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覺得耶穌基本上和你和我一樣是一個人,只是他是一個超人,名靈媒基斯(Edgar Caycee)說耶穌經過三十次的輪迴,在第三十一次投生得到超脫,變為基督。[1]利未(Levi Dowling)在《基督耶穌的寶瓶宮福音書》(Aquarian Gospel of Jesus the Christ)中說耶穌在埃及經過七度授秘(initiation)而達到基督的地步。[2]聖經中的耶穌雖然自稱是神的兒子,可是根據汎神論的定義,萬物都是神,所以我們和耶穌一樣都是神,可是我們沒有自知之明,而耶穌是人類中第一個能醒悟自己是神,是基督的,因此耶穌是一個好榜樣,我們都能學習著去變為基督。這個醒悟的過程就叫做「基督自覺」(Christ Consciousness)。要領悟自己是基督的方法很簡單,每種類的新紀元技術都能幫助人進入變異意識狀態,之後,便能與天地合一而領悟自己的神性,或者和靈界接觸,甚至做出超自然的事來。
新紀元人物常常引用聖經,但是斷章取義,例如「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伯一20)據說是指輪迴。當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的時候,他是已經進入與天地合一的境界。還有,聖經是教導素食的,因為羅馬書十四章21節說﹕「無論是喫肉……一概不作才好」(NIV作﹕It is better not to eat meat...)。事實上,新紀元人物也無需引用聖經,因為他們更相信次經(Aprocrypha)和其他各種光怪陸離的耶穌野史。
次經中最有名的當然是《多馬福音》(Gospel of Thomas)。一九四五年,在埃及鄰近的洛堪瑪地(Nag Hammudi)的地方,有一個農夫在掘地的時候,發現一個紅色的土瓶,裡面竟是一些主後三百五十年的手抄稿。學者們就叫那些手稿做「洛堪瑪地手抄本」(Nag Hammudi manuscripts),其中,除了《多馬福音》之外,還有好些其他的「福音書」,例如《真理的福音》(Gospel of Truth)、《馬利亞福音》(Gospel of Mary)和《腓力福音》(Gospel of Philip)等等。其中以《多馬福音》的手抄本最完整,但是這些書都在新約正典成立的時候未被選上,因為書中記載的事情有不準確之處,而且未能證實作者就是書中的使徒,其中最重要的是這些「福音書」都帶有洛斯底派(Gnostic)的神學思想,舉一個例子,《多馬福音》言論第七十條說,「如果你將你內在的發揮出來,你所有的便能救你,如果你裡面無有,你便因你的無有而滅亡。」[5]這一段話是指每一個人裡頭都有「神性」而言,一個人的救恩就在乎他擁有和發揮這樣的神性,洛斯底派神學思想雖然和新紀元運動有出入,但是在「人有神性」這一點上,卻是十分相似,所以新紀元圈子很喜歡引用《多馬福音》。
除了新紀元圈子之外,洛堪瑪地手抄本也是懷疑派「聖經學者」的最好藉口,近年有些批判新約聖經歷史的書籍是基於洛堪瑪地手抄本的,譬如曾經轟動一時的電影《基督最後的試探》(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和曾經拍成電視特輯的《耶穌﹕證據》(Jesus: The Evidence)都是好例子。這一類的著作表面上似乎是「學者」的假設和推測,可是已經演變成花邊新聞,例如有人懷疑耶穌和抹大拉的馬利亞偷偷的結了婚,[6]有人懷疑耶穌是同性戀的,[7]也有說耶穌靠催眠術醫病。[8]
在新紀元運動圈子中,最流行的「耶穌歷史」應首舉耶穌去印度這種講法,原來在十九世紀末,有一個俄國人,名字叫做洛圖活(Notovitch),自稱曾經旅行去印度北部和西藏交界的地方,因為受輕傷而住在一個寺院內養傷,在這一段時間中,有一個喇嘛僧把一本《聖愛撒傳》(Life of St. Issa)讀給他聽,由另一個人翻譯,他於是發現原來耶穌在十二歲至廿九歲一段時間去了印度,[10]他後來就寫成《耶穌基督的秘史》(The Unknown Life of Jesus Christ)一書。
利未自稱在神智昏迷的時候,讀過亞卡沙記錄(Akashic records),[16](玄學家認為人類所有的言行都記錄在一個靈界的空間Akasha中),他發現耶穌曾經去過印度學習印度教和佛教,又去西藏,到波斯,希臘等地,[17]接著之後,又去埃及參加聖兄弟會(Sacred Brotherhood)[18],修煉至最高境界,變成基督。[19]耶穌曾經復活,但是事實上是靈體物化(Materialize),向多人顯現。[20]利未後來就用他的「發現」寫成《耶穌基督的寶瓶宮福音》(Aquarian Gospel of Jesus the Christ)。此外,名靈媒基斯也同樣地自稱在進入靈界的時候讀過亞卡沙記錄,雖然基斯也同意耶穌曾經去過印度,埃及、波斯等地,但是細節則有出入。[21]
