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7月5日 星期五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小銅板大幫助 吃糕助樂山
(2015年12月02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陳怡萱專題報導】
聖誕節一步步接近,多數人會聯想到這是個分享、送禮、相聚的好日子。但回歸到信仰,耶穌誕生本是為人類的罪而來,是好消息卻不宜過度喧囂、忘卻初衷,更何況這世界上還有許多人需要幫助……。

今年聖誕,對長老教會信徒來說不陌生的「聖誕糕」有些新做法,傳統的話梅、鹽雪和綠豆糕口味不變,卻加上「天使巧手的祝福」──由樂山教養院心智障礙院生創作的畫作成為聖誕糕外盒包裝,並每盒內附院生畫作所製成的卡片,應景又甜蜜。凡購買聖誕糕,公報社還會捐出聖誕糕10%收入,用於幫助樂山教養院。

想看更多院生多彩又豐富的創作,可到公報社台南書書房,即日起至明年1月14日有「天使的創作」樂山院生畫展,畫作內容有:最愛吃的食物、去日本參展後念念不忘的溫泉旅館或遊樂園、動物園裡最喜歡的動物、幻想世界的繽紛泡泡、振翅高飛的鳥……,都在這群天使的筆下活靈活現。11月16日開展記者會上,4位愛畫畫的院生由院長張嘉芳陪同南下到公報社,原本有點害羞和緊張,經過詩歌帶動唱後,他們笑顏逐開,熱切指出自己的作品並與大家分享創作心情。

22歲的張家誌曾受邀去日本參展,回來後畫出印象中的溫泉旅館和大阪環球影城,細膩描繪畫中各角色和場景是最大特色;開朗的劉蒂雅用色豐富且飽和,喜歡描繪各種動物,她把熊貓畫成彩色,因為「把牠們變彩色是我的夢想」;年紀最大的「杜老爺」杜思敬最愛畫泡泡,同一個主題卻能有各種讓人驚喜的變化與構圖;有「畢卡平」美稱的劉樂平則擅長形體多變的抽象畫,畫風鮮明可媲美畢卡索。

公報社長方嵐亭牧師致詞時表示,有些人只是沒被社會看見,「有時候,給別人機會,也就是給我們自己機會。」今年公報社的聖誕糕有樂山院生創作的支持,他希望每位信徒及收到聖誕糕的人能在品嚐時想起這些可愛的天使,也能再次緬懷在1911年創辦樂山園(今日樂山教養院)的加拿大籍宣教師戴仁壽醫師。

張嘉芳一早帶院生從淡水八里出發,她致詞時說,基督教信仰訴求任何人都能「過有價值、沒有遺憾的一生」,因此在樂山的孩子除了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參與在各種自我成長、藝術治療課程,「有時我都覺得他們很忙,學完烏克麗麗後還要畫畫。」

台南市民政局長陳宗彥呼籲各界多關心相對較少曝光的社福機構,同時肯定這次公報社與樂山教養院合作讓社會有機會「看見」。開展禮拜後,一位來書房買東西的牧師很感動樂山孩子的創作如此繽紛、細膩,當場便決定購入畫作以支持樂山事工。

台南書房「天使的創作」畫展共有34幅樂山孩子的創作,現場提供小卡片邀請民眾看展後寫下給院生的鼓勵與祝福,再掛上聖誕樹,之後公報社會集結這些卡片交給樂山,直接傳遞大家的愛。現場亦可購入複製畫作,每幅2000元,其中60%成為樂山院方事工經費與生活費等、20%給創作者、20%則給創作者的家長,購入畫作等於支持樂山也支持心智障礙者家庭。

各教會、機構如欲預訂聖誕糕請洽公報社各地書房,台南總社代表專線:06-235-6277轉122,12月12日前截止。

樂山化被動為主動 展現院生才能價值

【陳逸凡專題報導】
談到「樂生療養院」與「樂山教養院」,台灣的社會大眾往往無法清楚區分。幾年前樂生療養院因為台北捷運新莊機場施工面臨拆除命運,引發好幾波的抗爭而聲名大噪,從此樂山更常被誤植為樂生。樂山教養院院長張嘉芳說,兩者都是在1930年代創立,創立之初又同為治療痲瘋病的院所,自然容易混淆,如今隨著痲瘋病在台灣消失,兩間院所已朝不同的方向發展,最簡單的區隔方式就是「樂生是醫院,樂山則是教養院」。

