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6月27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特別策劃】黑暗中吟一首傷痛的歌
(2015年09月12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八仙塵爆、蘇迪勒颱風……人世間的災難,或人為、或天然,似乎沒有止息的一天,人們在淚水中學習接受生命中的損失,學習像約伯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這首傷痛的歌該如何唱?我們又如何關顧傷痛中的人?

悲傷關顧守則
哀傷反應的曲目
◎陳喬琪(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王守珍(台灣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創會理事長)
驟然的、即使是預期中的,遭遇親人變故時,一般人都會出現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通常持續半年,但有時候會長達一年;有時候像「憂鬱」的表現,有時候又像「失志」的表現。什麼反應是正常的?什麼樣的反應需要注意?如何關懷照顧哀傷者?
正常的哀傷反應
失去親人是人生戲劇不可避免的一段曲目,可能是分離、結束關係或死亡。失去親人是令人煩亂、傷心的,所以,去面對、去經歷其中持續進行的過程是正常的。這種情緒的表現,一般稱為哀傷反應(grief reaction)。
正常的哀傷反應,一開始是震驚期,情緒表現先是木然、困惑、失神,有時候是憤怒;心理上則否認、拒絕這是事實;當再一次看到遺像或遺體後,可能會痛哭失聲,久久不能自制、極度難過、甚至感到絕望,失去食慾,晚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或是淺睡而早醒,活動力降低,社交退縮。
接著進入與去世者的互動期,特別是出現自責感,譬如:「假如怎麼樣或怎麼樣,就不會這樣了」,又如「為什麼是我活下來」;有時候,因為太想念去世的人,會聽到逝者說話或看到逝者。但一般正常的情況仍會知道,這是因為想念引起,並不是真的。
第三個階段就是進入接受期,接受「離開我們」這件事實,回想過去與與逝者生活的種種樂趣,用自己的方法調適並建立與逝者的關係,譬如說「去另外的地方享福了」、「變成天使隨時保護我們」;哀傷者也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步調與活動。
哀傷者必須完成的心理任務包括:(1)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2)感受痛苦和哀傷;(3)在獨處和利用支持系統之間取得平衡;(4)適應新生活與延續人生。
在哀傷期間,每個人心理調適方法不一樣,譬如有些人會依靠藥物或酒精麻醉來逃避痛苦;有些人透過創作來度過痛苦;有些人強迫自己參加活動,轉移注意力。每個人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約三個月到半年。完全恢復平靜,有些人可能需要長達一年,這樣的時間裡,生活、職業與社交功能都應該是正常的。
如何關懷照顧哀傷者
關懷照顧哀傷者,可以陪在旁邊,不講話也沒有關係;可以輕聲細語說些鼓勵與支持的話,協助情緒宣洩;有時候拍拍肩膀與握手表示關注。可以做以下的事,來協助哀傷者:
(1)協助哀傷者用其文化裡的儀式或典禮,表示親人的逝去與告別;哀傷者也可以用個人的儀式道別;(2)傾聽哀傷者種種不愉快的情緒,鼓勵他去面對,但是自己絕對不可介入;(3)協助哀傷者轉移注意力,做有意義的活動,譬如每天在公園或學校操場走路30分鐘或做柔軟體操30分鐘,都有助於克服心理的混亂;(4)協助哀傷者採取正向或建設性想法,譬如人生的意義在於健康的生活;(5)協助尋找支持系統,譬如參加社區支持團體;(6)協助哀傷者控制鑽牛角尖的想法,避免過於沉溺不悅的感覺。總而言之,試著協助哀傷者保持各種活動,靠著各種資源的協助,可以分散注意力,鼓勵哀傷者繼續邁向前面的人生,如此才有實際的幫助。
哀傷反應的不利因素
前面所提都是正常的哀傷反應,但是日常生活裡,人際關係的干擾、事件突發性及支持系統等因素,都會影響哀傷反應的過程。譬如說:存活者與去世者的關係曖昧,或兩人之間有未完成的事,譬如婚約或同居關係,則容易引起心理衝突、憤怒、敵意或內疚,可能有礙於哀傷的復原。再者,突發性的死亡,如天然或人為災難、交通事故等,讓人產生挫折與無助感,也會影響哀傷的復原。良好的支持系統提供情緒支持,增強價值感、信任感和生活方向,讓人較容易復原,反之,缺乏支持系統者,則影響復原。
除此之外,有人因為太壓抑或拒絕承認事實,或者因為衝突的情緒,未能完成哀傷的任務;有人因某些因素不能公開悲傷或接受支持,例如不能被家人接受的同性戀人死亡、已離婚配偶死亡、不被認為需要告別儀式的胎兒之死、被帶離儀式失親的孩童。譬如一位22歲的女大學生,平常都好好的,但是每次提及父親就淚流滿面,而後知道父親在她7歲時去世,她沒有機會參加告別式。深入了解與處理未化解的哀傷,或是被剝奪的哀傷,協助他們完成心理任務是重要的。
憂鬱症與哀傷反應不同
前面敘述的哀傷反應:極度難過、感到絕望,完全失去食慾,晚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或是淺睡而早醒,活動力降低,社交退縮,其實也都是憂鬱症常常出現的症狀。
但是兩者不同的地方是:正常的哀傷反應:(1)不會出現自殺意念;(2)沒有妄想症狀,譬如相信做了某件事而害死某人;(3)沒有持續存在的憂鬱情緒,哀傷反應會夾雜正常的情緒;(4)不會持續譴責自己;(5)情緒的抒發與支持對於哀傷反應有幫助,但是對於憂鬱症不僅沒有助益,甚至可能使症狀惡化。憂鬱症需要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有時候甚至需要住院。
失志症候群與哀傷反應
「失志症候群」是最近許多研究心理腫瘤醫學學者很重視的臨床現象,主要的症狀是無望感、失去生存的意義及存在痛苦,類似憂鬱症,但是需要與憂鬱症做鑑別診斷。在安寧照顧、癌症照顧及慢性重症病房單位裡,病人的家屬在長期心理煎熬下,會出現上述症狀,這也是一種哀傷反應,需要情緒宣洩與支持。同樣的,在這些單位工作的醫療人員也需要注意,是否因為壓力太大而產生類似的症狀。
結 語
失去親人的哀傷是相當個人的經驗,因此有個別差異。例如,痛苦與沮喪的情緒並非必然,反之,有的人在親人離去多年後,仍會做夢、哀痛。曾經有人這樣描述:「稱為哀傷的唱遊詩人,會在任何時候出現,有時候一個人獨處時,有時候在最熱鬧的時候出現;哀傷並不會痊癒,只是強度下降,頻率減少而已;當這位唱遊詩人又靜靜地站在那裡的時候,我會說:我知道,您來了。」的確,即使已事隔多年,在某些情境裡,情緒還是被勾起,而不禁潸然淚下,這就是哀傷反應。

