中躺平了。

我算是對這種説法保持懷疑態度者的其中一員。有些關於躺平的言論,只不過是另一個世代對此現象的諷刺性刻畫(我未看到任何有關這種說法的證據)。而問題的癥結很可能是:工作者的工作量並未減少,甚至可能更多,但他們在自身個人與他們的工作之間設定健康合理的界限。

或許躺平現象確實在某些職場上發生,但我認為這不一定總會發生。然而,即使這是虛構的概念,卻也指出許多人生活中的某些現況:一種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都無法造成任何改變,所有的事情都永遠不會改變的感覺。

我發現在當今教會中,這種觀念是一個真實存在的試探。

我們若觀察教會生活中正在發生哪些事,都會輕易得出同樣結論,即無論我們怎麼努力,事情都不會產生改變。我們可能會繼續參與教會活動、繼續禱告、繼續教導、持續服事,但是,我們不期待會有任何不同結果發生,我們所面對的一切都是周而復始,相同類型的危機。

在過去一週內,我發現自己也出現這種傾向。

最近,我在一個離家很遠的城市裡講道。一位 20 多歲、令我印象深刻的浸信會基督徒來機場接我。當我們在交談教會事工,以及他在教會的服事時,他表達了我曾在這裡寫過的一些內容,亦即,在我所認識眾多教會內外的領袖中,他們都對現今混亂局勢與敗壞,感到詛喪。

這位基督徒說,自從他成年後,在近 10 年中,社群媒體操弄、體制崩潰、家庭分裂、教會分裂中的勾心鬥角、醜聞浪潮,屢見不鮮。

這正是我一直擔心的事。對於教會正面臨的誠信正直的危機,我當然會擔心那些因厭惡失望而離開教會的人。但是,我更擔心的人是那些認為教會(和國家)目前分裂狀況乃屬“正常”現象的人。

這位年輕基督徒接受過門徒訓練,可以很清楚地從歷史演變中看清,當今現況與原本該有面貌之間有哪些不同。但我問自己一個問題:那麼那些不能分辨的人呢?當我們交談時,我的手機發出通知鈴聲,跳出一則簡訊說:另一位從事事工的朋友,因發生危機而辭去其職位。

之後,我會見了一群同樣傑出的牧師們,他們來自不同的福音派內的宗派。當中有多人談到了,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和對政治看法分歧的情況下,他們在事工中的朋友都因領導教會的任務相當艱鉅,陸續發生精神健康不佳的緊急狀況。很多人提到他們所認識的年輕人,都斷定教會目前充斥的現象,只不過是爭權奪勢的投機主義,或甚至更糟。

當我努力去鼓勵這些牧師時,我卻一直想著那則簡訊帶來的壞消息,我在車上對話中浮現的憂慮,以及當今教會正在面對的危機。

即便我才在那一週 寫了 一篇文章,要提防不慎思明辨之宿命論所帶來的危害,但我對未來的指望也在下降中,我的心態變得黯淡,我在聽到這麼多這類故事後開始感到麻木。這類的事情再也不會令我詫異。

然而,另一段對話卻吸引我的注意,在我內心投下一顆震撼彈。

上個主日是第一週的“研討會”(我仍深受浸信會影響,這詞是我對“成人主日學”以外任何教導的稱呼),我目前的進度是教導創世記。研討會之後,一位大概 19 或 20 歲的年輕人上前打招呼。他正在本區就讀一間職業學校,他告訴我,他希望從事祖父的職業。

他的祖父是一名汽車修理師,他不僅爲他的社區維修車輛,而且一生中都在無家可歸人士收容所和監獄中服事,同時分享福音,去愛那些被許多被遺忘的人群。

這位青年人說,他想像他的祖父一樣,去學習一種技能,並作出卓越的成就(明顯的不是平躺心態),同時學習如何向囚犯、無家可歸者和其他任何耶穌可能會呼召他去事奉的羣體傳福音。當這位青年人談到要走向非基督徒,並以愛和誠實正直的方式呈現耶穌時,他臉上滿了喜悅。

