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6月29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嘉義中會主日學教材研習 聚焦全人身心關懷
(2018年03月2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義工記者 黃文瑜 嘉義報導】

嘉義中會3月10日舉辦今年第一次師資訓練,除介紹主日學教材,還邀請醫療輔導師李惠鈴以「孩子疼痛時」為題分享臨床經驗,談孩子生病時如何給予支持與鼓勵。她強調,雖然身體受到治療,但過程中若是傷害了心靈,就非「真正的治療」。

嘉義中會教育部部長蔡孟勳牧師表示,今年共規劃6次師資訓練,主日學師資訓練多著墨於教學技巧與課堂管理,但主日學老師的事奉不只宗教教育,而是「全人關懷」,因此今年特別規劃「陪伴」的議題,了解「孩子疼痛時」如何陪伴,或關心特殊兒童在教會的處境,主日學老師如何分辨並給予孩子實質的幫助,甚至睡眠與健康,都將是訓練會主題。

李惠鈴表示,醫輔師主要工作是安撫病童焦慮與恐懼,鼓勵病童的家屬,透過玩樂性質活動,讓孩童知道治療過程會產生什麼感受,甚至面對死亡。例如透過畫布娃娃,幫助孩子表達感受,透過「玩」吸引病童注意力,再以「玩」轉移小孩對於病痛的注意力,在醫療環境中仍可以充滿活力。

目前全世界僅5000名兒少醫輔師,醫輔師和遊戲治療師相同之處是透過「玩」幫助孩子,不同處在於遊戲治療師接觸的是未罹患身體疾病的孩童,重點是心理方面的輔導和治療,遊戲種類會避免紙牌;醫輔師的遊戲種類則沒有侷限,但需注意是否隔離,需採拋棄型或可清洗的玩具。

李惠鈴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將孩子身心發展分為0到2歲「感覺動作期」、2到7歲「前運思期」、7到11歲「具體運思期」及11歲以上「形式運思期」,每個階段因發展不同,需要不同的回應,例如嬰兒可透過音樂、按摩、慣用的小被子安撫,稍長的孩子就要運用想像力幫助理解治療過程,青少年則需要提供掌控性,較重視隱私權、尊重、誠實對話。

(攝影╱黃文瑜)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其他新聞快報
呼召門徒翻轉當代帝國宣教觀 (教會公報)
海埔教會舊禮拜堂遭陣頭闖入搗毀門窗 (教會公報)
威權政治下的公民品格 李耀坤:比起謊瞞騙隱,信徒應坦然講論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好鄰舍北區教會致函九巴 譴責對罷工者「秋後算賬」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被YMCA即時解僱基督教學院院長一職 吳瑞龍:單方面粗暴解僱行動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陳雪梅

願單純之孩子,能被神保守,一心仰望主,能有智慧認識神,來改變每個家庭.

發言日期:20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