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五章注釋
葡萄園之歌(五1∼30)
.本章1∼7節是葡萄園之歌,用比喻來形容神與以色列的關係。
① 神的看顧──葡萄園設在肥美的山岡上,所栽的是上等葡萄樹,神所預備的都是美好。
② 神的期望──神指望結出好葡萄,釀成美酒,為此建造了壓酒池。
③ 使神失望──結出的是野葡萄。神只好放棄這個園子,重新建造。
第7節解釋比喻的意思──以色列民不按神的公平與公義行事,結果招致神的審判。這些預言在猶大亡國被擄到巴比倫之時便應驗了。我們今天好像葡萄樹上的枝,受到神的恩典與栽培,祂指望我們結出甚麼果子?他在我們生命中找到的是甚麼?
.六個「禍哉」──8∼30列出六種人有禍了:
① 壓迫別人以增添房屋產業的人(8∼10),結果人去樓空,遍地荒涼,奪取來的東西無法享用;
② 只顧宴樂醉酒的人,對屬靈之事不感興趣(11∼12);
③ 犯罪行惡、心中不怕神的人,甚至說褻瀆的話(18∼19);
④ 顛倒是非、不分善惡的人(20);
⑤ 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其實只是自欺欺人(21);
⑥ 醉酒的人,特別是指猶大的審判官,不替百姓伸冤,反而因財利而屈枉正直(22∼23)。
祈禱 神啊,感謝繝,因繝喜愛我。我願意結出美好的果子,使繝的心得滿足,繝的名得榮耀。──《新舊約輔讀》
C.譴責(5章)
以賽亞心中仍留著審判和審判的必要性之思想,他又發出了這個大譴責。他的譴責可分成三部分:
控訴之歌(5:1-7){LinkToBook:TopicID=24,Name=控訴之歌 (5:1-7)}
臨到的災難(5:8-24){LinkToBook:TopicID=25,Name=臨到的災難 (5:8-24)}
審判的工具(5:25-30){LinkToBook:TopicID=26,Name=審判的工具 (5:25-30)}
控訴之歌(5:1-7)
這個控訴之歌,包含了一個簡單而為人熟知的例子,是有關葡萄園主人的權利。先知用這個例子,向百姓提出呼籲。這個比喻的本質,是要使他們同意,他所提到的審判是公平的。
以賽亞宣佈,他要為他所親愛的唱一首詩歌,論到他葡萄園的事。接著他就唱了起來。詩歌的主旨是談耶和華的權利,這基本的權利就是對產業的絕對所有權。葡萄園是祂的產業,園中所種的葡萄也是祂的。這就足以保證,祂有權憑自己的喜好,對這葡萄園和?面的葡萄採取任何舉動。
為了葡萄的生長,祂悉心照料著葡萄園,這事實更鞏固了祂的基本權利。祂刨挖園子,撿去石頭,為祂的葡萄園創造最好的生長環境,好讓它們長得繁茂,結實纍纍。
祂最終的權利,就是期望它結果子。祂指望它能結出葡萄來。這段敘述雖然簡單,卻充滿令人折服的力量。葡萄園主在園中種下他的葡萄,他已經辛勤工作,預備好了土壤,並小心栽種。他必然盼望著結果,就是有葡萄結出來。
先知只用一個直率、簡短的句子,就道出了葡萄的失敗,「反倒結了野葡萄。」
這時先知插入了對百姓的呼籲,暫時中斷這首詩歌。他的呼籲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詢問,他還能為這葡萄園作些甚麼?這問題實際上是一項挑戰。顯然先知並不指望得到答案;他們只能同意,他能作的都已經作了。因此他立刻問及失敗的原因。
沒有人回答。因此這詩歌繼續唱下去,述說審判的事,並啟示耶和華的最後權利。葡萄園將被摧毀,園中的葡萄也是如此。不再有雨降下,滋潤大地。
這個比喻的本質是,聽到的人都應該承認,園主對於葡萄園和葡萄具有最後的審判權。這乃是根據早先所論到的那三點事實:先是對產業的所有權,其次是悉心照顧園子,最後是園主有期望結果子的權利。既然不結果子,毫無疑問的,他就有權予以摧毀。
先知立刻直率地將他的詩歌實際運用出來,他聲明,「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祂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祂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
臨到的災難(5:8-24)
這樣作實隙上是要迫使百姓的良知定自己的罪。接著這位先知立刻就說明當時普遍的罪孽,將帶來的災難。
