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字級:
每日研經叢書--羅馬書第十一章
羅馬書 第11章
羅馬書第十一章
心上的硬瘤(十一1-12)
現在有一個問題,任何猶太人必須作答。這一切是否都意味?上帝已經棄絕了祂的百姓?這一問題使保羅內心不能負擔。到底,他自己是那百姓的一份子。因此他得助於在舊約中許多地方都有的一種觀念。在以利亞的日子,以利亞覺得絕望了(王上十九10-18)。他得到了結論,忠於上帝的人,只留下他一人了。但是上帝告訴他,在以色列人中,還有七千人沒有向巴力屈膝的。因此在猶太人的思想?,產生了『餘民』的觀念。
先知們開始看見:從來未曾有過,以後也不會有,整個以色列完全效忠於以色列上帝;不過在以色列中,總有一部份人──餘民,不肯放棄他們的忠心,或在信仰上妥協。一個先知跟?另一個先知都看見這事。阿摩司(摩九8-10)想上帝選出餘民,好像用篩子篩穀,把好的留下。彌迦(彌二12;五3)看見上帝聚集餘民的異象。西番雅(番三12,13)有相同的觀念。耶利米預見餘民從分散在各國的地方重行聚集(耶廿三3)。以西結主張個人主義者,相信一個人不能藉?國家的或遺下來的公義得救;公義者藉?他們自己的公義拯救他們自己的靈魂(結十四14,20,22)。最要者是以賽亞。在他的思想?,這觀念非常的顯著。他叫他的兒子施亞雅述。這名字的意義是餘民歸回。以賽亞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忠心的餘民的觀念,他們蒙上帝拯救,歸回國土(賽七3;八2,18;九12;六9-13)。
這?一項極大的真理開始發出曙光。有一位偉大的學者說:『沒有教會或國家是集體得救的。』選民的觀念不能使集體得救合理。與上帝的關係是一種個人的關係。一個人必須把他自己的心交給上帝,把他自己的生命投誠在上帝足前。上帝並不呼召一?人;上帝有祂自己隱密的道路進入每一顆心內。一個人並不是因為他是一國的人民,或是一家的成員,而得救;也不是因為他承受祖先的公義或得救而得救;他的得救是他在上帝面前個人所作出的決定。這並不是把全國的人放在一起,組成選民。他們乃是男女個人,把他們的心交給上帝,他們就是組成選民的人。
保羅的議論是以色列民沒有被棄絕;不過這不是指全國,乃是指忠心的餘民──他們才是真猶太人。
其他的人怎樣?保羅在這?有一種可怕的思想。他有上帝放一種使人麻痺的東西,叫他們昏沉入睡,以致他們不能聽見,不會聽見,他將舊約一系列這類的思想放在一起,以證明這論點(申二九4;賽六9,10;廿九10)。他引用詩六十九篇廿二、廿三節。『願他們的筳席變為網羅。』人坐在筵席上,舒適的享受;就是他們這種安全感帶來了滅身之禍。他們在幻想的安全中,認為十分安全,仇敵乘他們不備的時候進來。猶太人正是像這樣。他們是這樣的安全,這樣的自滿,這樣的安心,因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誰知道就是這些使他們滅亡。
日子要到,那時他們一些也不能看見,那時他們要彎?腰摸索好似人在黑暗中失足絆跌。第七節說,『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成了頑梗不化的』,希臘文的動詞是po{roun。其名詞po{ro{sis給我們更好的意義。這是一個醫藥的名詞,意思是硬瘤,特別是指在骨折後,在斷口的四周所生的硬瘤。身體任何部份,生了硬瘤,那部份就會失去感覺。這一般大眾的人失去了感覺;他們不再能感到上帝,聽到上帝的要求。
任何人都可以有這樣的遭遇。如果一個人總是依照他自己的意思去做,結果他會失去對於上帝的要求的感覺。如果他繼續的犯罪,結果他會失去對於罪的恐怖與善的引力的感覺。如果一個人很久住在醜惡的情況中,結果他會失去醜惡的感覺。朋斯(Burns)寫?說:
『我願意拋棄足量的罪,
隱秘的危險;
不過,吁,在?面卻已硬化了,
情感已變成不易移動的頑石。』
硬瘤可以生在手上,硬瘤也可以生在心上。這正是以色列大眾所有的遭遇。求上帝救我們不要有像這樣的遭遇。
保羅還有更多的話要說。這是一個悲劇,不過上帝卻從其中產生了好事,就因為以色列民的失去了感兒,為外邦人開闢一條進入的道路。因為以色列民不要福音的訊息,這訊息就給歡迎的人。以色列民的拒絕使普天下變為富足。
保羅說到了在這一切後面的想望。如果以色列民的拒絕,使普天下豐富,為外邦人開啟了門戶,那麼到了世界的末了,上帝的計劃完全實施,以色列民也得進入,這豐富將何等的大呢?
