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認識APP世代孩子教養與網路濫用預防 |
|
(2020年01月06日) |
推薦本篇新聞 :
0
|
|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林婉婷高雄報導】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平板電腦輕薄且多功能以及無線網路熱點增加,越來越多孩子與青少年沉迷於網路世界無法自拔,也衍生出濫用問題。1月4日下午,壽山中會新莊教會舉辦「APP世代教養與網路濫用預防」講座,邀請諮商心理師陳宏儒主講,分析網路與3C產品使用現況,提供相關教養方式與濫用預防建議。
陳宏儒點出,現況是「上網」行為無處不在,也因此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例如以前要知道高速公路的路況,需要撥打電話或聆聽廣播,但現在可以用APP查詢;除了交通,在社群、娛樂、學習等領域都產生影響。現在小學生最多使用3C產品看影片、玩遊戲與瀏覽社群網站,綜觀網路為何使人沈迷?網路影音與遊戲具有刺激聲光,還有虛擬支持與成就感,例如有些孩子課業表現不好,或與同學互動不佳,但擅長打遊戲,甚至能成為遊戲隊伍的領袖。
因為軟體特性與使用習慣,網路世代的孩子們也有不同以往的特質;以臉書(Facebook)為例,臉書貼文普遍圖像多但文字少,故可能使孩子更偏好閱讀視覺圖像且注意力分配短暫,當閱讀過程不長,就較難深入思考;其他特質如多工進行/一心多用、快速回應等也是類似因素造成。另一方面,過度使用網路也可能傷害孩子認知發展,如精密思考能力下降、創造力下降、無法完整表達與溝通、學習動機低落、衝動與過動等;陳宏儒舉例,現在通訊軟體很多「貼圖」,直接使用可以快速表達心情,但久而久之會使完整、恰當描述事情與解釋情緒的能力降低。
(攝影/林婉婷)
陳宏儒另提醒,有些孩子過於相信網路資訊而遭欺騙,或是不夠謹慎而無意間洩漏個資;有些孩子較成熟,會開始搜尋色情內容;有些孩子無法判斷哪些內容適合放上網、哪些不適合公開,例如比賽得獎、藝文表演等合適,但違法違規、使用菸酒、親密合照、抱怨、嘲笑與仇恨言論等就不合適,這些都需要家長教育,尤其青少年間同儕關係變動性較大,要有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意識。
陳宏儒指出,所謂「網路成癮」不只關乎個人意志力堅定與否,有時已是「疾病」,需要醫療介入。網路成癮是指行為失控,明知道不好卻無法停止,且網路重要性變得極高,其他生活需要與社交活動都被忽視,即使出現負面影響,仍然無法克制地使用網路。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1歲半以下孩子應全面禁用網路;1歲半至2歲則需家長陪同,協助孩子了解內容;2到5歲限制每日使用1小時,且需家長陪同;6到18歲每日使用2小時,且內容應適當限制。
對此標準,聽眾們反應現在小學作業不少需要使用電腦才能完成,雖然家長們知道過度使用不好,但整體社會趨勢似乎是鼓勵使用,讓家長與孩子在找尋使用標準時感到為難。陳宏儒說明,使用標準也與每個孩子的自制力有關,確實需要親子溝通並調整。
(攝影/林婉婷)
針對學齡期孩子,可以將電腦放在客廳等公共空間,約定使用時數與獎懲規則,並設定鬧鐘提醒,讓孩子生活作息有規劃而非隨意變動;對於有成癮跡象的孩子,要多溝通與鼓勵孩子的真實世界活動,貿然「斷網」恐造成激烈戒斷症狀,必要時記得尋求專業協助。家長也可引導孩子探索網路「教育」與「創意」功能,例如學習英文、電腦繪圖等,不只是被動接收資訊,而是主動使用工具。
提問環節,有媽媽提到孩子愛看「整人影片」,陳宏儒鼓勵家長應持續引導孩子思考同理心;另外有家長指出老師總說孩子好動就要服藥,陳宏儒表示如好動情形已影響學習,還是要到醫院進行完整檢查。
|
新聞照片:
|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
|
|
|
|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