1.是針對那些獨佔土地,以及因而壓迫窮人的人;
2.是針對那些官長的放蕩生活;
3.是針對那些堅持行不義之事,並對神的作為嗤之以鼻的人;
4.是針對道德上的混亂,也就是不辨是非;
5.是針對假智慧;
6.是針對那些曲解公義的審判官。
第一個災難是針對獨佔者(5:8-10)
這位先知只用寥寥數字,就生動地描繪出那些獨佔者的貪婪、自私,給百姓所帶來的後果;他們強佔了別人的房屋和土地,以致百姓無地可居。
耶和華在祂僕人的耳中,輕聲說出祂對獨佔者必定要有的審判。那些「又大又美」的房屋,將成為荒涼;土地也要荒蕪,成不毛之地。
第二個災難是針對普遍的放蕩(5:11-17)
這些人終日飲酒狂歡,歌舞宴樂,毫不顧念耶和華的作為。
這樣的放蕩必帶來百姓的毀滅。他們必要被擄,甚是飢渴,還要被下在陰間;不論尊卑,一律被降為卑。
對於這種放蕩的情形,耶和華的審判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祂是聖潔、公義的。城巿要成為荒埸,流浪的羊群將在廢墟上吃草。
第三個災難是針對不信(5:18-19)
這先知首先論到不信的表現,就是堅持犯罪。他用「以虛假之細繩牽罪孽」、「以套繩拉罪惡」來形容他們的罪。這種堅持犯罪、行不義的事,表明他們的不信神,特別是不信先知論到的有關神的作為。不要忘記,先知在形容這種堅持犯罪的情形時,也包含了審判的暗示。以虛假的細繩牽罪孽、以套繩拉罪惡,就是說他們,必因此被俘擄。這也是所羅門話語中的基本思想。
「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箴5:22)
第四個災難是針對道德的混亂(5:20)
這也是不信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生命真正的中心是神,人如果失去對神的信心,必然引起混亂。就像人的中樞神經若受傷,必然會產生混亂一樣。先知首先描寫了這個混亂的基本觀念:稱惡為善,稱善為惡。然後他描述這種觀念所導致的行為,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
第五個災難是針對那些愚昧而自大的人(5:21)
這也是道德的混亂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而道德上的混亂主要是因他們不信神而產生的。人自以為聰明、通達,實際上卻是愚昧、冒失的。這?基本上是指那些執政的官員,並為下面最後一個災難預先鋪路。
第六個災難是針對那些曲解公義的人(5:22-24)
先知一開始就描寫到執政官的醉酒情形。他們終日放縱飲酒,因此他形容他們,「勇於飲酒,以能力調濃酒。」
結果產生了一批醉醺醺的官僚,他們完全為賄賂所腐化;公義的原則已經蕩然無存。
這些景況帶來了審判;有烈火燃燒,摧毀了一切根和花朵,因為他們厭棄萬軍之耶和華的訓誨。
我們可以拿導致這些災難的景況,和前面的審判之歌結尾處論到的景況互相參看,那兒指出了神抱怨的原因。耶和華指望公平,看到的卻是暴虐;祂指望公義,卻聽到冤聲。整個動向表明了接下去該作的是:好好默想一下。但先知首先看到的是自私。自私就是廢棄了神的王權,結果人們用酒來刺激自己,尋找滿足。那些不信神的人,還冷嘲熱諷地為這種行為辯護。結果就造成了道德上的混亂。就執政官來說,是他們的驕傲;對百姓來說,是對公義的曲解。
審判的工具(5:25-30)
先知立刻又轉到對審判的明確宣告上。他先描述耶和華的憤怒。他用「所以」這個承接詞,表示前面宣告的那些帶來災禍的情景,正是引起神怒氣的原因。這怒氣已經在臨到他們的審判中顯明出來;但神的怒氣還末消除,因為世上的罪孽深重。
他接著描寫將臨到的戰爭。毫無疑問的,這?是指亞述國的入侵。耶和華豎起大旗,招來遠方的軍隊。他們飛快而來,毫不疲倦,也沒有軟弱的神態。他們裝備精良,有銳利的箭,正張弓待發;,馬蹄硬如堅石,車輪好像旋風。
亞述大軍來勢洶洶,好像獅子撲向獵物,將他們叨去,無人能救回他們。先知形容這場突擊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好像海浪席捲而過,大地因著這審判的雲彩,而變得黯然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