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忍海地孩童長期受虐 「街頭之心」傾基督的愛幫助街童 |
|
(2016年01月28日) |
推薦本篇新聞 :
31
|
|
本新聞提供者: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禱告,因唯有上帝可以成就這件事工。」
每早晨,住在海地北部第二大城的琳賽.喬琴森(Linsey Jorgenson),都不免為海地角(Cap-Haitian)街頭的孩子們感到憂心,擔憂他們是會選擇來到她所提供的庇護所,還是又想憑靠一己之力在街頭四處謀生?
與街童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
喬琴森是「街頭之心」(Streethearts)事工的創辦人,因與街童們結下不解之緣而成立該組織。「這些孩子年僅5、6、7歲,就被迫進入成年期,他們在街頭待愈久,心態就愈難被扭轉,也愈難邀請他們進來,進而幫助他們。」到那時,孩子已產生太過偏差的行為,自以為什麼都知道,並認為所有人都敵視他們。
許多孩子因貧窮、不堪虐待,或單單因為沒有家人,最終流落街頭。
2012年,喬琴森開始接觸到海地角的街童。每天沿著巴勒維(Boulevard)大道跑步時,她都會越過這些孩子們,沒多久就發現彼此間有一個共同點,「我絕對就像是這城裡多出來的怪人,他們也是,按自己的模式過活,是被社區遺棄的怪人。」於是,雙方開始產生互動。
為贏得這些孩子的信任,她經常駐足、仔細聆聽其故事。
「我6歲時就來到街上,與另一位朋友薩馬(Zama)一起待在街頭,結果另一條街的傢伙們很不友善的跑過來,想拿刀割我們,不管我跑到哪裡睡覺,他們都會拿著刮鬍刀片跑過來、跟著我們。」瑞卡多.沃泰爾(Ricardo Voltaire)邊回憶過去的情景、邊接受專訪,他現在是「街頭之心」的其中一位孩子。
只要開口詢問,就會看見有很多男孩企圖遮蓋自己曾經歷的受虐困境,有的選擇跳過問題,有的難為情,而有的顯然帶著創傷敘述這段過去。喬琴森難過的分享,「在有些虐待個案中,我們得知父母用電觸擊孩子…」,孩子們侃侃敘述自己的遭遇,卻渾然不覺這些是父母錯誤的示範。
因此喬琴森決定開辦「街頭之心」,使命是「為生活在海地街頭的孩子們,建立一處安全庇護所」;最近因街頭暴力日益攀升,更加理解到這項呼召的艱鉅。
「最近我們見到其中一項令人髮指的事是『孩子的犠牲』」,因為該地流行巫毒邪術,有人付錢給巫毒師,他們就跑到街頭「偷走」孩子的靈魂,再將這些靈魂賣給欲擁有力量或影響力的人駕御。
每晚派小卡車接送街頭男孩到庇護所
有鑑於此,「街頭之心」提供「第一階段」的特殊事工,就是為那些尚未預備好完全離開街頭的孩子們,提供搭乘當地的交通小卡車或海地計程車,將孩子安全接送到庇護所,讓他們能用餐、洗舒服的澡,還有乾淨的床可過夜。
「我們要這些孩子們知道,一旦他們預備離開街頭的那天,我們就在這裡。」於是,團隊正式投入該項計畫,打造更大的庇護所。「街頭之心」第二階段的任務是,為每位男孩提供義務教學、教導其過紀律生活,並學習尊重,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尊貴、且受上帝和人們疼愛的寶貝。正如安全主任維納爾.玻里尼(Venel Poliny)所說,他們就像是這些孩子的父親,藉著生活服事,來醫治孩子們千瘡百孔的心。
大多數的日子裡,喬琴森感覺自己都在繁重和日常事工之間奮戰,「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例如擔心今天會否有哪位生病的孩子死去,就像每個母親所面臨的情境一樣;還有在學校、足球場,某個孩子提出這個議題,另一個要你看看他的作品,就這樣四處奔忙,而且「不是只為2個孩子,而是75個!」
第三階段的事工,則是幫助超過18歲的孩子發展工作計畫。團隊尋找一些合作夥伴,讓孩子們去實習,兩年後畢業,他們就可返回社會、勝任工作。這些孩子都由社工負責監管,不會留在機構;他們需登錄受檢,因政府在社區為他們提供付費公寓。
鍥而不捨的服事與等候
要看見努力的成果可能十分漫長,畢竟要轉化一個擁有成人剛硬心腸的6歲男孩,成為一個具赤子之心的孩子,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能走下去的動力,在於「不時的往後退一步檢視」,單單看看孩子進步了多少,是十分重要的,不論是在言行舉止、衣著方面及如何表達等。 「我們當中最會惹事生非的孩子,現在變成全校的學生會長了!」喬琴森開心表示。
最重要的是,她盼望將來可與這些孩子們在天堂相會。「這對我而言實在太重要了,我禱告要比他們先離世,因為無法承受看到任何一個孩子離開人世,但願自己可以坐在天堂門口,等候他們時日滿足後,一個個來到天堂。」
因此她不斷督促自己,努力不懈去尋找街頭尚未遇見的男孩,讓這些孩子們知道,街頭之心的小卡車每天晚上都會為他們行駛。
|
新聞照片:
|
|
|
|
|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