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加入會員
│
會員登入
│
點數說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
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11月28日 星期四
聖經
知識
辭典
詩歌
新聞
網站
好友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聖經閱讀
NIV
靈修
日記
每日閱讀
計算機
本日金句
聖經學苑
資訊
今晚禱告
智慧搜尋
主題聖經
聖經彙編
新聞
教會
活動
詩歌
好站50
工具
英文
讀書會
貼圖
影片
小遊戲
社群
儀錶板
部落格
朋友
交友
塗鴉牆
不能少!
知識
聖經檢定
知識庫
主題辭典
人名
地名
分享
找講道?
禱告廣場
為教會
為孩子
感恩牆
文章
見證
遊戲
聖經書櫃
經頭腦
經攻戰場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戰前香港的基督教與教徒 丁新豹:華人基督教教育形塑近代中國
(2018年04月11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
採訪:陳?明 / 2018年4月10日
【時代論壇訊】
馬禮遜二百多年前來華,將基督教正式傳入中國,原來同時也對港澳等地的政、商界帶來最大影響,因為在香港的戰前時期,不少在當年社會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都是基督徒,究竟是巧合還是另有因由?當中故事,原來可讓人能更透徹認識香港的歷史。
聖言書藝社在四月七日舉行每月一度的書法雅集,並請來丁新豹博士就「戰前香港的基督教與教徒」作專題演講,吸引近百名會員出席參與。丁新豹為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專門研究香港及珠三角等地的歷史,亦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長及古物諮詢委員會會員,聖言書藝社書藝社主席梁寶珠介紹他時,形容他如「活歷史字典」。
書法雅集以頌唱詩歌《真光普照》作開始,之後邀請人稱「楊醫」的楊錫鏘牧師作靈修分享。他以馬太福音五章13至16節經文作分享,提到信徒要「有味」作好見證,而教會從聖經年代,都經歷軟弱及受逼迫的時候,卻成就了美好的見證。楊錫鏘又分享稱,基督徒會擔心世界愈變黑暗,但如果信徒能作光,其實光應該更明亮,所以外面的黑暗實非重點,他還寄語會員在抄寫時經文時,可以更深入去思考作鹽作光的重要性。
一切由馬禮遜來華開始
丁新豹作演講時先直言,自己本身並非研究基督教史,卻發現在研究香港歷史時,無法避開基督徒,也從而令他產生了興趣,結果有頗多有趣發現,包括在十九世紀時,基督徒原來對香港及中國有很大貢獻,而一切可追溯到當年馬禮遜當年來華開始。
丁新豹指出,當年馬禮遜來華,穿梭廣州澳門,而他離世後,馬禮遜教育會開設了馬禮遜紀念學校,該校雖然只開辦了僅十年時間,卻培養了大量最具影響力的人材,他們可說是最早接受基督教教育的華人,學校的成就甚至更勝百年老校。
馬禮遜紀念學校原本在澳門開校,後來遷至香港,落戶在香港灣仔的摩利臣山,當時摩利臣山仍未被移平,灣仔更尚未填海,從歷史照片可見,馬禮遜紀念學校就建於山上。
馬禮遜紀念學校的傑出校友
丁新豹繼而舉例列出這批「傑出校友」,當中最為重要之一是生於一八二八年的容閎,他是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之學生,亦是首名於耶魯學院就讀之中國人,其最大的貢獻,是促成一百二十位中國幼童留美讀書,令他被稱為中國留學生先驅,而由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君主立憲運動到辛亥革命,都能發現他參與的身影。
馬禮遜紀念學校的另一「傑出校友」是黃勝,他於英華印刷部工作,曾協助印製中國第一份宗教期刊《遐邇貫珍》,刊載西方近代文明及時政要聞。黃勝穿梭中國跟英國官場,他曾到北京出任清朝官員,又到美國舊金山任領使參贊,後來歸化英籍,並獲任為立法局議員,為第二位的華人立法局議員,亦是東華醫院的創辦人之一,「黃勝當年獲港督委任,主要有三點,包括他識英文,是基督徒,以及他有國際視野,能同中國人眼光看西方;而跟今天相比,基督徒這身份是兩碼子不同,當年基督徒本身就是等同著社會地位身份。」
至於馬禮遜紀念學校的其他「傑出校友」,還包括後來負笈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成為中國首位留英學醫並獲醫學博士學位的黃寬,他也是香江一代名醫;另外,還包括作為洋務運動的執行者、本身是買辦家族的唐廷樞、廷植及廷庚兄弟,他們是怡和洋行的買辦,同時也成功把當年中國政府成立的招商局轉虧為盈,對中國現代化甚有貢獻,而三人的成就,正是得益於基督教教育。
香港戰前的名人信徒
丁新豹之後再提及多名戰前在香港的「名人教徒」,包括伍廷芳、韋玉、何啟、孫中山、關元昌、王煜初、楊衢雲、謝纘泰、李煜堂、馬應彪、郭樂郭泉兄弟、林護、李樹芬等人;其中伍廷芳是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亦是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及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後來於中國從政,官至中華民國外交總長。而他的妻子就是何福堂牧師之女何妙齡,「那時候基督教家庭不多,這些家庭間通婚,選擇就不多,所以如果劃一個關係網出來,可能已經把很多人能連起來。」丁新豹分析說。
