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疫境下研討會談中小型堂會更新 蔡少琪籲別走「零風險」路線 善用時代媒體
(2020年04月1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全球,為各地帶來經濟及醫療衝撃;本港大小堂會亦難逃這場風暴,在牧養中遇上新挑戰。建道神學院於三月十六日透過視像會議程式Zoom舉行「疫情風暴下,中小型堂會該如何面對」網路研討會,該院院長蔡少琪牧師在會上提醒堂會在疫境下,不要走「絕對零風險」的路線,甚麼都不做,而要做些實事;並要以基督的心為心,作神的僕人同心服侍,將生命活得美麗。而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梁永善認為,網絡崇拜或是為未來的衝擊作準備,又指教牧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建議可主動凍薪,與堂會共度時艱。

蔡少琪在題為「教牧和中小堂會能如何面對疫情和時代的風浪」的環節,提到能積極面對時代的「道成肉身」的牧養神學,包括:

一、福音當代化和生命化:將永恆不變的福音化成現代的語言、觀念、經驗及實際生命,要讓人看見,並積極主動;如在沒有實體崇拜時,教牧可致電關心問候長者。
二、將聖經活出來:不單要傳道,更要活道,並建立如雲彩般的見證團隊;有需要時便立即行動,如派口罩等。
三、能針對具體群體,也盡量兼顧全會眾牧養。派口罩看似對中產沒甚麼幫助,但對基層卻不同,因此要從多層次的聖工去想。
四、信徒皆祭司,善用弟兄姊妹及外界的資源。牧者時常都是一人做,會耗盡(burn out),「拉人落水」好過一人做,群策群力,教會自會有生氣。
五、不要走「絕對零風險」的路線。若堂會作工少,人會離開,奉獻會少;例如對應考DSE的會眾,堂會能否作有限度開放給他們溫習?派飯的可否改為派食物包?因此,要反思在艱難時代,堂會能否造就弟兄姊妹,是否仍是實踐大使命,仍是積極牧養及傳福音。

他重申,疫情下堂會總要做些實事,牧養要達標到位,如打電話問候信徒,用Zoom進行門訓或主日學,又或冒一點風險,一對一吃飯等。面對新時代,蔡少琪指要善用時代媒體,一起走那未曾走過的路,因面對疫情或社會事件等,大家都是「新丁」,教會要實際去應對。「要知道神要用大家,要從不同的角色活出信仰,因此不論是大中小型堂會也好,亦要成為耶和華的僕人。」

另外,教會要預備面對荒年的挑戰,如經濟下滑、會友流失或移民等。他表示已得知有牧者以八折支薪,甚或教會也要面對更替的危機。若口罩仍要多戴一年,教會如何面對?蔡少琪強調,牧者要有「好樣」。他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的經文,指要栽培有基督心腸的僕人,中小型堂會可能做的有限,但無論教會是否有增長,也要將生命活得美麗,活得似基督,成為感動這代及後代的僕人,「耶穌都愛小人物,一杯涼水的服侍也是珍貴的。」他勉勵說,只要同心就是美麗,要與基督一起奮鬥。

疫情下牧者不能“hea”,積極關心會友

除了堂會運作層面,牧者又如何事奉?梁永善以「疫境下個人操守與牧養」作分享。他指疫情下很多聚會都停止,但有些牧者以為可以「hea住做」。但他提醒說,不要為錢而事奉,不要為五斗米折腰,怕得罪權貴,卻要想在疫情下,有甚麼合宜的信息要向會眾分享。他以保羅去到信徒中間(帖前三11)為例,指銘恩堂早前局部開放,他能回去講道,是兩個月來最開心的事;他亦渴望見到會友及幫助他們建立生命,因愛心及委身是分不開的,這是牧者對使命的承擔。

談到疫境下的事奉,梁永善提出幾個方向,包括用訊息關心會友,如WhatsApp、慰問卡、致電長者問候等;若對方不抗拒,可親自探訪或相約食飯。牧者亦要有敏銳觸覺,及早預備,以便關心個別會友,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如:年輕人不用上學,在家是否與家人多了衝突?會友無工開,如何關顧他們?牧者亦要尋找迷羊,在這較為閒暇的時間,會否對一些很久沒返教會的會友作出關心?