樂山教養院座落於新北市淡水河畔的八里,目前收容132位12∼58歲智能障礙者,多數合併有肢體障礙、情緒障礙、自閉症等多重障礙,他們多來自弱勢家庭,有些更是因天生殘疾,一出生就被遺棄。張嘉芳在今年3月接下樂山院長的擔子,之前她曾在燒燙傷、安寧照護等醫療系統服務,如今從「衛政」跨越到「社政」,她認為優點是能從全新的角度來看身心障礙機構的發展,熟悉相關社政法規制度的院內同仁,則可以成為她最堅強的後盾。

擔任樂山院長還意外讓張嘉芳多了5個孩子,原來歷任院長都是這5位自幼即遭棄養孩子的法定監護人,張嘉芳特別提到前任樂山院長、現任高雄社會局長姚雨靜在任內立下了非常好的典範,她不僅僅是負擔這群寶貝法律上監護人的責任,每年遇到聖誕節、農曆過年、生日等節期,她還會把這5個孩子帶回家與自己的家人團聚吃飯,「真的就很像在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到現在這些孩子還會叫姚前院長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張嘉芳說。

提及樂山的願景,張嘉芳說過去樂山的財務主要依靠政府補助及募款收入兩個部分來維持,目前更致力於文創商品的開發,希望能夠在財務上有所幫助,讓文創商品成為第三個主要的長期收入來源。她認為,創作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透過文創商品的發展,不只能夠讓孩子的才能被世人看見,更可以進一步將孩子的才能發展出創造價值的方式。

張嘉芳說,過往依靠政府補助與募款,一切只能操之在別人,透過院生所創作的圖畫授權、商品販售等,不只能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創造性的收入來源,「更重要的是能讓社會大眾看見樂山院生的才能與價值!」

【陳逸凡專題報導】
樂山教養院目前的文創商品開發已有一定的成果,除了與台灣教會公報社合作,讓院生的畫作成為今年聖誕糕的紙盒外包裝,特地前來公報社台南門市參與開展記者會的院生身上所穿著的文創T恤,也成為另一個吸睛的焦點。這些畫有美麗插圖的衣服,上面印有小巧可愛的蘿蔔、七彩的鳳梨等圖樣,連公報社同工也驚呼連連,熱切詢問該如何購買。

樂山院長張嘉芳表示,前任院長姚雨靜在任內做了非常多對樂山非常有益的事工,啟發了院生的潛能。張嘉芳說早期的觀念會認為院生是被「收容」,如今則是發現孩子的才能值得投入發展,讓所有的院生有機會被當成一般的孩子來看待、有機會跟其他人過一樣的生活,甚至超越其他孩子,活出精采。

仔細觀察樂山院生的畫作,可以發現其中不乏許多風格獨具的作品,有好幾幅專門以不同顏色、大小的泡泡構圖,變化出七彩的樣貌,原來這些畫作都出自杜老爺之手;而院生小誌的畫作則展現出細膩的觀察力,密實的線條構圖呈現出生命經驗,更曾獲邀至日本參展;在義賣的作品中有一幅以老鷹為主題的複製畫,也在記者會尚未結束前就被預訂售出,在在顯示出樂山院生的天賦絕非誇大,每位寶貝都充滿藝術的才能。

張嘉芳說,發展文創商品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更認識樂山、肯定這些院生的表現。她期待在看見樂山孩子的作品之後,會有更多人願意前來看看這些孩子,關心這些孩子天使的生命。
目前樂山院生的文創商品僅有網路通路,在樂山的網頁中能找到販售商品,商品旁附上創作者的小故事,網路書店「讀冊生活(TAAZE)」也是樂山的合作夥伴,除了服飾,文創商品中還有院生畫作製成的精美手機殼、小別針等。張嘉芳期待未來能夠發展專屬APP,若有實體店面願一起加入公益行列,樂山也非常樂意通過寄賣等方式合作;若有企業願意支持,樂山也提供團購服務。