所以,最終,悲劇之後,有了希望。以色列民失去感覺,在她心上生了硬瘤;外邦人因信得以進入並且信靠上帝的慈愛;那日子要到,上帝的慈愛猶如消溶劑發生作用,消除心上的硬瘤,外邦人和猶太人一齊進入。這是保羅的信念,最終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擊敗上帝的慈愛。
野橄欖──權利與警告(十一13-24)
保羅以前所講是對猶太說的,現在他轉筆對外邦人講話。他是外邦人的使徒,不過他不能忘掉他自己的百姓。在事實上,他盡其量的說,他主要目的之一是要猶太人看到基督教為外邦人所做的來激動他們發憤。要幫助一個人欲得基督教,所有確切方法之一是使他看到在實際生活上,基督教所能做的是甚麼。
有一個兵丁在戰爭中受傷。一位教士爬出來,盡力的幫助他。其他的軍隊後退時,他留在那?,和他作伴。在白天熾熱天氣?,他把自己水壺?的水給他飲,自己卻願承受口渴。到了晚上,寒霜下降,他把自己的外衣蓋在傷者的身上,最後把更多的衣服把他包起,以免寒冷。最後這傷者抬頭望?那教士說,『教士,你是一個基督徒?』那教士回答說,『是的,我盡力的想做成一個基督徒。』那受傷者說,『如果基督教能使人幫助另外一人,像你幫助我一樣,請把基督教告訴我,這正是我的需要。』基督教的行動能激動人仰慕其信仰,它能夠產生像那樣的一種生活。
這是保羅的希望,禱告,大志,有一天猶太人會看到基督教為外邦人所做的,受到激動,而欲得到它。
如果猶太人進入,對保羅說來,這真是天堂了。如果猶太人的拒絕有這樣的結果,藉?它,外邦人得與上帝和好,那麼,當猶太人進入時,這榮耀將是何等的大!如果拒絕的悲劇帶來了這樣奇妙的結果,當這拒絕的悲劇變成了榮耀的接受時,將帶來怎樣快樂的結束?保羅只能說這是像死而復生。
於是保羅用二幅圖畫,表明猶太人不會永久被棄絕。一切食物,在喫以前,必須獻給上帝。律法的規定是這樣(民十五19,20),如果一團麵粉在準備的時候,其第一部份必須獻給上帝;這樣做了以後,全團就成為聖潔的了。並不需要每一口都要獻給上帝。第一部份獻了使整團成為聖潔。一棵幼樹種下,獻給上帝;以後長出來的每一根枝子,在上帝面前,都成為聖潔。
保羅從這?引伸得到下列的意義──以色列的祖先在上帝面前稱為聖潔;他們特別的聽見上帝的聲音,順服上帝的話語;他們特別的被揀選並且獻給上帝。全族從他們而出;正如第一團所獻的新麵使全團成為聖潔,奉獻的幼樹使全樹成為聖潔,立國者的特別奉獻使全族在上帝的面前,特別的成為聖潔,也是如此。在這?有它的真理。以色列的餘民並不是他們自己作成的,乃是他們承受在他們以前祖先的信仰。我們中間每一個人多少都依靠以前的人所留下的靈性資本生活。我們中間沒有人是全憑自己作成的。我們是虔敬正直的父母及祖先使我們成為像我們這樣的人;即使我們誤入歧途,羞辱遺業,我們也不會無份於良善正直。它們使我們成為像我們這樣的人。
保羅繼續用一段長的引喻。先知一再把以色列民繪成上帝的橄欖樹。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橄欖樹是在地中海一帶最普遍和最有用的樹。『從前耶和華給你起名叫青橄欖樹,又華美,又結好果子。』(耶十一16)。『他的枝條必延長,他的榮華如橄欖樹。』(何十四6)。所以保羅想到外邦人野橄欖樹的枝子被接在園?的橄欖樹上,它就是以色列民。從園藝學的觀點上,保羅所說的是不可能的。在園藝學上,好的橄欖樹,接在野的橄欖樹,使它產生好的果子。保羅所描寫的過程,在實際上是不加應用的,因為這是沒有實際上的用途的。不過保羅要人明白的要點是十分清楚的。外邦人是在荒郊野地,處於荊棘之中;現在,因為上帝恩典的行動,他們被接在豐富肥壯的庭園橄欖樹上。
