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11月10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深閱信仰踐行 以行動回應時代
邢福增:在現實張力中實踐信仰
(2017年06月3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

基督徒如何在生活或社會中實踐信仰,是現今教會面對年輕一代信徒時,很常遭遇的詰問。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為慶祝成立六十五週年,舉辦了一系列信仰文化講座,第三講以「深閱信仰踐行」為主題,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分享他們如何透過閱讀,反思信仰與實踐之間的關係。

重新反思信仰與實踐的關係

邢福增在是次講座分享的作品是吳利明所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基督教與中國社會變遷》。邢福增提到第一次閱讀此書時,不但讓當時只是學生的他對中國基督教會有深刻認識,使他日後對中國基督教人物研究感興趣,書中結論對當時的他來說更是一種「震撼」,因為當時他從來沒想過在不同的社會脈絡中,人們對基督教於社會的實踐有非常不同的認知。

邢福增提到在西方,基督教也許早被視為是社會的一部份,並關係到個人得救,但在二十世紀剛剛傳入中國的基督教卻在當時被視為一種社會理論,所以基督教在當時很常面對「基督教能為中國做甚麼?」的質問。他指出基督教被許多中國基督徒視為拯救中國的出路,不過正如吳利明在書中提及,當時很多中國基督徒是先接受了某種意識形態,才為意識形態增添基督教元素,所以在他們的實踐過程中,使基督教信仰呈現相當廣闊的光譜並遭到他人質疑,因為他們的主張可能跟其他沒有信仰的人無分別。

吳利明的論述似是對早期中國基督徒最嚴厲的批評,但邢福增及後提到吳利明對他們相當重要的觀察──「存在性參與」,意謂中國基督徒參與實踐就是對信仰的見證。基於信仰,中國基督徒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困難仍然不至失望,並用生命見證基督教對社會的意義。「很多時候人們視基督教為答案,但其實可能根本不存在這樣的答案,惟有我們先放下認為我們一直認為基督教是對社會、對國家、對政治問題唯一解答的答案,我們才能比較客觀持平地思考信仰和家國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若基督徒都堅持自己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才是真理,溝通和對話只會變得非常困難。

最後邢福增以內地地下黨基督徒浦化人及流亡美國的內地公共知識份子余杰作為比較的例子。他提及浦化人早年入讀基督教學校接受信仰,相信「基督教救國論」,但卻經歷多年實踐後認為基督教無法拯救中國,最後被共產主義吸引,並成為教會內的黨員,為共產黨服務;余杰則是先成為公共知識份子,推動中國民主發展,後來在過程中發現人的罪性以及認同基督教信仰能讓其得到勇氣和力量面對國家機器的威脅。總結時他寄語參加者重新反思信仰與實踐之間的關係。

胡志偉回應時提到他認同在面對社會問題時,並不會有一個基督教的立場與答案,他認為基督徒最重要的社會實踐並不是建立最完整的神學理論,或是為社會找出一個確實的基督教答案,而是基督徒在沒有答案的實踐過程中仍然能夠持守信仰給予他們的價值。

時代先知的實踐

胡志偉分享的方式與邢福增略有不同,他以三位香港基督徒及他們在著作裡提出的呼籲與提醒作為是次分享內容,分別是突破機構創辦人蘇恩佩、神學工作者楊牧谷牧師及馮煒文。胡志偉指出這三位基督徒均有共同特點,包括同樣是有海外與本地經驗的本土神學工作者;有著作流傳及相關的信仰踐行;不只與教會對話,也與社會對話。在他的定義中,三位除了是公共神學家,更是時代的先知,並以葛林的著作《做神學:一同走進處境神學》中提出的神學實踐過程「事件、經驗、思考、分析、行動」作為框架,分析他們如何實踐信仰。

胡志偉首先指出三位信仰踐行者都具有時代觸覺,對社會事件有敏銳的觸覺,並且就所觀察到的問題向教會及信徒提出警告、呼籲或建議。他以楊牧谷在一九九二年出版的《作祂的僕人》作為其中一個例子,指出楊牧谷在當年已經指摘中共對香港的干預到了「無事不問、無事不管的地步」。胡志偉認為三位的時代觸覺亦體現於對社會的不安有深切的體會,使得他們對教會有不同程度的呼籲,希望教會能與感到恐懼的人同行。他亦指出三位信仰踐行者對知識整合有獨到之處,如蘇恩佩透過閱讀對神學、哲學、文學有深刻認識,因而能了解及分析不同立場與觀點,亦能深入思考不同議題和處境。他亦介紹了楊牧谷的《復和神學》,指出楊牧谷作品除了能帶出福音的信息之外,亦能以歷史回應處境,非常難能可貴。另外,他特別以馮煒文的著作《以賽亞異象》提醒參加者,有時候基督徒會自以為在各種事情上比非基督徒更優勝,但這是錯誤的假設。

胡志偉最後提到基督徒最重要的實踐是進場參與,而且神學思考與行動參與同樣重要,缺一不可,他強調三位信仰踐行者的社會參與,提醒參加者實踐的重要性。最後他向三位在邊緣實踐的先知致敬,寄望基督徒與他們一樣在社會中實踐信仰。「我們不知道二○四七時的香港會變成怎樣,當然可以悲觀,也可以樂觀,但我們會因著信仰在當中繼續踐行。」

邢福增回應時提到歷史提供讓人們反思的資源,透過回顧基督徒在不同處境下的實踐,能找出值得學習及警惕的地方。他亦再次提到浦化人,認為基督徒在實踐過程可能會因現實的殘酷而對信仰感到絕望,但仍然期盼基督徒能面對信仰與現實的張力,以及繼續實踐信仰。

在時代中回應挑戰

在問答環節有人提問,在教會推動社會關懷的難處及該要如何在堂會內推動社會關懷。胡志偉回應時表示要求會眾既要懂得閱讀,亦要結合思考和實際行動,是有相當的難處;不過他認為現今教會可透過社交網站聚集有承擔的會眾,發揮每個人的力量。邢福增認為讓會眾對閱讀及關心社會產生興趣也是一種教導。他認為教會因擔心引來爭議而減少關注社會是不理想的情況,教會需要學習面對爭議帶來的不安和張力。

被問到新一代處於一個更為不同的處境之中,教會對信仰的理解要怎樣調節與更新時,胡志偉指出不變的信仰內容,在演繹上可以有不同之處。牧者要認真思考怎樣跟會眾分享切合處境的信息,亦要誠實地面對會眾的恐懼,不能「裝睡」來逃避,亦指出人們最少要認清現實才能面對未來。邢福增認同胡志偉的說法,認為面對現實問題雖然困難,但最少不能迴避。另外,他認為教會內部要一同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不能絕對化任何人提出的答案,可能在過程中找不到既定答案,但若教會能與時代有所連繫,便是一種「不離地」的表現。

是次聚會於六月廿四日假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安素堂舉行,約有八十人參與。

左起:邢福增、胡志偉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兄弟皆來台 他鄉作故鄉──丁松青神父 (教會公報)
台港青年信徒連結 彼此交流互為借鏡 (教會公報)
高齡社會 拓資源展松年事工 (教會公報)
Hillsong教會興旺 一反澳教會衰微之勢 (台灣國度復興報)
祖克柏盼臉書有教會功能 卻遭質疑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