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理宗聖樂觀摩 歸榮耀與神 |
|
(2015年09月30日) |
![](push.gif)
推薦本篇新聞 :
31
|
|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記者黃銘嫥台北報導】由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總會宣教教育委員會主辦「Go Light The World去照亮世界」,繼高雄及台中場之後,第三場北教區詩班聖樂觀摩會於九月廿六日下午在台北衛理堂舉行。除了北台灣八間衛理公會堂會詩班演出外,還有遠從印尼的以馬內利堂及中國福州聯合聖歌團前來交流,氣氛隆重而莊嚴。
林長贈會督於開場時除了表達歡迎之意,也強調此次聚會是很好的平台,堂會間能彼此透過詩歌進行交流,也透過教導使服事更加精進。主席黃寬裕牧師表示,詩歌崇拜一向是衛理宗很重要的特色之一,因衛理公會的創始人之一查理•衛斯理是以詩歌來餵養會眾。距上次的詩班交流觀摩會已相隔近七年,期待各堂會詩班能有更多人參與。
會中,衛理神學院吳基仁院長主講「詩班服事概念」,他從教會發展史來看詩班在崇拜中所扮演的角色,循序漸近的進行闡述。
他指出,衛理宗在全球的宗派中,屬於「歌唱的會眾」。在教會發展的過程中,在中世紀高禮儀崇拜裡,詩班扮演著吃重的角色,如啟應文、榮耀頌、三一頌皆由詩班來唱,因他們要代替會眾唱詩,是唱給會眾聽的。然而,到了宗教改革時期,開始在反省,因著詩班代替了會眾唱歌,剝奪了會眾的參與。宗教改革與高禮儀崇拜最大的不同,即是宗教改革非常強調「會眾的唱詩」,所以,馬丁路德及查理•衛斯理都寫了很多首聖詩,而約翰•衛斯理也在其著作中不斷強調,教會崇拜的詩歌,會眾必須要會唱,使會眾可以藉著詩歌來崇拜。
既然強調會眾也要唱詩,那麼,詩班該扮演何種角色?吳基仁院長指出,在宗教改革之後,詩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代替」會眾唱詩,而是「帶動」會眾唱詩,藉著音樂使會眾得以融入崇拜,讓神的話藉著音樂的形式可以與唱的人直接對話,使整個崇拜藉著聖詩可以歸榮耀與神。
因此,詩班的規模大小不是那麼重要,藉著觀摩會也非僅看誰的技巧比較好,而是要留意是否唱出了聖詩的生命,來彼此學習。
|
新聞照片:
|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