愛的行動方案
作神愛的器皿
◎顧浩然(杏語心靈診所治療師)
前陣子,看著新聞關於八仙樂園粉塵爆事件的報導,我的心裡很糾結。
如果在過去,我也會是那些因為工作需要而不斷報導後續發展的新聞從業人員,一如我在多起空難事件、九二一地震等重大災難新聞發生時的表現。
2000年10月31日,猶記得新加坡航空難發生的那一晚,正是象神颱風橫掃台灣的日子。那一天的深夜,我在睡夢中接到長官的電話,要我趕去桃園中正機場。我知道一定發生大事了,於是打開電視,果不其然,新航飛機在起飛時,因為誤闖了正在施工中的工地,致機翼撞上一輛工程車,造成機身斷成三截。
我立刻開車衝往機場,直往跑道頭闖。在大風大雨之中,我看著一具具罹難者的大體被抬出了機艙。接下來幾天,我一直在報導後續的相關新聞。然而,看著電視台不斷重複播出的畫面,我愈看,心愈沉。
後來,我就一直在思考:這是我要的嗎?
感謝神,8年前,祂將我帶離新聞職場,投入助人的工作。那時候,我曾經暗暗許下心願:我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專業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塵爆事件隨著清創、植皮等醫療工作漸漸陸續告一段落,其實,後續的創傷反應很可能會開始陸續出現,心理創傷的會談需求也會開始慢慢增加,更值得正視與協助。
這些日子以來,每每靜下心來沉澱與思索,我就在想,現在的我,能夠為這些在事件中受傷的朋友及他們焦慮與心疼的家人、第一線投入傷患照護的醫護人員做些什麼?
誠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是,如果我有機會運用神所賜的恩賜,去陪伴有需要的當事人,我為什麼不做?
於是,在與我工作診所的院長討論後,我決定在診所開放免費會談的名額。我期許自己,不久之後,能夠在陪伴當事人時,真正做到用愛去陪伴他們的傷痛,用心去聆聽他們的痛苦、悲傷……陪伴他們經歷神的愛。不為別的,「只因為我曾經被愛,而每個人也都有至高無上的價值,也都值得被愛!」
若不然,那麼,我說的愛人,無異只是口號罷了,我只是個形式的基督徒罷了。那麼,我說的愛人,無異只是口號罷了,我只是個形式的基督徒罷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有限,但我更知道,不是我能做什麼,而是一切順服神的指引,我只是神愛的器皿,把我從神而來的愛,分享給更多需要的朋友。
最後,祝福大家,祝福傷者,更祝福台灣!