他強調事奉的果效,是要以生命影響生命,牧者要踐行信仰,影響會友。而事奉的動力離不開關心,雖有不足,但不閒懶,要從心裡做;在事奉上盡忠,主是會報答的(歌三22-25),「敬畏神,懼怕神,認定神,要竭盡所能呈獻,以愛作回應,並要感恩。」他鼓勵教牧同工至少要返回教會一、兩次,與長執商討牧養事宜及祈禱,關心會友,並開源節流,如教牧長執可主動不加薪。

問及網絡崇拜及聖餐,梁永善直言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他又希望大家反思網絡崇拜能否為未來的衝擊作準備,挑戰包括港澳辦最新委任曾推行拆十架行動的夏寶龍;政府會否透過收緊學校規例,針對教會借用學校辦聚會;大廈公契是否限制樓宇作教會之用等。

停工停課,但不停佈道

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榮休副教授滕張佳音博士及真理基督教會協英堂傳道人陳守賢則分享有關「停工、停課、停佈道?」的信息。滕張佳音說,疫情下,無論規模有多大型的堂會,聚會都停了下來,因此堂會要找尋突破點,重整價值觀。例如:要保命安全,就是否甚麼都不做?她以武漢家庭教會為例,指她們封城但不封愛;又指在港的異端,如「母親上帝的教會」及「東方閃電(全能神教會)」亦沒停止活動。滕張佳音強調,上帝用苦難預備人心。上帝容許苦難發生,疫症下不得不停工停課、撲口罩等,甚至半年前的社會運動,要當沒發生也不能,但這卻造就很多福音的話題,容易讓福音進入人的心田,叫人回轉。

陳守賢則舉例,指其大角咀的教會與附近堂會,合作派防疫物資予地區有需要人士,當中透過聆聽及關懷切入福音工作的個案分享,強調隨時都要傳福音。

而建道神學院候任拓展總監葉松茂博士及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輔導博士胡可兒,亦分別以「疫情下的『埋身』牧養」及「重遇敍事實踐手法:手機中、視頻中、疫情中與情緒同行」為題,以個案形式分享其個人體驗。葉松茂說,自己每週參與統籌十二次小組分享祈禱會,比未有疫情時還多。「埋身」的基礎是要進取,如每週電話、每週見人、Zoom崇拜、IG團契及相約舊會友等。他強調要認真準備聚會,不故步自封,「大有大做,小有小做」,追尋突破,找出靈命成長及事奉的動力,以致埋身牧養成為教會更新的基礎。

相交參與網絡崇拜

疫症下,網絡崇拜近乎常態,Milk&Honey Worship團長、敬拜隊主領及詩歌創作人麥濬思在「疫境波: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敬拜」的環節中說,進行網絡崇拜要先檢視堂會的核心價值與願景是甚麼,是差傳,還是裝備信徒。另外要明白團隊的資源及限制,製作水平如何,以及會眾年齡的分佈,用甚麼媒體軟件或渠道,作直播或錄播較合適。他認為,網絡崇拜中的講道可精準些,詩歌可短些,整個崇拜約一至一個半小時較為理想。麥濬思強調,網絡崇拜不單是觀看,而是參與,故可邀請會友將回應或感動的語句在留言區分享,又或相約朋友一起參與交流;之後可看有否合適場合,安排見證分享或相交等,增加互動。

是次網絡研討會有一百五十人報名參加。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疫情下職場領導陷難關 司徒永富:上帝要我們休息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教牧發起租借民宿予麥難民 盧智榮:可藉想像令教會更豐富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在家守逾越節 2千多人線上同心記念耶穌受難 Share on Facebook (台灣國度復興報)
台中旌旗教會線上3500人 同心紀念耶穌受難 (台灣國度復興報)
金門基督教會戶外施洗 歡慶復活節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