伸出關懷觸角 同理弱勢處境

【陳逸凡專題報導】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注重企業社會責任,願意將所得回饋給有需要的團體,例如台灣本土的服飾品牌NET就是個例子。由於樂山教養院的院生行動不一定都很方便,NET就曾特地提供專屬店面、選定時段封館供樂山的孩子們選購,樂山也特地回贈拼布畫表達感謝,因而傳為佳話。

樂山教養院院長張嘉芳認為,現在的企業逐漸重視自身企業文化的建立,回饋社會也成為企業重視的事。她指出,品牌服飾店願意封館供孩子選購,不同型態的企業,也可透過不同的方式表達關懷,例如邀請企業的員工前來擔任一日志工、所得一日捐、義賣所得捐贈、企業活動邀請樂山代表出席參與、甚至挑選樂山文創商品作為企業的紀念禮物等,都是很好的方式。透過這些活動,不單只是幫助樂山的財務,亦能讓企業內的所有員工認識樂山。

「興趣也可以成為社會公益,」張嘉芳說,有一群哈雷機車的車友就曾透過幫忙回收零錢捐獻箱的方式作為關懷行動,結合車友騎乘重型機車的興趣,到各地回收樂山所放置的愛心零錢捐獻箱後交還樂山,「大家可以一起來腦力激盪!」關懷社會其實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行動及表達方式,「從擅長的地方著手就可以,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當問及一般教會應該如何幫助樂山?張嘉芳無私地表示:「有需求的不只有樂山,相較之下有很多更需要幫助的機構!」她認為透過長期認養的方式來關懷非營利組織,就是在回應信仰的教導。現今社會還有許多小而弱勢的團體,例如更生人、愛滋病等,都是需要關懷的領域,若能夠有共同的看見,將有助於教會的合一。

聖誕節是分享的季節,張嘉芳建議在年終歲末,大家可以花點時間來想想弱勢者的處境,就會發現一般人的生命經驗中無法想像弱勢者所遇到的困難。她也期盼有更多企業與教會,能夠參與關懷弱勢的行動。

行醫濟世不求榮 甘作主僕奉一生

【林家鴻專題報導】
「台灣癩病醫療之父」戴仁壽博士,1883年出生於加拿大一個濱海漁村,父親是衛理公會牧師,他從小就對基督信仰耳濡目染。他少年時對一名英國倫敦的醫療傳道師格利菲(Rev. Wilfred Grenfell)印象極深。因格利菲深入漁村關懷貧苦百姓,替人治病、改善生活,無私奉獻的基督徒仁醫典範令戴仁壽心生嚮往,促使他日後隻身前往倫敦學醫。

戴仁壽28歲時因得知台灣府城「新樓醫館」急徵醫生,毛遂自薦接受英國長老教會差派為醫療宣教師,毅然來到陌生的台灣。
在孤兒園服務時結識的馬嘉麗(Margery Miller),與戴仁壽對海外宣教的負擔有志一同,1911年兩人結婚當天下午即啟程來台。抵台後,兩人接下新樓醫館第4任館長、護士長職務,服務絡繹不絕的病患、強化館務之餘,兩人還合力編纂一部以台語羅馬字寫成、附上插圖、英文註解的《內外科看護學》,1917年成為台灣第一本台語醫學教科書,影響早期醫界甚鉅。

在府城服事期間,戴仁壽首次接觸到癩病(痲瘋病)病患,患者疼痛的模樣及被家庭和社會遺棄的慘狀令他震驚。1923年戴仁壽受加拿大長老教會之託,整頓台北馬偕醫院,二度來台前,他做足準備,先到印度拜訪英國痲瘋病專家梅蘭博士(Dr. Ernest Muir)請教治療和用藥問題、並了解癩病療養院如何運作,引進讓患者務農自給自足的工作療法和癩病靈藥「大楓子油」。

