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工智能興起 信仰與個人價值反思 |
|
(2017年10月25日) |
推薦本篇新聞 :
31
|
|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思道平台於9月30日舉行「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教牧嗎?」講座,由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張國威、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信徒Radio So,以及思道平台召集人David Mui主講。討論人工智能(AI)取代教牧工作的可能性,指出AI現正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而科技其實已可造出酷似人類情緒反應的AI,未來必定會對信仰以及人的價值產生衝擊。
思道平台召集人David Mui首先指出,從科技發展的角度而言,AI必定可以替代當前大部份教牧的不少工作。例如:只要輸入足夠的資料,就是以往的講章、曾經研習之信仰課題、釋經資料等,AI就可以集結出一篇講章,質素更有可能比教牧自行撰寫的更好。事實上,AI並非必定是以「機械人」的形象出現,就像智能手機,也屬於AI的一種,故此AI早已深入人們的生活。AI之所以廣泛地被應用於商業中,是因為能助公司提升效率、改善產品或服務質素,並且降低成本。
由於教牧工作沒有商業考慮,AI應用在這方面的經濟價值似乎不大。然而,AI的流行會令教牧有更大挑戰性,因會友透過AI更能掌握釋經能力,與此同時亦會衍生靈性培養的問題。此外,AI亦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倫理問題。
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張國威則指出,AI在釋經上能做到清晰分析的功能,卻難以將經文具體地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他表示,AI透過分析大量數據來給出答案,但若數據的本身存在盲點,得出來的結果就會錯誤。若有關聖經的資源太多,難以分辨哪些是正確的。至於AI是否會取代某些工作,例如:教牧的工作,他認為某程度上取決於工作者是否有熱情,其工作的質素是否夠高。作為計算機科學學者,他會把AI視為工具。他又補充,目前的確有研究嘗試將不同的輔導及治療方法輸入到AI,用以回應不同的情緒需要,AI就像提供「客戶服務」可以應對不同問題。但他同時反思,教牧者在牧養信徒時,是否只該提供「服務式」的回應呢?
在討論環節中,不少參加者都表示不同意AI能取代教牧的工作,原因是AI不能提供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且難以實踐信仰、回應當下處境。但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信徒Radio So相信,現時科技已可造出情緒反應跟人類極為相似的AI,表面上難以分辨真假。他指,當這種科技愈來愈普及,基督徒必須反思人本身的價值。
|
新聞照片:
|
|
|
|
|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