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11月24日 星期天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耶利米書第四十三章注釋

耶利米書 第43章

進入埃及(四十三1∼13)

  四十三及四十四章記載猶大的剩民怎樣進入埃及和神對埃及的預言。

 .率眾入埃及地(1∼7)

  約哈難眾人既不聽先知的話,又不承認自己的軟弱;相反,他們更把「說謊者」的罪名加在耶利米身上。但可能他又怕直接得罪先知,所以將主謀之罪推在服事先知的巴錄身上。他們不單狂傲,且是詭詐不負責任的小人。最後,他們還強迫先知與巴錄和眾人進入埃及地。埃及代表疬災禍之地,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引帶眾人走入敗壞滅亡之路。昔日列祖為奴之苦及耶路撒冷的浩劫,都不能阻止他們向惡之心。

 .埃及必定滅亡(8∼13)

  答比匿是東面三角洲之地,為埃及前耠的城市。約哈難以為埃及是安全地,可以遠離巴比倫王的魔掌。可惜,事與願違,他的冀望變成幻影,因為神預言祂會用巴比倫王來攻擊埃及,拆毀埃及的廟宇和神像,而猶大剩民必死在其中。第9節的總意是指猶大剩民必不能逃離巴比倫王的毒手,定死於埃及。後來根據遺蹟的記載,尼布甲尼撒王真的在主前五六八/七年間進攻埃及,帶來局部的毀壞。

祈禱 求繝不斷提醒我,免得我一意孤行。──《新舊約輔讀》



c.先知下埃及(四十三1-7)

第四十三章一至二節 「耶利米向眾百姓說完了耶和華他們神的一切話,就是耶和華他們神差遣他去所說的話。何沙雅的兒子亞撒利雅,和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並一切狂傲的人,就對耶利米說,你說謊言。耶和華我們的神並沒有差遣你來說,你們不可進入埃及在那?寄居。」

在上文四十二章十九至廿二節已經記述眾人的叛逆。他們正式拒絕耶利米的警語是在此處。

這些軍長以及其他「狂傲的人」,不敢說他們故意叛逆神,缒先否認耶利米先知傳話的功能。如果神沒有差遣耶利米,耶利米就是假先知,他所傳的信息當然不足置信。這樣說來,他們沒有違背神的話,只不接受耶利米的警告。所以他們可稱為狂傲的人。

七十士譯本沒有「狂傲」的字樣。他們對耶利米「說」,這「說」字(o{mer|^m),若改為另一字(hammo{r|^m),就成為「叛逆」。他們反叛耶利米,不肯聽他的話。

他們明明是錯誤的,缒自以為是,將是非混淆,不肯接受別人的勸告。這可以說是古今中外罪惡的現象。

第四十三章三節 「這是尼利亞的兒子巴錄挑唆你害我們,要將我們交在迦勒底人的手中,使我們有被殺的,有被擄到巴比倫去的。」

他們現在責怪起巴錄來。巴錄不僅作耶利米的文書,也必給予耶利米相當的影響力。在本書卅二、卅六章,巴錄只作耶利米之文書,完全秉承耶利米的心意。但在四十五章,巴錄似有他自己的意見,他當然有獨立的見解。如果照一般所說,本書卅七章至四十四章是巴錄書寫的(這是一般的認識),那麼此處別人誣告他,必有原因。巴錄與耶利米有相當長的時間在一起,彼此交通分享,見解相同,因為他們一同尋求神的旨意,所以遭受他人的批評與責難。

第四十三章四至七節 「於是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一切軍長並眾百姓,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住在猶大地。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和一切軍長,缒將所剩下的猶大人,就是從被趕到各國回來,在猶大地寄居的男人、婦女、孩童和眾公主,並護筢長尼布撒拉旦所留在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那?的眾人,與先知耶利米,以及尼利亞的兒子巴錄,都帶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這是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

這些剩下的猶大人究竟有多少,甚難計算。在587年耶路撒冷城陷落之後,留下來被擄的,人數不少。許多並沒有到米斯巴基大利那?去。有的逃到伯利恆,他們又到約但河東去避難,以後才回到猶大(四十11-12)。在米斯巴附近的猶大人也並未都參加這個逃亡的團體。以後當被擄的猶大人歸回時,有不少遺留在猶大的人與他們接應。

