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11月24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全民塗鴉牆 快人快語 生活分享 愛秀圖片 我心經句
我的部落格 分享快人快語 分享生活分享 分享愛秀圖片 分享我心經句

您尚未登入網站,無法參與回應及分享 [我要登入]

分享人: Punch
分享日期: 2024/09/09
檢舉內容: 檢舉不當內容/回應
回應:
2個人說阿門   
推薦給好友:

心理學家的道德觀
https://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sychologists/psychologists_WV.htm
張逸萍

佛洛伊德

為什麼人會有道德行為?佛洛伊德解釋說,我們可以說,「在教育和文明環境的影響之下」,人的邪惡傾向慢慢被根除,代之以善良。他繼續說﹕根據心理分析,人的行為源于自己最裏面的基本天性,這些天性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並無好與壞之區分。但是,社會把某些行為分類為好的,因為它對團體有利益,否則被認為是壞的。[30]
他亦說,人的「自我」(ego)常常控制他的「以德」(id)的慾望 ,免得有不道德表現,但自我的要求常常是太高的,以至產生精神病。同樣地,心理學家們,為了治療的需要,也常要反對一些「文化中的超我」(super-ego,在此,他指宗教信仰)的不合理要求,再者,宗教所應許的獎賞在來生,所以沒有足夠的罰惡賞善作用。[31]
又因為他的寫作中談及性愛之處甚多,所以很多人都同意,西方的性革命是因為受了佛洛伊德思想的影響而開始的。[32]

容格

容格不太多講到道德,這不是他的理論的重點。容格說﹕道德,就是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其基礎是非常主觀的。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有某程度的自由,拒絕所謂良好的道德,而選擇被應為是邪惡的事情。[33]也曾說﹕「道德不是西乃山上,某個自吹自擂的摩西所發明的錯誤觀念。道德來自生命律……」性欲是完全順從人性的基本律,「隨著性欲的推動方向,為生命帶來最佳效果。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道德律。」但事實上,人不能完全為了滿足自己,因人活在群體中,所以必須有某些限制。[34]

史金納

史金納相信,我們可以發展一門行為科學。[35] 他 一向把人的行為比同動物訓練,所以道德觀亦然。他說﹕對別人好(道德行為),得到好的回應,所以這人就更願意這樣做;反之,人若錯待別人(不道德行為),結果遭到處罰或惡待,他就不繼續這樣做。「于是人們慢慢知道有好和壞、對和錯,然後強化或處罰這樣的行為,又設立規章,使人遵守。」「人們……遵守道德、政府、宗教的模式,因為他們的行為被強化,所以如此做。其結果深遠……這是為了整體的生存。」「我們以為人比動物優越,因為我們在進化過程中產生道德感……事實上,演化過程帶來一種社會環境——結果約制了某些行動。」[36]
那麼,他是否支持聖經中的道德觀呢?不見得。舉個例﹕他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都是大自然所產生的。[37]

羅傑斯

羅傑斯也相信,為了達成自己的潛能,和自我實現,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價值觀。[38] 是故,他支持「處境倫理」(situational ethics)﹕「處境倫理比絕對道德觀更合理。」 [39] 有什麼實際例子呢?
羅傑斯相信,因為今天的避孕法有效,所以夫婦雙方應該自由地在婚姻範圍外另覓性伴侶;同樣原因,他也贊成婚前性行為。[40] 所以,他非常欣賞開放式婚姻(open marriage),[41] 當他提到一個開放式婚姻的個案時,他表示﹕「好得難以置信。」[42] 他也認為色情文學無害。[43] 至于毒品,羅傑斯認為我們應該多加研究,為人提供更多的資料,讓他們做個明智的選擇。他說﹕「我願意在這樣的事情上,持開放態度。」[44]
他的書《Becoming Partners: Marriage and its Alternatives》表達了他對非傳統(甚至不合法的)婚姻觀和其他類似的主張。他相信,舊思想中的「『同居』、『通奸』、『淫蕩猥褻的行為』、『淫亂』、『吸毒』、甚至『賣毒賣淫』……都是在探索一個更好的夥伴關係。……任何夥伴關係,只要雙方同意,又不損害任何人,如果法律許可這樣的關係」,那麼將會有更多誠實的人。[45]
無法無天!

馬斯洛

馬斯洛說,我們不應該接受舊道德觀念,這舊觀念是來自「相信、有信心」,我們需要一個「證實有效的、合用的人類價值觀。」但是這個新觀念仍未產生,所以,我們是在一個空檔中,但他有信心,我們可以使用哲學和科學去尋找這個道德價值觀。[46] 所以,他並沒有一套完整的道德價值觀,只有一些方針﹕
因為需要層次是他的主要理論,他所講的「價值」包括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但同時,也包括一部分的「道德」(似乎是傳統觀念中的)[b] 。但是無論如何,道德是因人而異,是這人內在固有的。他一再的說﹕心理分析或治療,需要揭露人的內在、本能、本性。在當事人的核心裏,有一些意願、思慕、才能。「我不是說『應該』和『道德規則』,至少不是指舊定義的」,如果否認這些內在的人性,會帶來心理毛病。[47] 所以,當一個人要決定他『應該做這個』、『不應該做那個』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找出他的想法。[48] 換言之,沒有什麼道德,你喜歡怎樣做,就怎樣做。

