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2月9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馮浩鎏一家三口分享
兩代人的宣教故事
(2013年11月28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突破匯動青年於十一月廿三日主辦青年使命與召命講座,邀請了海外基督使團國際總主任馮浩鎏醫生、其妻子馮鄭珍妮醫生及女兒馮欣寧,分享他們一家在海外宣教的經驗,從中可見兩代人雖然同有宣教的心志,卻有不同的演繹。

馮浩鎏醫生以聖經經文,以及近代來華宣教士的經驗,來引導大家去看基督徒如何看待宣教。他以聖經以賽亞書第九章7節為據,指出信徒要將焦點放於上帝心意的本身,而非宣教者自己的心意。

馮浩鎏:要做為主捨得的人

馮浩鎏以近代歷史中數位來華宣教士的事跡,勉勵青年人對宣教要放下自己的包袱。他分享戴德生於中國傳教七年以後,寫信給他妹妹時的一封書信中的名句:「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中國,乃是基督」,來勉勵青年信徒要成為「G Generation」 (Generous Generation;慷慨的一代),要像戴德生一樣做個為主捨棄的人。

馮浩鎏分享道,作為一家之主,投身於海外宣教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女兒於巴基斯坦生活,初時回到香港上學校時,因廣東話發音不準,要看言語治療師,然而這些困難卻未有阻礙他帶領全家人投入海外宣教運動。

馮鄭珍妮:找同路人支持

馮鄭珍妮則分享她大學時代的信仰經驗,藉以勉勵正考慮作海外宣教的年輕人。她於大學時代就讀醫學院期間,在港大醫學院團契中聽到宣教士分享,指當時的尼泊爾婦女寧願病死也不願接受男醫生的診治,從而明白這地方對女醫生的需求,令她即時感受到尼泊爾正是她「夢想之地」,目標是要成為一個婦產科醫生,藉醫療工作到當地分享信仰。最後雖然她沒有去到尼泊爾,但卻萌生到海外宣教的心志,及後踏上宣教之路。

馮鄭珍妮又指出,在宣教的過程中,尋找同路人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她表示,自己年輕時亦曾因抱怨教會不關心差傳而想過轉教會,惟當時差傳事工聯會的牧師卻勸她不要轉教會,而是鼓勵她去跟傳道人談,以改變自己的教會,甚至支持自己的事工,結果得到教會正面的回應。

她表示,有志於往外宣教的青年人,須好好裝備自己。她回想到大學時代於團契接受的門徒訓練,到日後她於巴基斯坦宣教時,雖被限制與當地人公開傳講基督教信仰,但在與當地人個人接觸時,這些訓練仍可派上用場。

馮欣寧:短宣讓我反思信仰

現時就讀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的馮欣寧曾在七個國家居住,在四個國家上學,以「九十後」角度去分享怎樣看宣教。她表示,出生於宣教士家庭,讓她觀察到的可能並非旁人所想的一樣。「或許大家聯想到的,會是宣教士派餅給窮人,然後看到他們面露笑容的場面,但我最常看到的,是媽媽擁抱著一個人哭。」

馮欣寧坦言,她是在自己離開父母參加短期宣教時,方進一步思考信仰對自己的意義。她分享在南非的一次宣教旅程中,她到一群孟加拉籍的伊斯蘭教徒群體中服事,卻被當地人挑戰信仰,讓她反思基督教信仰與自己生命的關係。而她到四川短宣後一年,當地經歷大地震,亦讓她親身感受到當地人的需要是多麼真實,激發她多作身體力行之行動,不再流於在旁觀察。

是次講座於宣道會北角堂舉行,主辦單位統計共有二百一十一人參加。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倫敦教堂開設愛滋病檢測診所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感恩節應該謹記的教訓 (今日基督教報)
憂心教育環境 愈多父母嘗試在家教育 (今日基督教報)
廣青用行動愛弱小肢體 獲社教公益獎 (基督教論壇報)
巴克禮牧師獻身文稿 返台典藏感恩禮拜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