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聖詩教育 音樂中體驗信仰教導
(2019年01月1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林婉婷 專題報導】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009年出版之《聖詩》(俗稱新《聖詩》),是1900年以來台灣本土編輯之第6代,華語翻譯版將於今年發行。新《聖詩》之前,第5代聖詩則是1964年出版,時隔45年,新《聖詩》多了哪些特色?會友們的使用體驗又是如何?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副教授陳琇玟受訪時談到新《聖詩》幾項特色,也分享聖詩教育的經驗與心得。

陳琇玟明白,對有些人而言,早已習慣舊聖詩的歌詞,不適應今日重譯的調整;但是翻譯首當尊重原文而非再創作,因此試著還原。至於不再納入的聖詩裡,有些是類似的內容比較多,也有部分是神學意義待思考斟酌,取捨之間,可能恰好有某些人特別喜愛的,實在不得已。

陳琇玟指出,新舊《聖詩》出版之時間斷層,使部分教會無法順利改變使用習慣,這也是新《聖詩》較難推廣的原因之一。若未來要避免類似情形,需要總會的主導與人力資源的協助。例如美國基督長老教會規劃每20年就編輯新聖詩;因20年大約是一個人出生到長大的時間,定期重新編輯才能因應時代需求。

此外,美國長老教會的聖詩編輯委員裡一定有20歲以下年輕人,反應年輕世代的想法。編輯過程,陸續挑選聖詩交由不同教會試唱,並派員至中會講解與收集回饋;雖然花費不少人力與時間,但能使會友們有參與感,而編輯委員和地方教會也可以有周全的思考與對話。2013年美國長老會聖詩出版時,除了總會推出的完整伴奏帶,還有教會自行奉獻、錄製且發行CD唱片,主打「家庭聖詩」,邀請不同世代的家族成員參與錄製,在形象與推廣上令人倍感親切,值得參考。

盼望聖詩不只運用在公眾禮拜中,也能成為個人靈修的得力幫手,新《聖詩》有很多禱文,可以搭配使用。另一方面,陳琇玟也提醒「聖歌隊有祭司和先知的角色」,聖歌隊以上主所賜恩賜帶領會眾獻上讚美的祭,唱出教義誡命等教導;當會眾學習新聖詩時,聖歌隊是很好的引導者,應知道自己職分重要,盡心盡力。聖歌隊的服事非僅限於主日禮拜,可以選擇合適曲目用於醫院、公園、車站等不同場合,分享福音。

陳琇玟提到,她的學生裡有些是大學才信主,習慣敬拜讚美唱詩模式,進入神學院才開始接觸聖詩,最初的確不太適應;但經由她在週報說明該禮拜如何根據經文、信息選用聖詩,介紹聖詩的寫作背景與神學意涵,解釋音樂如何承載話語,幫助學生們從不同面向來了解聖詩,學生回饋「或許一開始覺得某些聖詩不是那麼絢爛,但在安靜、沈思默想中,帶來有穿透力、生命力的領受與學習」。️學生也反應吟唱原住民、第三世界、亞洲等國家詩歌,體認聖詩普世性,也經驗不必倚賴樂器、而以清唱與肢體當節奏樂器,重回大自然、樸實敬拜神的感動。

陳琇玟大略分析年輕人不愛唱聖詩的原因,可能聖詩多節歌詞只在禮拜中吟唱一遍,很難理解、認同並醞釀感情。建議教會可以針對主日學或青少契設計有系統、有策略、有創意的「聖詩教育」,介紹感人的聖詩故事或創意編曲。台神的學生經常將聖詩改寫為戲劇,親切、容易明白。「只唱敬拜讚美的歌略嫌不足。」她說,敬拜讚美的歌曲內容讚美居多,雖然也有國度的榮耀與復興等,但是較少釘根本土、普世關懷的議題,這也關係到信仰的具體實踐,例如562首〈太空時代科學猛進〉提到「網路挑戰學習原理,手機連結時空距離;電腦程式日日換新,奈米精密應用無盡。雖然享受科技成就,人變奴隸,喪失自主;移植器官,複製動物,小心維護創造天律。」對網際網路、科技發展、移植器官、複製動物等議題提出反省等。聖詩教育仰賴牧者與長執的主動推廣,若教會沒有資源,也能尋求神學院幫助。盼望總會聖詩網站可以更充實,附上原文,有影音網路連結,讓人容易搜尋、懂得活用這些詩歌。

對於聖詩如何感動人心,陳琇玟分享她的經驗。她出生在基督教家庭,從小接觸聖樂:外婆是牧師娘,小時候常看著她彈風琴;祖母清晨5點多就起床吟詩,連吃藥時都配唱聖詩,作為她的安慰與幫助;父親是教會指揮,從小跟爸爸參加聖歌隊練習;每次家庭禮拜,全家不論長幼,都一起吟唱聖詩。

1996年8月,陳琇玟在德國呂北克城參加聖馬利亞路德教會(St. Marien zu Lübeck)主日禮拜。整場禮拜的管風琴與聖詩都選用經典德國音樂,對主修聖樂的她既熟悉又享受。然而禮拜快結束時,牧師帶領大家唱了一首輕快的民謠風詩歌,她當時雖然聽不懂德文,卻感動落淚,並立刻以紙筆記譜。事後詢問牧師,得知那是首巴西詩歌,內容出自詩篇98篇;選唱原因是牧師認為德國人總是關在自己的神學堡壘,與普世距離遙遠,所以每個禮拜都教大家新的普世詩歌;她回國後也以詩篇98篇填詞並教學生吟唱。1999年她加入總會新《聖詩》編輯小組,首次開會時即發現這首詩歌,也就是新《聖詩》17首〈著向主上帝唱新歌〉。

藉由音樂媒介,基督徒、非基督徒都可以經驗上帝。2018年10月27日台神同工於台中中會忠孝路教會舉辦「創意禮拜與聖樂牧養研習會」,陳琇玟設計一場70分鐘的創意禮拜,名為「透過教會曆走過主耶穌基督的一生」,呈現耶穌的誕生、在世、受難、復活與聖靈的工作。其中唱了短歌〈以馬內利〉,有位慕道友雖不明白「以馬內利」的意思,卻淚流滿面。陳琇玟相信這就是聖靈透過詩歌親自在做工。

陳琇玟。(攝影/林婉婷)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其他新聞快報
新眼光讀經寫手工作坊 首度加入社區踏查 (教會公報)
不知道自己的屬靈恩賜?  華里克牧師提出「探索與提升恩賜」的4個秘訣 (基督教今日報)
秋雨聖約教會專頁被封一個月後重開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林國璋善樂堂先後入稟互控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循道衛理社會事務關注小組發立場書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