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德國路德會尼可萊(Philip Nicolai, 1556-1608) 牧師於1597年寫歡迎新郎歌(Wake, Awake, For Night is Flying)或稱為聖民速醒,長夜快盡(Sleepers, wake! A voice astounds us)。這首聖詩被稱為聖詩之王,後來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把它用在清唱曲140號當中,其歌詞取自馬太25:1-13節。
巴勒斯坦的婚禮有個習俗,全村都會陪伴新人進入新房。新郎在娶新娘前,由親朋好友陪伴走遍全村每一戶,接受人的祝賀,這可能走到三更夜半,再去接新娘。還得與岳父談論至半夜,新郎才能見到新娘。因此新娘何時被接走是理解這段經文的關鍵。人們遠遠看見火光便會高喊:「新郎來了!」但是天黑路窄,沒火把看不見,所以需要有童女去迎接新郎,為他點燈引路。童女是伴娘,當新郎與童女入屋坐席後,就會關上門,直至筵席或宴會結束。巴勒斯坦慶祝婚禮要一星期,在這星期內新人要留在家中,預備豐盛的食物與全村人共享。童女的比喻,完全取材真實情況,二千年前如此,現在仍然如此 (楊牧谷,亂世豐筵, pp. 64- 67)。
v. 1-5 關鍵詞是新郎,不是童女。舊約時常將耶和華比做新郎,把以色列比做新娘(賽54: 4-5,62:5;耶2: 2;何一至三章)。門徒等候彌賽亞太久,他們好像比喻中的童女等候新郎一樣,但是新郎來的時候,童女的燈是否發光是比喻的焦點。
v. 3火炬用布頭包起木棒頭做成的,蘸上油點火照路的。
v. 4預備油器皿是一種細長頸的瓶,倒在布棒上蘸油,維持火炬不熄滅。
vv. 5-7 新郎來遲,是因為要和岳家互相作一些婚姻的約定而拖延了時間 (Jeremias, The Parables of Jesus, pp. 172-174 )。這是當時猶太人的風俗,所以耶穌再來的應許有如猶太人娶親的應許一樣。來遲的主題可見 (馬太 24:48,25: 19)。本來在等待新郎的時間,她們可以先處理缺油的問題,但是她們懶得去做,或許覺得時間還早,結果一拖就睡著了,最後被關在門外。真可惜。我們是不是也常把事情留到最後才處理,結果是越拖越難處理。你可能會覺得,事情很棘手不想面對,但是耶穌要我們盡量把某一件事情在一天內處理好,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
v. 6 半夜有人喊著說:『新郎來了』,這不會只喊一次,差不多整晚都會有假警報的。只要有人路過,手拿著火把轉過路口,人們就以為是新郎迎親的隊伍來了,就叫喊一次,然後才發現是一場空歡喜。就好像每次一有戰爭就有人引啟示錄,說世界末日到了一般!假警報報得太多了,童女累了就睡著了。耶穌沒有責備這些童女睡著,而是責備沒預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