走過傷痛的見證
被火吻過的女孩
◎李明晃
這是30年前的事了,這篇文章她30年後才寫出來。30年來我不想提、不敢提、不願提,只是再見到這篇文章時,我崩潰了!今天獨自在家裡一次把眼淚流完,因為她是我的女兒。
藉這篇文章,想告訴大家住院只是開始,接續是10年、20年、30年,或一輩子的事。是肉體上、精神上、經濟上,個人、家人、親人,全都栽進這個惡夢。台灣人是容易失憶的民族,該關心的是:這些人出院後的持續關心與代禱。
──李明晃

「失去,對將來不見得不好。」今天聽到這句話時,心情震撼、複雜。我有個很寵愛我的家庭,自小父母不吝惜讓我接觸各種事物、學習各項才藝。4歲半,大家都還在玩沙時,我已經是代表隊伍,準備飛往日本參加雙人花式溜冰比賽。
賽前不到一個月,發生了意外,造成我三級重度燒燙傷。我親眼看著整塊皮順水流被沖走,露出斑駁的血肉,那疼痛強烈灌滿全身每一個細胞,我猶然記得當時我每一聲哭喊都是發自肺腑的尖叫。
接下來是一連串的感染、敗血症、休克,緊急的開刀,紅單(病危單)一張又一張……早年的醫療沒有現在發達,沒有人工皮,也沒有健保,每日的換藥清創就是把結痂黏住的紗布硬撕開,挖出裡頭的爛肉,刮除乾淨再用紗布蓋上,日復一日。早上9點換藥,我8點50分會起床躲到床下,每天都是被醫生、護士硬拖出來的。
在燒燙傷病房裡,見過好幾個進進出出的病人,時間久了,我知道高壓電灼傷是焦糖的香味,火燒是木炭與烤肉的香味,但只要推進來時傳出香味,不出幾天就會被推出去了。
出院時,我聽說一個7歲的女孩頂替了我花式溜冰比賽的位置,跟我的搭檔拿到了第二名,之後他們被挖掘,留在日本發展了……那女孩的動作沒我漂亮,當時空中旋轉四圈落地,就只有我可以做得很完美,可我在這兒……在台灣,坐著輪椅,身上穿著壓力衣,準備面對接下來長久痛苦的復健。
這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可是回憶仍歷歷在目。如果當年我沒有受傷,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子?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阻擋對抗人生中一波又一波的挫折打擊?是否可以像現在一樣擁有過人的堅強毅力?是否還能在每次喪志害怕時,都安慰自己、鼓勵自己:「這樣都活下來了,我一定很『韌命』(台),所以不要怕!我做得到的!」我永遠不會知道,沒有經歷過這場意外的我會是如何,但我知道,當時看起來痛苦如煉獄的每一個打擊與傷害,都造就我下一步的勇氣與堅強,未來這些傷疤都是榮耀。
請大家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有傷疤或外表畸形的人,他們的內在絕不因外在而醜陋,請把握機會教育你的下一代,你們不知道無心隨意脫口而出:「你好像怪物!」這樣一句話,對一個已受傷的人殺傷力有多大,那恐懼大到讓我穿了幾十年的長袖,即便中暑都不願意脫掉。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公開說出這件事情,是為了給自己打氣,更希望為傷者祈福,希望他們平安,因為這陣子我們社會有很多難關要走。因為我知道這有多痛,期望有更多人可以體會、理解,並為他們加油打氣,在有能力、有機會時,也請您不要吝惜援助。  
本文 (及相關圖片) 由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授權提供。您可以在此加入教會公報粉絲團:


其他新聞快報
崇基學院擬拆「我要真普選」橫額 神學院學生會質疑自我審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動工商界基督徒師徒關係 廿四國五百信徒交流聚會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5776吹角節 得地為業奪回台灣經濟 (台灣國度復興報)
10月起電價調降2.33% (台灣國度復興報)
打造政治新平台 「信心希望聯盟」成立宣告:擺脫藍綠!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