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12月1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政治風雲人物與新約釋經」 鮑維均曹傑明鼓勵用兩約間歷史釋經
(2019年02月11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採訪:麥嘉殷 / 2019年2月11日

【時代論壇訊】

新舊約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當中所發生的事與新約有甚麼關係?「兩約之間與新約何干?」聖經講座已於一月十八至十九日舉行,第一晚的講座以「政治風雲人物與新約釋經」為題,美國三一神學院新約系教授及系主任、希羅文獻研究學者鮑維均博士及加拿大安布羅斯大學聖經研究系客座教授、死海古卷研究學者曹傑明博士分別從希羅歌頌皇帝的詞彙,及猶太君主成為當權國傀儡的歷史釋經,強調看兩約間歷史的重要性。

需用第一世紀的眼鏡讀聖經

鮑維均以「羅馬皇帝——人民的恩庇者」為題,從希羅的文獻、碑文看較為爭議的提摩太前書。開始之先,鮑維均解釋,客觀地看「兩約中間」,可稱為第二聖殿期,即主前六世紀至主後七十年——第二聖殿被毀(視希律時期為裝修聖殿,不視為新聖殿),大概就是瑪拉基書至馬太褔音之間的時期。

鮑維均亦強調了研讀兩約中間的歷史的重要性,「看兩約之間的文獻因為是信徒通常不為意,也慣了戴著廿一世紀的『眼鏡』。」他希望眾人能用第一世紀的角度讀聖經。他補充,這不是要否定背景資料研經的問題,而是人怎樣都會戴著「眼鏡」看聖經,只視乎能否意識戴了甚麼「眼鏡」。

當代歌頌奧古斯都為「恩庇者」

鮑維均指,當時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又名亞古士督),維護了共和國的體制——沒有稱自己為君王,但擁有著君王的權柄,從將軍變成了一位審判官,並且集所有皇帝所擁有的稱號於一身。

當時其中一個奧古斯都擁有的稱號是庇護者、恩庇者(benefactor),意思是一切好處從他而來。鮑維均指,「奧古斯都是當時歷史的高潮,因他延續了歷史,並承傳了末世論,同時也平息當時天下內戰,帶來和平」,人們視他為「恩主」,君王就是當時的主角——而耶穌就是在這情況下誕生。

鮑維均引用歌頌奧古斯都的《普林尼碑文》,指出當時人們來形容奧古斯都的詞彙亦包括:「恩庇」、「救主」、「顯現」、「恩庇者」、「褔音」。他又指,保羅書信中用了六次顯現(επιφάνεια)這字,第五次則在教牧書信中出現,從而猜想教牧書信是回應當時用語對耶和華神及耶穌的地位,而作出合適的討論。鮑維均亦強調,這些詞彙同時也正為路加褔音第二章用來描述耶穌誕生的詞彙:「為你們生下救主、帶來和平的褔音……」其他用來描述當時羅馬皇帝的詞彙還包括:「大祭司」、「國父」、「恩典」、「感恩」、「敬虔」、「榮耀」、「傳令官」等。

上帝才是真正的「恩庇者」

提摩太前書屬教牧書信,主要寫給教會領袖或牧者。鮑維均笑言這書卷也許太過苦悶,大家平日也許不會看,但當用「恩庇者」的角度看,會發現這書卷真正認定了上帝才是那位「恩庇者」。鮑維均指出,第一章提及的「救主」、「尊貴」、「榮耀」所形容的是上帝,而不是耶穌;這裡所形容的「救主」,是當時社會能明白的詞彙,保羅在這書強調——真正的「恩庇者」是上帝,並非羅馬君王。

同時,二章7節所提及的「傳道」,即「傳令官」一詞,鮑維均指出在這段充滿政治色彩的經文中,保羅堅持說上帝是君王,他找到自己的定位,說自己是太監、是傳令官,唯一要討好的是上帝,希望眾人學習保羅態度。在這前題下,鮑維均開始探討9至15節,他表示這一段是最難解釋的經文,經文闡述女人穿貴重的衣服,與第五、六章所提及的傳假褔音的婦人、寡婦有關,她們覺得自己是「施恩者」。他解釋,當時社會看有權勢的人,憑自己的財勢來控制當時的群體。鮑維均提醒眾人不能抬舉自己,視自己為「恩庇者」。

猶太君主成為當權國的傀儡

新約的另一書卷路加福音亦有難解的章節,曹傑明就從十九章11-27節有關十錠銀子的比喻,示範以兩約間的歷史去解讀。他指出這跟太廿五14-30的按才幹接受託付的比喻很相似,但他表示當中路加褔音的這段經文有著一些令人費解的元素,例如:甚麼是貴冑?「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意思是甚麼?要得的國在哪裡?為何有一群人「不要主人作他們王」?曹傑明認為,路加在經文加添這些意思,或許可以嘗試從猶太經外的文獻再作解釋。

