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真愛與承諾 10月5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從舊約被擄反思當下處境」 李耀坤:教會應放下自我價值觀重拾使命
(2017年06月14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

近香港回歸中國二十載,近五年社會變化比以往十五年頻繁。香港人自身的際遇亦不斷經歷拆毀及重建。在這混亂的世代中,到底上帝是否仍然與香港人同在?中國神學研究院於六月七日晚上假該校禮堂舉行「流離•安身—從舊約被擄反思當下處境」公開講座。講座由該院聖經科教授黃嘉樑博士主講,並由該院神學科副教授李耀坤博士回應。

上帝的流離、與被擄子民的同在

黃嘉樑透過以西結書中以色列人被擄的例子作演講。他首先回顧歷史,指出以色列人的被擄是一個長時間的歷程。他其後解釋「流離」(Displacement)一詞可以理解為離開人本來所居住的地方,但除此以外亦可以理解為人離開本來的價值觀或文化。基於上述論述,黃嘉樑提出「上帝也流離失所」的觀點。他以耶和華「在迦勒底人之地迦巴魯河邊」對以西結顯現,配合近東文化中戰勝國會擄走戰敗國神明,從而顯示戰勝國神明實力更優勝的傳統,上帝已經離開自己本來身處的地方—聖殿。不過,上帝因以色列人拜偶像而「自願」離開聖殿。然而,雖然上帝已流離別國,但祂打算以巴比倫成為自己的聖所,於流離之處「安身」(Place-making)。

至於上帝「安身」的方法就是吩咐先知無論如何都要忠心宣講知悉使以色列人悔改、亦希望先知完全為以色列人捨己,放下所有。先知的角色就是與以色列人休戚與共,同時上帝亦一直與先知及以色列人同在,從而形成於流離之所安居的景象。

教會需重拾社關的使命

李耀坤回應黃嘉樑演講時指出以色列民被擄是救恩歷史的主旋律,同時認為這段歷史反映出「處處無家,但處處是家」的感覺,因為上帝透過自己身處的地方建立聖所。其後他回顧香港歷史,指出五十年代大量新移民來港,教會透過辦學及救濟工作服侍難民。後來七十年代政府重組社福政策,教會更是達到讓難民在流離「安身」的頂峰。可是,隨著時代變遷,教會開始變為只拿取的「遊牧民族」,教會信徒亦漸漸對教會身處的社區缺乏關心。所以教會需要放下自我的價值觀,重拾昔日教會對社會的使命。

教會應以再「安身」為要務

講座後半部分座問答環節,參加者反應積極,發問不少問題及表達自身體會。經過歸納,他們主要圍繞兩個問題提問。第一個問題為現今教會如何可以再「安身」。有參加者指出教會現今的事工只是例行公事,無論成與敗亦是每年繼續舉辦。另外,有參加者指出教會的成功基於聚會人數及奉獻的增長。他們都認為現今香港教會已失去「安身」的功能。黃國樑回應上述問題時指出香港教會之所以離開「安身」的狀態是因為教會漸漸被香港的資本主義影響,同時間教會信徒亦逐步疏遠教會身處的社區。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教會因而開始失去成為聖所的效力。不過,他釐清所謂「安身」不是要在聖所中留居,反而是透過行動去表達守望者的角色,有如昔日先知以西結對硬心的以色列人宣講的事同出一轍。成為守望者可能會有眼淚,但上帝看重信徒的忠心。

另一個參加者關注的問題就是教會如何與社區人士「休戚與共」。有來自救世軍教會的人士感慨現今教會對於周邊社區人士的需求愈來愈不敏銳,甚至連年青人需要甚麼也不知道。有參加者亦表示教會於社關道路上迷失方向以致不能做到「休戚與共」。講座主持黃國維回應指出教會應該要衡量一下自身是否放錯社關的焦點。同時教會亦需要智慧察驗社會上的轉變,從而去作出符合社區需要的關懷。李耀坤回應如何了解青年人需要的問題時指出雨傘運動後的香港社會呈現出後物質主義的局面。現時年青人不再只求安逸,反而更渴望站著一個不太安穩的生活。這與對上一至兩代人的思想大相逕庭。因此,教會若要關顧年青人的需要應該先理解年青人本身正在找尋的目標,然後才按著上述發現與他們同行,達至「休戚與共」的思想。

左起:黃嘉樑、李耀坤
「流離•安身—從舊約被擄反思當下處境」公開講座由中國神學研究院主辦,講座約有三百人出席。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21世紀新台灣整全宣教運動 (教會公報)
七星青年事工座談│蔡政道社青牧得好可以救三代 (教會公報)
天空灰濛濛 教會關心不可少 (教會公報)
從信奉妙禪到交託上帝 廣告教母余湘長達6年的失眠,因一次禱告完全康復 (基督教今日報)
NBA勇士奪回王座 冠軍賽MVP杜蘭特靠主而戰、為主而勝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