我離開後,對教會的未來感到無比振奮和鼓舞。這一位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祖父,正是他的孫子渴望完全效法的福音典範。我甚至不知道,這位老人是否還活著,但他的事工還在發光發熱,持續為他的孫子提供動力,朝著同一方向前進。

當然,更不用提那些來自監獄和無家可歸收容所的人,他們因為受到這人見證的激勵,目前正在服侍基督。當他在修理壞掉的燃油幫浦或故障的交流發電機時,因為聽了他的分享而有多少人的生命獲得了拯救;有多少人未來的方向獲得導正;有多少家庭破鏡重圓?

我和這人孫子的對話,是一種翻攪我生命的恩典。

我從不認爲自己是一位對世事存譏誚心態的人,或許我近來幾乎成為這樣心態的人,但我這次的經歷提醒了我一件事:爲什麼我是基督徒。我確實相信耶穌已復活,聖靈正在作攪動的工作,福音仍然按照以往的方式運作,如同發酵中的酵母,又像發芽中的種子,如同從死亡復活的生命一樣。

有些人會因美國現今基督教界各種醜陋不堪的事而表示說:“好了,不要再講這些難堪的事情了,讓我們談談一切正在發生正面的事情。”對於這些人,我漸漸感到不耐。這不是我想要表達的重點。這種說法屬於一種公關管理,每個人都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為了保護群體而常見的處理方式。

愛教會的方式就是作見證,而這就意味著要誠實作,說真話。如果我們不誠實反映出教會正在偏離基督使命的問題,那麼我們就不會真正相信自己所說的話,亦即:教會應該成為世界的光,是一個獲得救贖的族群,向世人展示悔改和順從真道的真義。

當我們看不到或不承認許多人對教會失去信心的真確理由,或者我們只強調那些與我們認罪悔改以外的部分時,我們幾乎就等於在對許多人說:“我才不在意你以後會不會下地獄!”

對於那些懷疑教會的人,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方式就是去愛他們,為他們挺身而出,盡我們最大努力贏得他們的信任。但是,我們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唯有我們這些接受呼召要堅守崗位的人不要放棄,才能辦到。對於那些失去盼望的人,我們對他們的責任便是爲他們持守盼望。

盼望不會憑空出現。“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使徒保羅繼續說:“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馬書八 24-25)。保羅還寫道,盼望是通過痛苦而來,因爲“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羅馬書五 3-5)。

盼望不是運用公關或行銷策略。盼望不會不去理睬那些在受苦或掙扎、忍耐的人。但是,即便我們在忍耐、盼望時,我們也會發現到,自己對於神不僅在撼動,同時也在建造、改革並重建祂的教會,也可能越來越感到麻木而不自知。

有時,上帝給我們稍稍瞥見我們眼界以外正在發生的事,以此恢復、更新我們的指望。有時我們只需隨意的交談,就可以看到他的榮耀還在發出何等的光芒。

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應該總是期盼,生活中總有出人意料的恩典或喜樂臨到我們。無論它們是吹著號角蜂擁而來,還是靜靜靜地來到,讓我們不要選擇放棄、不作為的心態。

羅素‧摩爾(Russell Moore)是《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總編輯。

翻譯:榮懌真 校對: T.N, Ho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焦慮成為讓我成長的禮物 (Christianity Today)
台中城市祈禱餐會 祈願成為幸福城市 林進泰牧師:關鍵是更多人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基督教論壇報)
全球1千萬女童陷童婚,殘割困境! 國際女孩日籲:終結不當對待! (基督教今日報)
首屆府城盃排球賽》跨教派齊揮灑青春!神復刻40年前歷史、成就美事 (基督教今日報)
泰國托兒所38死慘案 方濟各及基督教團體籲為傷亡者家屬及教會興旺代禱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