曹傑明引用了經外文獻如《猶太古史》、《馬加比一書》、死海古卷,說明猶太君主起初受外邦人尊重,但後來卻受希臘文化所同化。他先從巴比倫、波斯時代說起:指在波斯王古列時代,允許猶太人有敬拜神的自由,也給予他們自治的權利,猶太人獲准回歸故土,重建家園,設猶太省長、祭司。到了希臘時代,主要民族管理都交給大祭司。不過,到了主前一九八年,猶太人發生爭權的問題,當時大祭司的身份是能夠從賄賂權勢而得來,便雅憫人門尼老斯成為大祭司。安提阿古四世執政時逼迫猶太人,以平息當中混亂,猶太君主逐漸被希臘文化同化。

其後,曹傑明亦引用《猶太古史》中的記載,進一步說明猶太君主如何變成當權國的傀儡。他提及一群猶太義士——馬加比家族,馬他提亞的五個兒子推翻了安提阿古的侵略,其中一個兒子約拿單擔當大祭司,他死後便由另一個兄弟(西門)繼位。西門被百姓擁戴,眾百姓封他為王,尊稱他為猶太的施恩者。到他的後裔第二、三代,更成為希臘化的君主,甚至還改了希臘的名字。到第四代又發生爭權的問題,許爾堪二世與亞里多布二世爭權,許爾堪二世的參謀安提亞帕,即大希律的父親,建議請羅馬人的幫助,許爾堪二世亦成功爭取皇位,被立為當時的猶太王,更成為了羅馬人的傀儡。後來,許爾堪二世王朝衰落,羅馬更直接把王朝交在希律手上。希律王死後再次出現爭權問題,其中他的兒子亞基老被廢王位後被封為巡撫。

反轉的十錠銀子比喻

曹傑明指,希律的兒子亞基老與路加褔音十錠銀子比喻的貴冑很相似。他引用了布隆堡的「三點比喻」來解釋,主要分為三點:貴冑、賺到錢的僕人、賺不到錢的僕人。以往傳統的解釋是會與馬太褔音的看法相似——會把貴冑視為耶穌,但曹傑明卻指出聖經中的貴冑與亞基老相似的地方:一、按照當時希律的遺囑,要亞基老去遠的地方——羅馬去得他的國;二、亞基老當時有很多人反對,包括他的家人;三、亞基老是一個非常暴力的人,大希律剛離世時,聖殿曾出現暴動,他便派全軍平息,殺了三千人;當亞基老得王位時,他也決定對付不支持他的人。曹傑明表示,「這個比喻可能是一個反轉的比喻,通常權威的角色都是用來形容神或耶穌基督,但這些加上的元素,這比喻應該反轉來看。」

曹傑明推斷,貴冑可能就是指亞基老,欺壓百姓;賺不到錢的人就是不願意屈服的人;賺到錢的人可能就是與亞基老同流合污的人。他又指,有些聖經學者也質疑為何賺到錢的人能在短時間賺到十倍錢。由此,曹傑明強調兩約之間的歷史對新約釋經的重要性。

失望之時仍要宣告神的同在

在回應的部份,播道神學院聖經科副教授譚志超博士亦強調了解兩約之間的歷史重要性。他先總結鮑維均與曹傑明的內容,說明讀聖經時不要持絕對答案,鼓勵眾人要不斷思考經文與自身的關係。

譚志超亦指出了研讀兩約間歷史與現今世代的關聯。經過鮑維均解釋後,譚志超指出,「教會的那位『傳令官』其實比總統發表的國情諮文更重要……如果我們看得通,有那份信心時……香港發生了很多事令你灰心失望,與福音對比時,不要忘記甚麼是歷史的砂砂石石……」另外,他又用二千年後的以港版路加褔音比喻來對應曹傑明所說,應用經文於現今世代。

譚志超認為,「路加褔音所描述的耶穌,如教牧書信中的保羅一樣,他們心目中「神的國」和「福音」都是既落地而又離地——以街頭的言語和新聞的時事,挑戰地上的政權」。他強調,眾人要曉得效忠於誰,並知道要持甚麼的價值觀。最後他以詩歌〈站於天地之間〉,提醒眾人,不忘世間事,記念世間痛,縱使處身悲傷幽暗的角落,仍要宣告神的同在。

是次聖經講座由播道神學院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合辦、環球聖經公會協辦,第一晚逾一千人出席。雖然設有副堂及轉播站轉播,大會亦在港福堂臨時開設幾間課室轉播。大會亦表示,因人過多,第一天晚上有部份人未能參與是次講座。

鮑維均強調兩約間歷史的重要性(圖:港福堂FB專頁)
鮑維均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教會共享空間講座 實例分享助未信者接觸教會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基督徒遭迫害 英國擬成立國際聯盟 (台灣國度復興報)
恐怖組織橫行 奈國小鎮幾乎全毀 (台灣國度復興報)
薩爾瓦多監獄神蹟 千餘人歸主 (台灣國度復興報)
為以色列禱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年會 不公正指責以色列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