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字級:
馬唐納 新約聖經註釋 馬太福音 第三章
馬太福音 第3章
參.彌賽亞傳道工作的準備和職事的展開(三∼四)
一.施洗約翰預備主的道(三1∼12)
第二和第三章中間隔了二十八至二十九年,馬太並沒有提到這些年間發生了什麼事。耶穌在這段期間住在拿撒勒,為日後的工作準備。這些年間,他沒有行神跡奇事,但神卻是全然喜悅他的(太三17)。在這一章,耶穌開始向眾人傳道。
三1、2 施洗約翰比他的表弟耶穌大六個月(參看路一26,36)。他站在歷史的舞臺上,作以色列王的先驅。他傳道的地方竟是猶大的曠野──由耶路撒冷伸展至約但河的貧脊地帶。約翰的資訊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王將會出現,但他絕不可統治滿有罪污的人,他也不會這樣作。他們必須改邪歸正、悔改,棄絕一切的罪。神正呼召他們脫離黑暗的國,進入天國。
附篇──天國
天國一詞首次出現在第2節。這詞在馬太福音共出現了三十二次。若不全面理解天國的概念,根本無法正確明白馬太的講論。故此,這裡先解釋這詞的定義和意思。
天國是神統治的界限,在這裡,神的治權是被人認許的。「天」是指著神說的。但以理書四章25節有這樣的闡述:「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下一節則提到「天」的原則。人在什麼地方降服神的掌權,天國就在那?。
天國有兩種解法。廣義而言,指所有人承認神是絕對的統治者;狹義而言,指那些真正悔改歸主的人。可用下列圓圈表示這概念:
凡宣稱相信的人都在大圈內,包括所有王的真子民,和那些只囗稱與他有關連的人,從撒種的比喻(太一三3∼9)、芥菜種的比喻(太一三31、32)和面酵的比喻(太一三33)可見。因信主耶穌基督得重生的人在小圈內。從狹義的層面看,只有那些悔改歸主的人方可進入天國(太一八3)。
歸納聖經中一切關於天國的經文,我們可按歷史的發展,找到天國的五個獨特的階段:
首先,舊約曾預言關於天國的事。但以理預言神會建立一個國,那個國既不會被毀,也不會被別國的人掌管(但二44)。他又預知基督要來,永遠握有萬物的權柄(但七13、14;也參看耶二三5、6)。
至於第二個階段,施洗約翰、耶穌和十二門徒曾提到天國快要來到,或說現在就臨到(太三2,四17,一○7)。馬太福音十二章28節,耶穌說:「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路加福音十七章21節,他說:「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或作在你們中間)。」國度在降世為人的王?面。我們稍後便知道,神的國和天國二名常常交替使用。
在第三個階段,天國是過渡形式的。主被以色列國棄絕後便回到天上。即使主不在地上,但國卻仍在,就是在凡承認他主權的人心中。他教訓人的道德倫理原則,包括登山寶訓,全都適用於今天。從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可看到天國的過渡形式。
第四個階段可稱為天國的顯現。天國的顯現是指基督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基督曾改變形象,這正是描寫他來到地上作王的榮耀(太一七1∼8)。耶穌在馬太福音八章11節提到:「……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最後的階段是永遠長存的國。彼得後書一章11節這樣形容:「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天國這詞只在馬太福音出現,而神的國卻出現在其他福音書。這兩個用語的意思沒有差別,都是指同樣的事情。例如,馬太福音十九章23節中,耶穌說財主進天國是困難的。同樣,馬可福音(一○23)和路加福音(一八24)也分別記載了耶穌對神的國的論述(也參看太一九24,那?用了「神的國」)。
上文曾提到天國廣義和狹義的意思。同樣道理,神的國也有兩種情況,這進一步證明天國與神的國都是同一回事。神的國包括真的部分和假的部分。從撒種的比喻(路八4∼10),芥菜種的比喻(路一三18、19)和面酵的比喻中可見。狹義來說,只有真正重生的人方可進神的國(約三3、5)。
最後一點:國度有別於教會。基督一開始傳道,國度就開始了;教會卻在五旬節開始(徒二)。國度在地上進行,直至世界毀滅;教會卻在地上進行,直至被提(基督從天上來到,把所有信徒帶到天家,教會也就從地上被接到或遷移到天上──帖前四13∼18)。教會將與基督一同再來到地上,教會要作基督的新婦。現在,真正在國度?的人,也同樣是在教會?。
三3 現在回到第三章。留意在約翰出生前七百多年,先知以賽亞已預言約翰要為主作準備的功夫:
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
「當預備耶和華的路;
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
(賽四○3)
那把人聲就是約翰。從屬靈角度看,以色列國是曠野──荒蕪乾旱之地。約翰呼籲百姓要藉著認罪悔改來預備主的道,並且要除去一切阻礙主完全在生命中掌權的事物,好修直他的路。
