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林道亮博士紀念講座》鑑古知今 思想中國教會未來的出路
(2020年04月24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中華福音神學院主辦的「林道亮博士紀念講座」,於4月20-23日舉行Zoom線上研討會,邀請姚西伊博士(美國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副教授)主講「中國教會的十字路口──從歷史看今日」。姚博士從歷史文化研究角度,探討基要主義如何形塑中國教會、神學教育體質、教會現狀及未來展望。

 線上研討會分為3個題目:「二十世紀基要主義運動之歷史特點及其對中國教會的塑造」、「中國基要主義與社會文化關懷:歷史與現實」、「中國教會神學教育的過去與今日及教會現狀檢討與未來展望」,同時邀請邢福增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院長)、宋軍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曾慶豹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回應。

中國教會神學教育的過去與今日

 姚博士於22日的講座表示,他從神學與歷史的角度,探索中國教會過去神學教育的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草創階段,馬禮遜宣教士最先在麻六甲創辦英華書院,書院後來搬到香港,為中國教會培育人才,書院採通識學徒式教育。而創辦中國內地會的戴德生宣教士,則以帶學徒方式,帶學生邊學邊做,讓貧窮子弟學得一技之長。第二階段是20世紀初,學院式神學教育逐漸興起,跨宗派學生一起學習,注重學術水平提升,神學思想傾向開放的自由派。直到1925年後,在強烈民族主義社會氛圍,反帝、反殖民主義,伴隨反基督教運動,要求收回被歐美國家掌握的教會大學教育主導權。第三階段是20世紀20年代後,傾向開放自由的教會大學神學教育逐漸式微,由差會或宗派教會辦的獨立神學院(金陵神學院、華北神學院)、聖經學校網絡(湖南聖經學院、天津聖經學院)取而代之,由保守的基要派主導,逐漸形成華人神學教育的傳統。

教會現狀檢討與未來展望

 1949年中國政治形勢產生巨大變化,教會神學教育就跟海外華人教會分道揚鑣,各自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從海外華人神學教育發展觀察,姚博士說,1949到1970年代以聖經學院機構為主,直到1970年代,海外華人教會出現台灣「華神」、香港「中神」兩間神學院,他任教過的中神,招收華人教會有大學學歷的年輕人,以神學研究院定位,栽培神學人才,服事中國教會。

 「21世紀美國神學教育受社會世俗化的影響,已進入後基督教時代。」姚博士說,教會不再吸引新一代年輕群體,規模日漸變小,神學教育人數銳減。隨著科技社會的發展,要基督徒放下手邊工作、事奉,進入學院式全時間學習,花3、4年時間拿學位,已很難吸引學生興趣,讓傳統神學教育難以維繫,逼得神學教育必須突破創新,運用科技遠距教學、網上修課,滿足學生需求。這樣的挑戰不僅是首當其衝的美國教會,美國、香港及台灣的華人教會應未雨綢繆,盡早預備未來的出路。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如何調整中國大陸神學教育,去適應弟兄姊妹的生活需要,更能吸引新一代的年輕人,究竟是採取教會大學神學院或獨立神學院?值得教會人士深思的一大課題。姚博士說,面對新的社會現實及日新月異的科技,仍處在1949年之前基要主義神學教育傳統的中國教會,可看看中國教會史不同進路的軌跡,思想華人神學教育的未來,做必要的調整。譬如19世紀馬禮遜師徒式教導,邊學邊做的教育方式,就跟現在教會強調門徒造就、靈修、動手能力不謀而合。

1949年後的中國教會命運 受政府宗教政策主宰

 1949-1980年中國進入「全能主義社會」形態,政府宗教政策決定教會的命運及教會生活樣貌,中國教會跟海外華人教會發展漸行漸遠。在這個時期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57年,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會三自運動成為中國教會的主導權,1949年以前的教會宗派架構還存在,神學院已國有化;第二階段1957-1966年,政治形勢開始激進化,反右、大躍進、大煉鋼政治運動一波接一波,衝擊全國,導致教會被嚴重削弱,人數銳減。1958年更取消宗派,關掉大部分的教堂;第三階段1966-1980年,1966年文革開始,文革10年宗教自由被取消,三自教會也被迫關門,家庭教會轉入地下求生存。等到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宗教自由也恢復,教會開始復興。

 進入1980-1990年中期,丁光訓主教領導的三自教會系統,不論是人數、規模強勢發展,開放禮拜、重開神學院培訓教牧人員、辦出版社印刷聖經、設慈善基金會與社會交流,同一時期家庭教會也開始從農村、基層發展,並進入城市發展。1990年代中迄今,三自教會因著錯綜複雜的內外因素,導致人數成長、規模發展,不如城市家庭教會發展,家庭教會活躍程度、規模、事工開展甚至超過兩會。

 21世紀初迄今,中國教會因著家庭教會、三自教會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隨著內外因素變化,不管是三自教會或家庭教會發展均趨於緩和。姚博士認為跟政教管控緊縮脫不了關係,壓縮了教會生存的空間。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國教會,思想適合中國處境模式時,應不忘跟歷史傳統對接,讓宗派接地氣,確實服事弟兄姊妹。受到普世教會關注的中國教會跨文化宣教,中國宣教士走進宣教工場,不應帶著經濟大國心態,應學習1949年以前無名傳道人的謙卑服事精神。而中國的家庭教會,則跟中國教會基要主義運動傳統息息相關。

 展望未來,面對生存空間的緊縮、突如其來疫情的衝擊,「福禍相依」,姚博士認為對中國教會是危機也是轉機。韓國超大型教會經驗在中國走不下去,原汁原味的西方宗派也無法引進中國,中國教會或許可以思想在過去歷史進程,調整體質,找出一條適合中國教會體質的出路,迎接未來的挑戰。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無意間看見講道信息影片而認識神 禮服設計師走出創業低潮:再困難的事都沒有上帝大! (基督教今日報)
醫生守著一生的秘密 羞愧舉槍輕生絕望大喊:神救我! 神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除去世代的軛 (基督教今日報)
感念歐美宣教士無私奉獻 台灣眾教會捐醫療用品給美國等疫情重災國家 (基督教論壇報)
台灣再加碼增20萬口罩援助教廷 教廷代辦轉達教宗對台灣的誠摯關懷 (基督教論壇報)
台灣基督教聯盟與救助協會募款 盼贈醫療防護品予疫情嚴重國家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