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嬰幼兒健康講座》 餵母乳營養足 避致敏源保幼兒腸胃健康
(2018年04月3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國度復興報 記者 魏麒原 台北報導

財團法人純青嬰幼兒營養研究基金會、佳音廣播電台共同策劃的嬰幼兒健康講座,於4月28日上午在台北靈糧堂宣教大樓舉行,吸引滿場關心嬰幼兒照顧的年輕父母、阿公阿嬤參與,受邀的小兒科醫師分別就嬰幼兒成長與營養及新手爸媽必備「腸」識等議題分享。

「嬰幼兒生病就應該先找小兒科醫師看診!」黃富源教授語重心長地說,家有嬰幼兒的家長就醫觀念往往錯誤,感冒就帶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皮膚起疹就看皮膚科,其實家長應該通通帶到小兒科看診,由小兒科醫師診斷後,覺得有必要再去看其它科醫生,否則很容易產生誤判,例如把小孩打卡介苖產生的牛痘直接開刀除去。

黃明發醫師說,寶寶的營養從媽媽懷孕就要開始注意,媽媽要注意營養均衡,減少食用易造成過敏的刺激性食物,生產後最好是餵母乳,讓孩子有足夠的營養及免疫力,餵食特殊配方奶粉替代也可;注意孩子4歲以前的成長黃金期;孩子偏挑食比率約40-60%,偏挑食很容易造成營養失調、營養不良,因此要讓孩子專心吃東西,在孩子一歲半可以吃副食品時,把東西弄軟弄碎;孩子成長最重要來自蛋白質及熱能,因此若無法餵奶,家長得選擇高熱量的均衡營養配方奶粉,幫助孩子均衡營養,健康成長。

嬰幼兒腸胃道不適原因

針對嬰幼兒腸胃道不適狀況,朱世明醫師說,嬰幼兒因腸胃道發育不完全,很容易因牛奶發酵脹氣,拉肚子,導致剛出生到四個月大嬰幼兒很容易出現腹絞痛,腹絞痛到四個月大以後就會趨緩,長到一歲大腸胃道發育較健全,脹氣不適才會改善。遇上孩子腸胃不適、食慾不振,媽媽可按摩孩子腹部,幫助孩子胃腸蠕動。

另一個導致孩子不舒服的原因是過敏,牛奶蛋白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乳糖不耐受都可能造成孩子過敏,也可能是個人過敏體質所致,特別是孩子的過敏體質八成遺傳自父母,過敏則出現拉肚子、耳朵、手肘背面起疹子症狀。「孩子若是過敏體質,媽媽餵母乳就需要避開致敏源的食物。」朱世明醫師說,蝦、螃蟹等帶殼海鮮、花生都是致敏源,較刺激的咖啡、茶飲品也應避免飲用。若餵食處方牛奶,應挑選水解蛋白質配方奶粉。孩子在一歲以前避免餵食蜂蜜、帶殼海鮮、蝦蟹。

亞斯伯格症就是輕微的自閉症

陳佩琪醫師因著自己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妻子,她在分享「我與兒童醫療」主題時,以民眾最感興趣的亞斯伯格症說明,因為柯市長也是亞斯伯格症患者。在自閉症的症狀光譜中,亞斯伯格症就是一種輕微的自閉症,患者沒有智能、認知、語言的障礙,但其行為比較固執,而且有很狹窄獨特的興趣。最大多數的自閉症,都是低功能自閉患者,語言有障礙、無法跟人溝通、行為固執有偏狹興趣;高功能自閉患者則是具有數學、記憶等特殊技術,譬如像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雨人》,主角是自閉症患者,雖然有辦法平方根數學運算,可惜沒自理生活的能力。

陳佩琪醫師說,通常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會在兩歲左右出現狀況,父母可運用克式行為量表自行評估,有包括不易和人混在一起、聽而不聞、強烈反抗學習、莫名其妙的笑等14項行為指標測量孩子是否有自閉症傾向,若指標分數高應儘速就醫求助。其中對於自閉症的孩子,人的眼光及臉,對他們是沉重的負擔,一般都不敢正視人的眼睛及臉。

此講座分3個主題,分別是新光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講「嬰幼兒營養與成長」,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醫師講「嬰幼兒健康從腸胃道顧起」,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任陳佩琪醫師講「嬰幼兒照顧的新發展—我與兒童醫療」。小兒科權威名醫黃富源教授、市聯醫策略長楊文理醫師,及小兒科心臟權威醫師黃碧桃教授等分別擔任各段講題的引言人。

黃富源教授(左)和黃明發醫師(右)向參加講座的年輕父母說明嬰幼兒照顧要領。魏麒原攝
參與座談的年輕父母及阿公阿嬤。魏麒原攝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為台灣社企職場禱告》「愛長照」與照顧者同站立 長照路上不孤單 (台灣國度復興報)
「代表文化認同與西方基督教的薰陶」 德國最大州州長下令政府大樓掛上十字架 (基督教今日報)
至親罹癌讓她直視「死亡」 伯特利教會敬拜主領:靠主挪去死亡毒鉤,就不會有恐懼 (基督教今日報)
PK限定 海外服務隊徵召體驗跨文化宣教 (基督教論壇報)
景美浸信會一甲子 美境重尋由我做起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