在這幅圖畫中,保羅有二句話要說。
(一)第一是警告的話。在這種狀況下,外邦人對猶太人很易產生輕視的態度。這豈不是猶太人被拒絕,外邦人得以進入麼?在這一個猶太人普遍的被憎恨的世界,更容易產生這種態度。保羅的警告還是需要。他所說的實在和下面的說法相同:如果不先有猶太教,我們就不會有今天所說的基督教。如果基督教會忘了所從出來的根,那實在太不好了。只有把基督教傳給猶太人方才能補償所欠猶太人的債。因此保羅警告外邦人不可以輕視猶太人。他冷冷的說,如果真的枝子,因?他們的不信,被砍掉,又被接上去的,當更會有這樣的事。
(二)第二是希望的話cs8。外邦人經驗到上帝的慈愛;猶太人受嚴責。如果外邦人保守信仰,他們要留在上帝慈愛中;如果猶太人從不信中,脫穎而出,進入相信,他們必被重行接上;因為保羅說,如果野橄欖可以被接在園中的橄欖樹上,那麼橄欖樹本身的枝子,豈不是更易接上麼?保羅再一次想到猶太人進入的日子。
這段經文,有好些地方很難了解。他想到的圖畫,不是在我們的世界?所常見到的;不過有一件事是十分清楚的──猶太教與基督教,舊的和新的關係。這是對於一般要把舊約拋棄,認為這只是一本猶太人的書,不適合基督教的人的答案。一個愚拙的人把使他達到高處的梯子踼去。一個愚拙的枝子把自己從樹幹上砍去。猶太人的信仰是基督教生長的根。只有當野橄欖和圍中的橄欖合而為一,沒有一根枝子不接在橄欖樹上,那時結局才來到。
眾人都蒙了憐憫(十一25-32)
保羅接近他議論的尾聲。以一個猶太人的身份,保羅面對一個令他紛亂心碎的情況。對於上帝的百姓,當上帝的兒子來到世上的時候,卻棄絕祂,保羅多少要找到一些解釋。他從來沒有閉目不看這悲慘的事實,不過他想找出怎樣可以把這整個悲慘的情境配合在上帝的計劃?。不錯的,猶太人拋棄基督,不過在保羅看來,他們的這樣拋棄,為的是要把基督賜給外邦人。為要保持上帝目的的主權,保羅甚至說,這是上帝自己使猶太人的心剛硬,為的是要為外邦人開闢一條道路。不過另一方面,聽上去似乎矛盾,保羅仍然主張他們沒有接受上帝的賜予是出於猶太人自己的責任。保羅堅持兩者俱兼──上帝的權柄與人的責任。他的議論有些複雜,為了較易了解,分條縷述如下:
(一)保羅確實的知道猶太人的心便並非是全體的,也不是永久的。它有一個目的,當這目的達到以後,就會除去。
(二)保羅把猶太人地位的兩極性放在上帝的計劃?。為要使外邦人進入,完成福音是為天下人民而設的目的,猶太人到了為上帝仇敵的地位。保羅所用的字是echthroi。這一個字很難翻譯,因為它含有主動與被動兩方面的意義。它可譯成憎恨,或被憎恨。在這話中,很好的把這二個意義放在一起。猶太人仇視上帝,拒絕上帝的賜予;因此他們不被上帝喜悅。這是猶太人現在的地位。不過他們又有另一種的地位。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在上帝的計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這是無法可以更動的。無論他們怎樣,上帝不能收回祂的話。祂向他們祖先所有的應許,必須完成。這對於保羅是很清楚的。他引用賽五十九章二十至廿一節予以證明。上帝的棄絕猶太人是不會永久的;他們到了最後,亦必然進入。
(三)保羅有一種出人意外的思想。他說,『上帝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有一件事,非保羅所能想像的,那就是任何國家的任何人可以藉?他們自己得救。現在,如果猶太人能以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他們就會以為憑藉他們自己的努力,有權獲得上帝的拯救。所以保羅說上帝把猶太人也關在不順服之中,使他們知道他們的得救,不是出於他們的努力,乃是出於上帝的憐憫。除了上帝的憐憫以外,無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都不能獲得拯救。