三4 施洗者的外衣是用駱駝毛製成的──不是今天那種柔軟奢華的駱駝毛,而是戶外穿的粗糙外衣。他還束了皮帶。約翰的服飾與以利亞相同(王下一8),也許是要猶太人相信約翰和以利亞有相同的使命(瑪四5;路一17;太一一14,一七10∼12)。約翰以蝗蟲、野蜜作糧食,正顯示他放棄一般舒適和享樂的生活。
約翰跟常人不一樣,從不銳意尋求生活上的東西。遇上他的人,都不禁自慚形穢。他對屬靈事情的認識,必叫別人知道自己的貧乏;他對自我的否定,是對當代的屬世光景的尖銳斥責。
三5、6 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的人,紛紛去聽約翰的資訊。有些人對他的資訊作出回應,並在約但河?受他的洗。意思說預備要完全忠心信靠那將來的王。
三7 但那些來受洗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就全然不同了。當他們來到約翰那?,約翰因知道他們並非真心來受洗,也認出他們真實的本相:法利賽人宣稱全心聽從律法,內心卻滿有貪慾、互相差忌、虛偽自義。撒都該人是社會上的名門望族,他們對信仰疑懷不明,並且否定基本的道理,如身體的復活、天使的存在、靈魂不死、永?審判等。故此,約翰稱他們兩類人為毒蛇的種類,說他們假裝渴望逃避將來的忿怒,但卻沒有真正悔改的心。
三8 他向他們挑戰,要結出果子來,證明他們真心悔改。如梅勒所寫,真正的悔改是:「若只是激發幾滴熱淚、幾陣懊悔、少許害怕,這種悔改枉然虛空,不談也罷。我們必須悔改遠離罪惡,並且行在聖潔的完全道上,這道是清潔乾凈的。」
三9 猶太人不應再以為凡從亞伯拉罕生的,都有天堂通行證。救恩的恩典不是由肉身遺傳而得的。神可以用一個不暴力的過程,使約但河的石頭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而不使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回轉。
三10 這裡指出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其實,約翰是指聖潔的審判瞬即開始。基督的來臨和同在,要試驗所有人。沒有果子的要遭毀掉,不結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
三11、12 在第7∼10節中,約翰特意向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說話(見7節)。可是,他現在明顯轉換了聽眾。聽眾中有真心相信的,也有假意的。他解釋自己與那快來的彌賽亞的事奉大相逕庭。約翰用水給人施洗,叫他們悔改。水禮是一種儀式,沒有潔凈的能力。悔改的心誠然是真實的,卻不能使人得到完全的救恩。約翰看自己的事奉只作預備,並不完全。相反,彌賽亞所作的卻有天淵之別。他能力比約翰更大,所作的也更有價值,因為他是用聖靈與火來施洗。
用聖靈的施洗有別於用火的施洗。前者是祝福的洗,後者是審判的洗;前者發生在五旬節,後者要到將來才發生。真正相信主耶穌的人都能享受聖靈的洗,而不信的人的結局便是受火的洗。聖靈的洗給那些以色列人,是他們內心悔改的外在見證;火的洗是給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他們都沒有悔改的表現。
有些人教導,說聖靈的洗和火的洗相同。他們問,為何五旬節時,那舌頭如火焰的靈降下,不可以是火的洗?在第12節,火與審判有同等的意思,故聖靈的洗和火的洗不同。
約翰講完火的洗,便立即提到審判。主的手?拿著簸箕,要揚凈穀物。麥子(真正的信徒)直接跌在地上,被收到倉?;糠(非信徒)被風吹到不遠處,然後收集好,用不滅的火燒盡了。第12節的火解作審判。由於這節是第11節的補充,故有理由相信火的洗是審判的洗。
二.約翰為耶穌施洗(三13∼17)
三13 耶穌走了約六哩路,從加利利來到約但河下游受約翰的洗。這裡顯示他對這儀式的重視,也顯示今天跟從他的人,要看重浸禮。
三14、15 約翰知道耶穌沒有地方需要悔改,便拒絕替他施洗。他認為耶穌應先替他施洗,這才合理。約翰這種反應其實很正常。耶穌沒有否認他的講法,只是簡單重復了他的要求,叫約翰替他施洗,並解釋這樣做是理當……盡諸般的義。他認為自己在受洗上,應與神選召的以色列民一視同仁,而這些以色列人也將要悔改,受洗歸入基督。
然而,這裡有更深的意義。基督受洗是一種儀式,象徵要成就神一切對人的罪的公義要求。他的洗禮象徵他在加略山受神審判的洗。他從水?上來,是預表他的復活。藉著死、埋葬和復活,他滿足了神的公義要求,並建立一個公義的基礎,讓罪人得稱為義。
三16、17 當他從水?上來,耶穌看見神的靈仿佛鴿子從天降下,落在他身上。正如舊約中,一些為屬神的計劃作奉獻的人或物件,靠著「成聖膏油」而成聖(出三○25∼30),而耶穌是由聖靈受膏的彌賽亞。
三位一體神在這刻一同顯現,這是何等可畏的景象。神的愛子在這裡,神的靈也以鴿子的形象降下,而天父更從天上發出聲音,宣告他給耶穌的祝福。這件事情實在值得記念,因為神的話曾在經卷中記載過:「這是我的愛子(引自詩二7),我所喜悅的」(引自賽四二1)。神曾經從天上三次宣稱他喜悅他唯一的兒子,這裡是其中一次(另外兩次參看太一七5和約一二28)。
資料來源: 新約聖經註釋 by 馬唐納
新增日期: 2009/10/25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馬太福音第3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