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自力造舟划舟環島 關顧台灣海洋生態
(2018年07月2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國度復興報 記者 魏麒原 採訪報導

「划獨木舟環島,是為要使用海洋、親近海洋,進而關顧海洋。」倡導團隊造舟的溫志榮老師說,他於7月16日陪伴台東「孩子的書屋」17位孩子,從台東富山漁港出發,划著獨木舟,以漁港到漁港的點對點方式,逆時針順著海流北上,打算用30天時間環島,預計8月14日抵三和海濱公園。

對於孩子划獨木舟環台行動,「孩子的書屋」公關吳佳璟表示,這次獨木舟環台行動是第2次,2016年曾辦過一次,參與的孩子都是國高中生,女多於男,溫志榮老師是長期陪伴孩子造舟的老師。然而不管是獨木舟或騎單車,都是要讓這群家庭缺乏溫暖的孩子,透過實際體驗的成功經驗,建立自信心,同時關懷環境及海洋。

人稱「大沐」老師的溫志榮弟兄,原本在嶺頭山莊經營手作世界,在嶺頭山莊改變經營方向後,轉換到基隆八斗子開設「海科濱海獨木舟學校」,倡導手造獨木舟。大沐老師說,一般獨木舟多是玻璃纖維製品,現代人不愛自己修東西,破損就買新的,他倡導自製格陵蘭獨木舟,是骨架蒙皮,自製費用只要一萬多元,會製造就會維修,這也是一種不浪費。

團隊造舟不強調完美

「Goodisenough!」從2013年開始教導團隊造舟的大沐老師說,他教導的團隊造舟課程,以4到6人為一隊,6天課程中,第一天先製造獨木舟模型,第二天學習如何划獨木舟,接下來48小時造舟,每天造舟12小時,除了睡覺吃飯,就是造舟。在48小時造舟耐力考驗中,透過造舟反思,修剪掉個人英雄式的自我卓越,「不完美的舟成就完美的學習」,營造更多人成長跟學習的空間,不完美的舟是可以划的,手造舟是骨架蒙皮舟,雖然不完美仍然可使用,可修補的。

同樣地,此次學生獨木舟環島,跟昔日英雄式的獨木舟環島不同,大沐老師說,這次學生獨木舟環島,是漁港到漁港的點對點航行,把全島分為30段航程,逐段完成,台灣1,300公里海岸線,用30天時間,約只完成600公里航程,同樣也是一次海岸線的田野調查。因著氣候、風浪不同,當風浪超過2公尺,就會改為近岸練習。

參與獨木舟環台的學生,學習從被給予者變成幫助者,因為他們使用的獨木舟是雙人座,方便孩子累了,由另一人接手。遇上風浪較大,就會安排訓練,甚至風浪突然增大,也有撤退點,不強調一定要划完全程,懂得撤退也是一種學習,透過這樣的學習,明年這些學生就有能力陪伴其他學生,在海上划獨木舟。

親近海洋關切逐漸敗壞的海洋生態

對於陪伴學生獨木舟環台的目的,大沐老師說,學生自力造舟後,當然要下水操舟,為克服內心的恐懼感,先從泳池開始練習,再進階到像花蓮鯉魚潭水域,最後才到有風浪、海流的海上操舟。台灣海岸線雖然很長,但一般民眾很少去親近它、使用它,所以跟海洋距離很遠,也不去關注它,但透過自力造舟、獨木舟環島就可以跟海洋發生關係。

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海岸大量擺放消波塊,消極保護海岸的結果,卻因土堤效應,海岸線的沙灘逐漸被消滅,加上海岸線每8.6公里就有一座漁港,隨著漁業式微,漁港形同空港,這些人為破壞,加上海洋垃圾破壞,以及魚類生態改變,值得大眾去關心。因此,透過獨木舟環台,親近海洋,增加學生對海洋的認識,進而敬畏海洋,尊敬大自然。

「划獨木舟可以享受孤獨,領受生命及大自然環境的美好!」大沐老師說,泛舟是極限運動,但獨木舟卻可以享受其中,從小二到80歲都可以,而且划船跟潛水也是一樣,穿有防護裝備,不用會游泳也可以划獨木舟。只要能突破對海洋及水域的恐懼,選擇合適的水域,不用挑戰超越自己能力的水域,就可盡情享受划舟的樂趣。

學生學習親近海洋。受訪者提供
參與獨木舟環島的學生。受訪者提供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不要停止嘗試,也不要停止等候」從壞學生變成團隊領袖 她用藝術帶領兒童與青少年遇見神 (基督教今日報)
《光音故事》 一群在育幼院成長的孩子能夠做什麼? 「廣韻」20年的恩典與淚水 (基督教今日報)
【沒有後續跟進,只有1%決志者會留在教會】謝明昇:佈道是一時 跟進栽培才是長久的 (基督教論壇報)
【從學員、隊輔到擔任大會主持】陪伴兒童彩繪夢想 蘇晏儀勇敢跨出實踐創意的一步 (基督教論壇報)
工廠式填鴨教學轉型 需讓孩子擁有面對未來能力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