保羅的議論,在好多方面,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不可思議;他所提出的證明也不太能夠說服人家。他所說的有些事甚至會令我們的心戰慄。不過他的議論並非不切實際,因為在這後面,最緊要的事就是有一種歷史的哲學。在保羅看來,一切都由上帝管理。甚至即使最令人心碎的事也不會在上帝目的之外。沒有一件事是盲目進行的。上帝的目的是不會錯亂的。
有一個晚上,一個女孩站在窗邊。那時巨風以極大的速度狂吹。她說,『今晚的巨風必然脫離了上帝的掌握。』對保羅看來,這樣的事必永遠不會發生。沒有一件事會越出上帝的管制;每一件事都要完成祂的目的。
保羅在此之上,又要加上一件極重要的信念。他主張在這?面,並藉此一切,上帝的日的並非毀滅,乃是拯救。保羅甚至說,上帝的計劃為要達成拯救人。到了最後的分析,這並不是上帝的忿怒得到人,而乃是上帝的愛抓住人。
以色列民的情況正猶如詩人湯普生(Francis Thompson)在其『天上的追尋』那首詩?動人的描寫。
我逃避祂,在白畫,在黑夜,
我逃避祂,越過歲月的拱門;
我逃避祂用各種形形色色
心意的方法;我隱藏在歡笑苦淚之中。
……………………
不過從容的追,
不亂的步伐,徐徐的速度,莊嚴的急切,
他們擊出──天上聲音的擊出
比較腳步聲更快捷──
『一切享都辜負你,你卻辜負我。』
於是在詩中到了那逃亡者到了受責打的時候。
我赤裸?,等待你愛的責打!
我的裝備你一件一件的打破,
打到我屈膝,
我完全不能自?。
於是到詩的最後。
我逡巡的足音;
究之,我的憂鬱是否乃是,
祂伸出愛撫的手的蔭影?
『啊!我──最寬縱的,最盲目的,最軟弱的,
卻就是你所在尋找的!
你驅使你的慈愛,你驅使我!』
這正是以色列民的境況。他們長久的反抗上帝;到今天,仍然如此。不過上帝追尋的愛還是追隨?他們。我們對於羅馬書九至十一章,無論作怎樣的閱讀,經過最後的分析,這幾章經文所論的乃是尚末完成的愛的追尋。
讚美的心的呼聲(十一33-36)
保羅從未寫過比這一段更具獨特性的經文。在這?我們看到由追求真理的頭腦轉而為敬拜讚美的心。最後,一切都必過去進入奧秘之中。人不能了解,不過在其心中卻是愛。如果一個人能夠說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那麼還有甚麼沒有說的呢?在人的情況中,有某種的兩極性。上帝給人頭腦,人的責任就是盡量的用它去思想。不過有的時候,頭腦也有到了極限的時候。在那時,只有接受與讚美。
『如果我是知道一切,
會如何發出讚美之聲呢?』
保羅絞盡了腦汁,想解釋一個令人心碎的問題。他不能說他已經獲得了解答,似一個人做幾何題這樣的清清楚楚解答了一個題目。不過他卻確確實實的說,他已竭盡其力,現在他已滿意的把它交給上帝的慈愛和能力。在人生中有好多時候,我們不能做甚麼,只能說:『我的頭腦已經至矣,盡矣;也捉摸不到你的心意。現在只能把我們的全心,信靠妳的慈愛。願你的旨意成全!』――《每日研經叢書》
資料來源: 查經資料大全
新增日期: 2013/01/11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羅馬書第11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