梅羅洛

梅羅洛認為人的存在,不能削減為社會和道德規範的結果,人的存在應該是真實的(authentic existence),絕對不是別人告訴我,我應該怎樣做,我必須堅持去判斷父母和其他權威的話,否則就會失去「自我存在感」(sense of being)。死板的道德正是人缺乏「自我存在感」的結果。這並不是說,人不會受社會的影響。但是,人的自尊有賴于這個「自我存在感」,若你的自尊是建基于社會的認可,那麼,你的自尊不過是遵守社會規則的一種形式。[49] 換言之,他認為道德、對錯是自己決定的,沒有任何外在權威或客觀標準,否則不是真正的你。這是典型存在主義者的觀念。

埃利斯

埃利斯的道德原則如下﹕「道德創造者,應該根據人的經驗和他們怎樣運作,去決定道德法規……我們有一些前設,例如,高興滿足是『好』的,痛苦是『壞』的。……我們大概不能有絕對正確的道德觀……今天被視為『正確』的事情,明天可能被視為『錯誤』。」[50] 總而言之,這是一般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者的道德觀,道德是人自己決定的,沒有絕對道德。他又曾說﹕「道德﹕我們最好不要教條主義、死版」,不要墨守成規,以至影響我們的快樂和效力。[51]
他有一本書叫做《性無罪》,裏面有好幾章,有如下標題﹕「為婚前性行為護航」「通奸﹕正反兩面」。這些名字不是用來吸引人的,因為它們非常誠實地描寫書中內容。例如﹕當他列舉婚前性行為的益處和壞處之後,他表示﹕「根據現有的證據,我們極難說,不可以〔有婚前性行為〕。」[52] 至于通奸,他說﹕「現代有知識之士,不再視通奸的本身為邪惡和罪惡,所以常常如此做,也不需要內疚和憂慮。」[53] 他總論說﹕「人應該努力于自己的性愛滿足,但因為他是活在一個團體中……他需要避免過度地妨礙他人的生活。」[54] 「你的性愛道德觀,最好是人本的,而不是根據一位據稱是超自然上帝的性愛規則。」[55]

塔特

塔特表示﹕今天社會上的道德價值觀,一般來自宗教,但是各種宗教奠基人都從變異意識狀態(冥想狀態)獲得他們的靈感,包括價值觀。可惜這些原本的靈性經歷常為後人修改和沖淡。所以,我們有幾條路可走﹕(1)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宗教靈性系統,跟隨它,壓制自己心中的懷疑,可惜,對那些有知識的人而言,這是行不通的;(2)我們可以拒絕這些宗教經歷所帶來的價值觀,而從一個人本主義角度去尋找一套合理的價值觀;(3)最後,我們可以繼續使用科學辦法去研究變異意識狀態,讓我們對它有綜合性的真正的了解〔包括從之得來的道德觀〕。雖然第三條路不容易做到,但他認為這是人類最需要的。[56] 換言之,什麼是道德不重要,最重要是多多冥想。冥想之後,你認為什麼是道德,那就是道德了。

布雷蕭

布雷蕭認為道德是好的,但傳統的教導辦法卻甚有問題,因為這些教導辦法是強制人,使人內疚和羞恥,結果帶來反叛。他認為應該讓孩子(或成年人)感受到道德價值,他就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道德價值觀,然後誠實地照著它行事做人。不能盲目順從他人所加諸的道德價值觀。今天,因為科技進步,人與人的距離愈來愈接近,以至我們能眼界大開,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同的宗教道德系統。所以我們需要修改傳統道德價值觀。[57] 即是說﹕他主張道德價值觀是因人、因時、因地域而異的,道德相對論也。

布蘭德

布蘭德建議,「所有價值觀都是主觀的,道德完全視乎這人的觀點,和他感覺到什麼是道德。……我提出一個合理性、客觀的道德觀——一個合理、或作開明的,利己主義的道德觀。一般人常為其他人的價值觀點所震懾,以至犧牲自己需要、感覺、和自尊。」[58] 又說﹕道德不是為了討好一個超自然者,也不是為了滿足他人,道德是一個「實際的、自私的必需品。」我們雖然活在人群中,不等于我們不需要有自己的道德法規。[59]
布蘭德對那些從宗教(尤其基督教)而來的道德觀感到十分忿恨。舉一個例,一位當事人提到自己有非常混雜的男女關係,至少有二十個性夥伴。當事人問布蘭德﹕「你不譴責混雜的性行為嗎?」布蘭德回答說﹕當然不是好事,但這不是萬惡不赦的,還有更壞的事情,譬如﹕以地獄恐嚇一個五歲的女孩。〔他是指著當事人的一件童年往事。〕」[60]

有什麼不妥?

無可質辯,上邊的心理學家們的道德價值觀和聖經大相敬庭。他們若非大力攻擊聖經的道德觀,則主張各人應該有自己的道德觀,道德是相對的。若還需要有某程度的道德,唯一原因是因為這樣可以叫人與人能和睦共處,維持社會上的秩序。
只要留意他們對性愛的態度,我們無法不同意心理學是推動性革命的最大力量。它亦是把同性戀推出壁櫥的主要動力。今天美國開始有同性婚姻,基督徒應該重新估計心理學的影響。
你可能想,只要基督徒謹慎,不受心理學家的道德價值影響就無所謂了。可是,輔導是指導人的言行思想,輔導理論背後的道德觀念,絕對影響輔導內容,也影響當事人。
基督徒怎麼能接受這樣的道德價值觀?這樣的思想只能對基督徒(或所有人)有害無益。基督徒是否因為在大學裏讀了這些人的上帝觀、道德觀,而比那些未受心理學思想洗禮的基督徒,更能幫助人、輔導人?
聖經說﹕「不站罪人的道路……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一1-2)
若我們再看看心理學家的冥想觀,我們無法不說﹕心理學實在對基督徒有害無益。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以上廣告為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廣告連播系統,歡迎教會機構免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