說到這裡,還有一段小插曲,薛奇理(Szekely)曾經自稱在梵蒂岡找到一本亞蘭文手抄本,叫做《愛色尼人平安福音》(Essene Gospel of Peace),是耶穌的一些講道,都和身體健康問題有關係,並且主張素食。[26]這本書在新紀元圈子中相當流行。可是聖經說,耶穌和門徒同吃逾越節的羔羊(太廿六17-25),可見耶穌不是吃素的,當然也從不教導素食。這本手抄本和《聖愛撒傳》一樣,始終未能面世讓其他學者羔考證。此外,薛奇理也曾經出版過一些有關健康食品和天然醫療的書,居心可見。
重寫的教義
現在新紀元圈子中流行著一套三冊,千多頁的巨著,叫做《神蹟的一課》(A Course in Miracles),這本書已經被譽為新紀元運動的「聖經」,它是一個叫做撒曼(Helen Schucman)的心理學家所寫的,她自稱聽到耶穌的聲音,把它寫下來。[27]這書看去活像一本心理學教科書,專門幫助解決人際間的糾紛,但是裡面滿了基督教的術語,去「糾正」基督教教義。[28]例如,書中說,每個人都是神的延伸,[29]罪就是不知道自己本與神合一,因此產生內疚,[30]因為耶穌是愛,所以沒有審判,也沒有罪疚,[31]耶穌的死是讓我們知道罪並不存在,[32]當然,耶穌的復活也不是肉體的復活。[33]讓我再舉一個例,書中提出一個問題﹕「你願意做得對,還是願意快樂?」,之後,《神蹟的一課》便指出「願意做得對」其實是自我(ego)的表現。[34]可是,最後我們必須問——撒曼聽到的是聖經中那位耶穌的聲音嗎?恐怕她不能證實。
[1] Ron Rodes, The Counterfeit Christ of the New Age Movement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91), p. 16. [2] Ibid. [3] Douglas Groothuis, Revealing the New Age Jesu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0), p. 22. [4] New Webster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5] Gospel of Thomas, saying 70. [6] Ian Wilson, Jesus: The Evidence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1984), p. 96. [7] Ibid., p. 96. [8] Ibid., p. 99-113. [9] Ibid., p. 28. [10] Janet Bock, The Jesus Mystery (Los Angeles, CA: Aura Books, 1980), p. 2-3. [11] Notovitch, “The Legend of Saint Issa,” in The Jesus Mystery, Bock, V:1-4. [12] Ibid., VII:1. [13] Ibid., V:8-10. [14] Ibid., VI-VIII. [15] Ibid., XIV. [16] Levi, The Aquarian Gospel of Jesus the Christ (Marina deRey, CA: DeVorss Publications, 1970), p. 5. [17] Ibid., chapter 36,38,46. [18] Ibid., chapter 47. [19] Ibid., chapter 48-55. [20] Ibid., chapter 173-180. [21] Bock, The Jesus Mystery, p. 138-141. [22] Rhodes, The Counterfeit Christ of the New Age Movement, p. 33-34. [23] Bock, The Jesus Mystery, p. 17. [24] Levi, The Aquarian Gospel of Jesus the Christ, chapter 36. [25] Rhodes, The Counterfeit Christ of the New age Movement, p. 62. [26] Groothuis, Revealing the New Age Jesus, p. 186-191. [27] Kenneth Wapnick, A Talk Given on A Course in Miracles (Roscoe, NY: Foundation for “A Course in Miracles”, 1993), p. 10-11. [28] Ibid., p. 31. [29] Ibid., p. 34. [30] Ibid., p. 39-43. [31] Ibid., p. 115. [32] Ibid., p. 117-118. [33] Ibid., p. 119. [34] Ibid., p.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