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巴特神學講座 先經驗與神和好再帶給世界 |
|
(2020年01月15日) |
推薦本篇新聞 :
0
|
|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巴特(Karl Barth)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影響力最廣的神學家之一。由環球聖經公會主辦的巴特神學系列講座之一「復和神學—《教會教義學》的匯合」,去年(2019)12月13日於香港浸信宣道會明基堂舉行,邀請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總幹事蔣文忠博士,解說巴特神學對教會牧養的重要性,及在現今紛亂社會下談「復和」的意義。
「復和」是神的啟示,也全然是神的工作。由神的啟示開始,人自己先去經歷與神復和,然後表達出來(叫自己與自己、別人與自己、別人與神和好),但祂不是讓人去獨自回應。「復和是在十架上『成了』,不是在世界上,是神與我們同在了(God with us),故祂今天仍與你同在,繼續互動。」蔣文忠解說:「世界和個人歷史要包攬在基督歷史之中,我被帶到神的面前,主客分別扭轉思維,我被牽引(draw)進入它當中。」
那麼,人如何進入基督的歷史當中?蔣文忠引路加福音廿三章33-43節闡釋。此段經文中有民眾與統治者,而基督就是「王」,一個非常政治性的稱謂。「基督在十架上作成的一切,是一次性到永遠的,這客觀的事實會帶來主觀的經歷,讓人在當中主觀地經歷祂是王,帶來復和。」
在這樣全然是神工作主導的復和神學思想下,蔣文忠強調人的回應是見證等候上帝,但「這是既輕省,卻沉重和戰兢的,因為神會透過你做事!故我們要謹慎。」他指出禱告的生命(life in prayer)就是等候神所產生的最基本行動,是活在立約關係中自然流露的行動。「禱告調教人與神的關係,讓你找回在主裡的位置,重尋你作為基督徒的存在,使你再次聚焦十架上。」祈禱是回轉面向上帝之途,是一項倫理的行動。「面對不公不義的世界,我們的表態就是藉著認信以尋求祂的心意,禱告正是首要的倫理行動。」
蔣文忠指出,巴特的復和神學,是非常具牧養性的,並非一堆教義而已。他提出五點反思。首先,他認為禱告的生命就是人回應上帝的行動,是倫理的基礎。然後,上帝的國和義,均是人的義作平衡、類比和對應的參照。第三,人是有限的,存在既短暫、偶發又次要。「人的短暫性警愓我們不要常懷緬過去,人的偶發性則讓我們知道,影響自己的只是偶發,故要不住更新領悟,承認自己的限制。」第四,人在上帝國裡的角色基本上是見證、回應與祈求。「見證就是見證神國降臨,見證的角色也讓我們不看自己過重或過輕。」最後,人在上帝國裡的狀態是感恩、喜樂與自由。
談到現在社會上人們都爭取自由,蔣文忠指出「真正的自由是順服在神的底下。」他解釋,人神關係是互動的,常見在事奉中。由開始到結束,中間你要做的,是如何堅守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經歷。「在林後五章17-20節中,神把叫人與神和好的職事交給人了,但人需要先經驗這份和好,然後帶給世界。」這個客觀事實與主觀經歷間遊走的生命,就是基督徒要窮一生去揣摩,然後活出這樣的生命。
(本文原載於《時代論壇》1689期,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網址https://christiantimes.org.hk)
|
新聞照片:
|
|
|
|
|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陳雪梅
|
當世人都與神和好時,神也會讓世界釋出善意.
發言日期:2020/0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