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混血健身教練竟是牧師?陳培倫:操練身體擴張敬虔,讓靈魂體皆興盛!
(2022年07月12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基督教今日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擁有混血臉孔的陳培倫,爸爸是臺籍牧師陳榮敏,媽媽是美籍宣教士伊莉莎白(Elizabeth Chen);家中7個兄弟姐妹,小學二年級時開始在家自學,同學不外乎手足、教會的會友及宣教士的小孩,環境非常單純。

信仰耳濡目染,因神回應「不要只一個男生」而受洗

從小,陳培倫跟著父母服事,即使不懂卻非常習慣,他常到安平海邊觀看弟兄姊妹們受洗,因此對於「受洗」感到是理所當然的,只是自己正在等一個經歷神的時刻。

6歲時,他已有4個手足,但都是姊妹,人們常對他說:「噢!你是那唯一的男生。」聽得他在意了起來,於是禱告神:「希望我不是家裡唯一的男生。」而神回應了他。

不久,全家到花蓮玩,父母在那裡宣布再度懷孕的喜訊,而這次是個弟弟!與陳培倫相差8歲,他深刻感受到神垂聽禱告,經驗看似單純,卻因此信仰變得真實,後來他就主動表示也想要受洗。

去教會是「沒得選」的,服事神是「應該」的

在牧師家庭成長,並非人人有美好回憶,但陳培倫深感蒙福、很享受在教會同肢體長大的生活,也扎深了「信仰穩定性」。

他說:「我們去教會是『沒得選』的。」例如:不舒服可以待在家嗎?爸爸會隨即回覆:「你回來可以休息。」言下之意是:不舒服還是要去教會,但之後可以睡個午覺。父母也自小將孩子安排進小組、跟著教會輪流打掃,所有人都可以貢獻教會,無論年紀大小。

管教嚴明時有恩典,因父母看的是孩子的「心」

陳培倫分享父母的管教原則是:「與孩子對『規定有清楚的共識」,若三番兩次不聽,會動用家法,但並非打在氣頭上,而是嚴明執行規定,而後也都有溝通時間,並因顧及小孩顏面,管教時都會單獨帶開。

例如:家規周間不能看電視,但陳培倫好幾次跑到阿嬤房間偷偷看,媽媽抓到了幾次後,他還再犯,就被爸爸拿棍子處罰了。但另一次,他和朋友裝了一桶的水球,兩人拿到教會頂樓往下丟,目標是要命中停紅綠燈的機車騎士,後來,他的朋友被處罰的很慘。

陳培倫看著對方心想:「我完蛋了…」,但父親的反應卻出乎其意料,反而只認真嚴厲說以後不能再做,他回應知道了,父親就讓他過關了。陳培倫回憶時總結:「父親會看我們的心在哪裡,再判斷如何管教。」

偷看電視看似不嚴重,卻是不聽話,而丟水球好像較嚴重,但屬於愚蠢幼稚並非叛逆。如今,陳培倫為人父母,也深知管教時「處理情緒須優先」,因雅各書1:2說,「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

兒時視父親為英雄,青少年後開始對牧師一職想法起伏

陳培倫從小視父親為英雄、也渴望牧職,但國中時開始有點不確定,高中的他則直接說:「沒有,我有別的想法。」當時,他因經歷美國911事件,另一份身分認同,讓他很想加入美軍,甚至希望去打仗。

但當他慎重向父親談此想法時,卻被直接說「不行」,父親解釋,他有很多美國當兵的朋友,後來心靈受創,故很希望兒子不要踏上這條道路;雖然失望,陳培倫選擇順服,但表示:「若911事件重演,我直接簽入伍。」

後來,陳培倫到美國奧克拉荷馬洲(State of Oklahoma)就讀私立基督教大學,卻不知道要讀什麼好,惟發現神學系教授「教會歷史」,便因對歷史的興趣選了此科系,他說:「不是想當牧師,而是想若沒辦法讀一個專業,至少讀一個興趣。」

畢業後,也仍未有全職感動,但在長輩的建議下,陳培倫選擇先回來臺灣、到教會的大學生牧區服事。而當時,他因有讀過神學系,所以被按立、成為了傳道。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兩地相隔是情感一大殺手 (基督教論壇報)
渴望為主培育領袖卻成效不彰?楊寧亞牧師:這件事,會大大改變台灣的教會! (基督教論壇報)
熟齡族群正在從教會流失 (Christianity Today)
靈風50禧年》原客漢世代合一,傳承靈風進入列邦列國,迎主再臨! (基督教論壇報)
宣告被擄的歸回!7月7日雲林「天空地面部隊」攜手啟動,讓愛無限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