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貧窮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游任濱╱景美浸信會
從去年終到今年初,隨著冷氣團和寒流一波波的侵襲,整個台灣籠罩在過去罕見的嚴寒氣候中。低溫寒害帶來的不只是農漁牧等產業的經濟損失,更令人難過的,是在每次的寒流中總有一些不幸的人因低溫猝死;這些人或許是身體不適,又或者因為家人疏於照顧,但更多的卻是孤苦無依的老人,以及路倒街頭的遊民街友。
對台灣這一代大多數的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而言,我們其實出生在一個相對富裕的時代,總是能夠吃飽穿暖、衣食無虞。大多數的人大概很少體驗過真正飢寒交迫的生活。也因此一般人在看到這些不幸的新聞消息時,可能感到憂傷,或為此長嘆;但從許多社福團體經費的缺乏來看時,更多的人可能是冷漠以對,覺得事不關己。
現代的貧窮:窮忙
我們實在需要對現代的「貧窮」有更多且更深的認識;人之所以貧窮,並不一定像一般人所以為的,是因為個人的懶惰,或者找不到工作。獨立媒體苦勞網就曾調查報導過,有高達九成的遊民,在成為遊民前,都以正職工作為主的工作。而街友們在流浪期間,有工作的比例也高達七成,只不過這些工作高度不穩定,以打零工為主。
窮人之所以缺乏,街友之所以流離,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工作或是懶惰,而是因為他們每日遠遠超過正常工時的所得,仍然無法支撐個人一日基本生活所需,連頭頂一片遮風避雨之所都負擔不起。
現代的貧窮,往往是一種俗稱「窮忙」的「工作貧窮」(Working poor)。有的人或許不是街友、遊民,也擁有固定工作,但其工資的金額卻仍然不足以維持一個合理的生活品質,個人或家庭的總收入仍低於政府所界定的貧窮線。許多研究都指出,企業的低薪雇用,政府公共服務外包,非典型勞動和彈性工時,以及公私部門為了降低成本而大量使用勞動派遣;這些才是造成「工作貧窮」的主要因素。
從過去到現在,貧窮一直是人類社會中一個急待解決與面對的問題。但如今,因著制度所產生的「工作貧窮」,更使現代的貧窮問題成為一種難以掙脫的惡性循環。「窮忙族」不僅處在一個惡劣的工作環境,沒有勞動的尊嚴,更因為經濟能力無法改善,對子女教育、社會和健康的投資不足,使得下一代也同樣處在貧窮的高風險中。
最小的弟兄
窮人,無疑是耶穌基督所告訴我們的,那位「最小的弟兄」。但是對許多人來說,當耶穌說要「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太25:45)時,總以為不過就是要去幫助那些弱勢群體,那些最需要「被幫助」的人們。
然而,如果耶穌對我們的吩咐僅止於此,那麼基督信仰和一般勸人為善的宗教恐怕就沒有什麼差別;如果我們的教會對於「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的理解,僅止於是要去「施捨」和「幫助」,那麼基督的教會和一般的社福團體恐怕也就沒有什麼不一樣。
如果我們相信,基督的教導不只是一種個人的宗教信念或是心靈啟發,而是涵蓋我們的全人生活與社會,那麼在對待窮人的事上,就必然有一種不同於這個世界的觀念與實踐。
耶穌就是窮人
深深影響著名靈修作家盧雲神父(Father Henri Nouwen)的「方舟之家」創辦人范尼雲(Jean Vanier)在其《活出群體的美好》(校園出版)一書中指出;耶穌呼召祂的門徒,不只是去服事貧窮的人,更要在這些人當中,發現耶穌的臨在,是與天父相遇的地方。
耶穌就是窮人!范尼雲很明白的指出一個可能我們心裡早已知道,但又不敢面對的事實;與窮人生活在一起,就是與耶穌生活在一起,與耶穌生活在一起,就是與窮人生活在一起。對范尼雲而言,耶穌所說的「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不只是要去做些什麼事情,或是把貧窮的人當成施捨的對象,而是要把這些受苦的人當成合一與生命的泉源。當我們與窮乏之人聯繫和接觸,建立起愛與信賴的關係之後,他們便能幫助我們,進入基督憐憫的奧秘中。
耶穌的呼召挑戰我們,要去翻轉我們這世界對窮人的態度;窮人,以及那些破碎遭拒的人,他們不僅跟我們一樣努力地生活著,他們還幫助我們看見,我們是如何的以一點點微薄的金錢和時間的捐獻,拒絕了耶穌要我們放下全部的自我,對他們,對那最小的弟兄所付出的真心。
教會的珍寶
「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基督身上,與「最小的弟兄」同在,就是與基督同在。施捨、捐獻,並不等於「同在」,耶穌所傳講的福音,是要我們放下老我,打破自身的階級、偏見和品味;全心愛那「最小的弟兄」,正如范尼雲所說的,可以安然地與恥辱、渺小和貧窮同住。
對認真思想耶穌,追隨基督的人而言,貧窮的人,困乏的人不是我們的負擔,更不是社會的剩餘,他們是教會的珍寶。窮人受苦,就是基督受苦,服事他們就是服事耶穌,與窮人、街友同在,就是與基督同在。這是基督帶給我們的福音,也是更新我們生命的挑戰和機會。
網友回應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寶同
|
「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基督身上,與「最小的弟兄」同在,就是與基督同在。
阿們!
發言日期:2014/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