韋玉跟何啟是另外兩位華人立法局議員,前者之父是有利銀行買辦,故可說是香港最早一代的富二代,他曾任東華醫院主席;後者何福堂牧師之子,是香港首個獲封爵士的華人,同時更是醫生、大律師、商人和政治家。何啟當時在中央書院畢業後,到英國留學,先後修畢醫學跟法律,回港後創辦香港雅麗氏利濟醫院,同時附設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正是香港大學的前身,也是孫中山先生的母校,何啟亦是孫之老師。丁新豹形容,何啟可能時十九世紀最西化的華人,但他雖然忠於英國,內心卻非常希望幫助中國進步,故此發表不少幫助中國改革的文章,亦助孫中山成立興中會後,打通西方傳媒之關係。
孫中山先生的故事不少人都耳熟能詳,他在香港讀書和受洗,現時的孫中山紀念館仍保存了當年他的受洗紀錄。而孫中山先生當年在港最常參與道濟會堂的聚會,道濟會堂就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香港堂的前身,據丁新豹解說,堂會跟整場辛亥革命關係深遠,從教會堂慶訂於十月十日更可見一斑。
事實上,當時不少道濟會堂中人亦是社會上舉足輕重的華人,例如跟孫中山份屬老友的教長老關元昌,是中國牙醫鼻祖,他的子女及後人,五代中有三十餘人從事西醫業,堪稱中國最早的「西醫世家」。而道濟會堂的會牧王煜初牧師,就跟孫中山亦師亦友,其子王寵益是香港大學首位華人教授,另一兒子王寵惠則是法律專家,整個家族自他們祖父王元琛開始,已是基督教世家。
道濟會堂另一長老區鳳墀牧師,也跟革命事業大有關係,他是孫中山先生的中文老師,亦是其莫逆之交,鼓勵他受洗,孫中山另名「逸仙」亦是由區為其改名,丁新豹更分享了一個小插曲,透露曾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中,因孫中山先生的英文名字是「逸仙」之譯音名字,換來對方查詢是否屬同一人,令他哭笑不得。
戰前信徒影響中國時局
當年道濟會堂內集結了一群具有改革進步思想的教徒,他們在團契中經常討論中國大勢,當中包括王元琛及區鳳墀等人在內的六大代表人物,被稱為「香江六老」。
另外兩位的戰前信徒,是在百子里創立輔仁文社的謝纘泰、楊衢雲。謝纘泰生於澳洲悉尼,後回港於中央書院即皇仁書院的前身讀書,為人多才多藝,是中國第一位飛船設計者,也是香港英文《南華早報》的創辦人之一,據丁新豹介入,由於他屬「楊衢雲派」,跟孫中山意見不同,故此雖然他在早期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國民黨歷史紀錄卻幾乎沒有其存在。
楊衢雲向來被視為是被遺忘的辛亥革命香港烈士,在香港中環被清廷暗殺,親友因害怕被滋擾,故其墓碑多年來只有編號而無名字,直至近年才加上碑誌,丁新豹又指,由於楊是安葬於跑馬地香港基督教墳場,其教徒身份才被確認。
至於馬應彪、郭樂郭泉兄弟,分別開辦了先施跟永安百貨,不說不知,原來當年的四大百貨公司創辦人均為信徒;而林護則是建築界鉅子,李樹芬醫生則是養和醫院創辦人,他也是當年同盟會的成員,多人均是革命的幕後金主。
丁新豹最後總結,戰前的香港基督徒,不少是源於基督教學校培育出的香港最早華裔菁英,當中包括十九世紀四位華人立法局議員,丁新豹認為四人均是基督徒絕非偶然,反而是因為他們的信徒身份而被「賞識」;而孫中山先生跟他的支持者,更是絕大部分為基督徒,部分人更是因信徒身分,在革命失敗時獲西方營救。而如此情況,反映香港的基督徒對近代中國的形塑發揮巨大作用,「基督教辦學培育了大量教徒,他們又開辦更多基督教學校,他們對政治、經濟、社會、教育、醫療等貢獻良多,亦有助移風易俗,例如在禁止納妾、禁鴉片、纏足及蓄養丫鬟等,都起著關鍵作用。」
其實,丁新豹的演講中,不少涉及這些望族的資料,都有他們的墳墓照片,原來他們都幾乎安葬於香港的基督教墳場,丁新豹亦特別提及,早在一八八二年,其時港府已批准劃出薄扶林一帶土地作基督教聯會墳場,是香港首個為華人而設的墳場,但只為教徒而設,較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設立早了近三十年,「這個當時也有實際需要,因為這班香港最早的基督徒,已經定居香港,也因為舍仰原因,不會再回自己家鄉祭祖,跟祠堂說再見,所以他們便一定要安葬在香港。」
丁新豹
楊錫鏘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全球八億人捱餓 宣明會「饑饉30」籲關注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代禱消息╱87歲孫叔叔插管住進加護病房 不久前談生病住院:「不要總覺得完了。記住,任何的時間都能享受」
(基督教今日報)
回應神在逾越節前3週突如其來的感動 神說:「只要把眼目對焦於我,我必成就我要做的事情!」 榮耀見證遍滿這地
(基督教今日報)
【台南嚴肅會】禁食禱告成為見證 走出舒適之地勇敢面對仇敵
(基督教論壇報)
走禱看見台灣 莊育銘:宣教是深埋及傳承的持續行動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網站服務由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 提供
Serve by Chinese Christian Network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切換成行動版
│
索取酷卡
│
網站說明
│
內容檢舉
│
連結本站
│
聖經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