1927年,戴仁壽在馬偕醫院對面的舊雙連教會開辦台灣第一家專治癩病患者的「特別皮膚科門診」,民眾強烈抗爭,他仍不改其志行醫濟世,1年後治療260位來自各地的患者。日本總督府也撥款贊助戴仁壽興建台灣癩病療養院收容病患,並派他前往東南亞、中、韓各國考察。1928年他在新莊街迴龍找到療養院預定地,並積極募款,可惜努力成果隔年即由日本官方接收,興建成官方屬意的公立癩病院(今樂生療養院)。

戴仁壽對此憤怒不服,決心另覓地點打造理想的癩病療養院「樂山園」。花了1年到海外募款,最後透過新店教會郭水龍牧師協助,在淡水八里購買土地。然而,先知總是寂寞,1931年施工消息曝光後,抗爭又排山倒海襲來,地方仕紳抗爭月餘,甚至暴力相向,最後樂山園在戴仁壽與總督府斡旋協調下終圓滿落成。

1936年戴仁壽辭去馬偕院長職務,全心奉獻樂山園,分擔夫人照護病患的壓力。1940年夫婦受二戰波及,雖遭官方驅逐遣返,仍心繫樂山。戰後,戴仁壽深感年紀漸長,回台安排兩位癩病專家領導樂山,並協助「樂生療養院」籌設「聖望教會」。1954年甫喪妻的他身體每況愈下,得知國民黨政府欲徵收樂山園土地,在病榻仍不斷寫信求助,甚至拖著病體來台。雖然最後保住土地,但就在他從基隆搭船離開不久,即因急性盲腸炎病逝,享年71歲。

戴仁壽一生為樂山園鞠躬盡瘁,遺言交代「埋於他家鄉Formosa的子女旁邊」,骨灰長眠樂山園。癩病如今已絕跡,但戴氏夫婦一生跟隨耶穌,其仁慈、愛心及無私奉獻的傳奇故事,仍被後世傳揚追憶。

知識之窗 聖誕糕的由來

聖誕糕(Christmas pudding)的傳統源自英格蘭,使用13種原料製作,分別代表耶穌基督與12位門徒,英格蘭的每個家庭都會有專屬的獨特食譜,因此每家做出來的口味都不太一樣。傳統的英格蘭聖誕糕的外表像一個圓形蛋糕,然而英格蘭傳統糕點在傳到台灣後經過改良,調整成台灣人所熟悉的糕點,不管是口味或外型,都與傳統的英格蘭聖誕糕大異其趣。

台灣的聖誕糕主要是以綠豆粉、蓬萊米粉、糯米粉、砂糖等原料製作,口味與傳統在地的台式糕餅相似,裝在長約11.5公分、寬約8公分的紅色紙盒內,糕體比市面常見的傳統糕點要大上許多。主要有話梅、鹽雪、綠豆糕三種口味,在長方形的糕點上會以模具壓上聖誕鈴鐺的造型,是結合台灣在地特色與西方文化的節慶點心。

每到聖誕節期,在教會裡長大的孩子,總會期待拿到紅色紙盒包裝的聖誕糕,一拿到手便迫不及待打開紙盒,將糕點放入口中,鹹鹹甜甜的滋味,咬在嘴裡鬆軟芳香,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美好回憶。除了可以當作點心食用,聖誕糕更是一種傳福音的好工具,在聖誕節期時,將聖誕糕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大多數未曾進到教會的人一定會好奇的問一句「這是什麼糕?」此時你就可以對朋友娓娓道出耶穌降生的故事,讓福音的種子撒落在世人的心田。(整理╱陳逸凡)  
新聞照片: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其他新聞快報
亦帆12.6開唱 見證主恩不凡 (基督教論壇報)
信望盟大安區立委參選人曾獻瑩 競選總部成立 (網友/機構提供)
中部24間教會青年站出來 與市府合辦聖誕感恩園遊會 (基督教今日報)
待降節期迎接救主耶穌 各地教會聖誕月點燈 (基督教論壇報)
令人愧疚的愛心手工餅乾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