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生家庭養成的四種常見(自我防衛)的溝通模式
影響人際關係,尤其是在家庭中的婚姻或親子成長最深遠的因素是「溝通模式」,好的溝通模式帶來良性的成長,不良的溝通則會留下傷害,而良性與否惟有在面對外在壓力或與人產生衝突時才會慢慢顯露出來;家族治療大師?提爾列出四種在壓力、衝突下常見最具傷害性的溝通模式∼
1.安撫式的溝通(討好型):想盡辦法避免與人衝突,怕惹人生氣,總期待以和為貴,息事寧人,而無法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與感受。好處是不會有立即性的衝突;後遺症是習慣性壓抑,精神上常易緊繃,身體容易處於緊張狀態。
2.指責性溝通(攻擊型):當發現局面對其不利,或無法掌控時,就會想法將所有責任轉嫁他人。這些方法包括先指責(或指控)、發脾氣、大吵大鬧、製造他人罪惡感,目的是要表示一切錯都不在我,並使他人產生畏懼來受其掌控。這類型的溝通者習慣用聲音或氣勢去壓倒別人,這使其表面上看來似乎已掌控了整個局面,其實內心是活在恐懼中。
討好、安撫型溝通和指責型溝通是彼此互賴共存的不健全溝通模式,家裡有某一成員習慣用指責型作溝通,那麼就會有某些成員習慣用安撫型與之對應;所以,雙方都要為此負責任。
3.理性分析型溝通(電腦隔離型):習慣以知識、教條的方式對問題作理性邏輯上的分析,中間儘量避免談及個人喜、怒、哀、樂的感受,以免讓自己感覺好似處在示弱的地位。慣於用這種溝通模式的人,較不懂得如何分享自己內在的感覺讓人來了解他,也比較不容易了解他人內心的感受。
4.轉移話題式溝通(小丑隔離型):為避免衝突、困窘或危險,其中一方或第三者故意引開話題,或做一些無意義的舉動等;目的是為了迴避自己內心不安的感受。
上述四種都只是外表的對話,根本談不上「溝通」,且這種對話的模式很容易在耳濡目染下進入婚姻或一般性人際關係,並且會在親職關係中代代相傳。只有邁向第五種真誠型溝通,才能帶來雙贏。
第五種真誠型(Congruent)。這種人有成熟健康的人格,他們了解自己的需要,也了解對方的需要,並懂得用對對方的語言來彼此疼惜,且會設法讓兩人的需求都得到滿足∼要記得:愛是「按其所需」,非「給已所要」。
溝通的語言是∼「話說要合宜…不要在言語上傷害人,只要說幫助人、造就人的話,使聽見的人得益處。」
(箴言25:11;弗4:29,現代中文譯本)
溝通的態度是∼「…說話溫和而有界線的堅定使我顯得壯大。」
(詩18:35;魯譯)
☆ 問題:人若不先面對她內心的焦慮,是不可能處理她外在的衝突。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剌,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馬太福音 7:3)
成熟就是:「人要離開父母(離開舊有的習慣、相處模式、觀念、方法…),與他人連合…」(創世記 2:24)並且能夠學習「重擔要互相擔當…(但)應當察驗…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背包(不要剝奪別人的學習機會)。」(加拉太書6:2∼5)
表達愛的原則∼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
(先解決自己的心情,再去處理事情)
不要急著解決或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
傾聽與了解比解決(或回答)問題重要∼
表達愛的工具
請交互使用:「嗯…」、「哦…」;或「可以再多說點…」或
聽起來…「你覺得…」、「你希望…」,是嗎?;等語句適當摘述重複,讓對方知道你在意他的心情與想法,且真聽懂他的心情;所以,在對方分享時,勿有任何討論、批評、分析或建議來打斷對方的分享,只要簡略摘述所聽見的內容即可。
(注意:不用擔心,同理不等於同意,但同理卻表達你的了解與接納;而且,只有不帶任何評價、論斷與批判的語言,才能使人願意跟他╱她長久
網友回應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行動者
|
還有二種溝通是啞巴和耳聾
發言日期:2014/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