但是現在所提準備到埃及地的這些人,當中有許多重要的人物,例如居領導地位的眾軍長和有身分的人如眾公主。耶利米與巴錄也被迫與他們同在。這些人對將來不存什麼希望。他們既是背叛耶和華的,當然不信神對猶大復興的應許。那些遺留在猶大的人們,還能作什麼呢?他們對將來的復興,不會有什麼貢獻。在巴比倫人看來,這些人也都是叛徒,是不會回來,也不敢回來。

耶利米與巴錄大概是被迫的。耶利米既勸阻他們去埃及,他自己必不會志願與他們同去。但是這些人又為什麼強迫他去呢?他們既不聽從耶和華的話,就不需要耶和華的發言人先知耶利米。有耶利米在他們中間,反而有許多麻煩。忠言既然逆耳,先知必成為他們的眼中釘。但是先知說了有關災禍的話,日後若果真發生在埃及,他們仍需要耶利米與巴錄為他們代求,求耶和華的拯救。

在另一方面,耶利米必有負擔繼續從事先知的工作。他們才是最需要的一缰。他們的背逆仍需神的僕人警告與指責,他們仍不斷被催促,在神面前悔改。因此耶利米與巴錄實在有必要與他們同行,雖然在他們中間,必有更多更大的艱難與辛勞。但是先知對神的忠心,以及對同胞之愛,仍繼續地幫助他們。

他們先到答比匿,答比匿是在尼羅河的東邊三角洲,在二章十六節曾經提說。那?可能已經有猶太人的住處,很早就有移民留居了。在本章九節提到猶大人,大概是包括早期的移民。

自四節至七節,曾兩次提起「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所以他們不住在猶大,而進入埃及地。



二、在埃及(四十三8-四十五5)

1. 預言埃及被侵略(四十三8-13){LinkToBook:TopicID=302,Name=1. 預言埃及被侵略(四十三8-13)}

2. 耶利米最後的話(四十四1-30){LinkToBook:TopicID=303,Name=2. 耶利米最後的話(四十四1-30)}

3. 巴錄失望中安慰(四十五1-5){LinkToBook:TopicID=307,Name=3. 巴錄失望中安慰(四十五1-5)}

1.預言埃及被侵略(四十三8-13)

第四十三章八至九節 「在答比匿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說,你在猶大人眼前要用手拿幾塊大石頭,藏在砌磚的灰泥中,就是在答比匿法老的宮門那?。」

耶利米幾乎立即重複四十二章十五節起的信息。他們逃到埃及,並不因此安全,可逃脫刀劍、饑荒與瘟疫。那執行審判的,仍是他們所懼怕的巴比倫人(四十二11、12)。

此處先知又再用象徵性的動作,來說明神的信息。他是將幾塊大石頭,埋在政府大廈的前面,法老的宮殿門口。這幾塊大石頭是表徵踏腳的石階,尼布甲尼撒要在那?設置寶座,他已經以征服者的姿態管治埃及。這象徵的涵義大意是如此。

「礙磚的灰泥」是難解的用語。「灰泥」(melet])一詞在舊約中只出現一次,無可與其他經文比較,在涵義並不清楚。這個同義字應在創世記十一章三節:「灰泥」(Homer),而在此處耶利米書所用的是melet]。「砌磚」一詞也在撒母耳記下十二章卅一節,那鴻書十四節的「磚肷」。七十士譯本完全省略「砌磚的灰泥」。但其他希臘文譯本(Symmachus Theodotion Aquila)仍將「砌磚」譯出。

此處可有兩種譯法:(一)「藏在底沉中,在砌磚上」,灰泥與砌磚分開。(二)「秘密地藏在砌磚中」,因「灰泥」可譯為「秘密」,將這字分開(一個名詞let],冠以介系詞me,合成為melet])。這就是七十士譯本的譯詞。但敘利亞文譯詞作「灰泥」,中譯詞似依照後者,有一較妥的譯詞:「土塊堆砌的道」(clay pavement)。278

其實「秘密」的涵義仍是存在的,因為有「藏」字。藏起來,是象徵的意思,正如十三章四至七節,耶利米曾將腰帶藏起來。腰帶埋藏起來,會霉爛。但是石頭埋藏起來不會壞。這?是否表明石頭堆起來,作為巴比倫王寶座的高台並不理想,只是暫為應用而己,必不長久。

第四十三章十節 「對他們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必召我的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在所藏的石頭上,我要安置他的寶座,他必將光華的寶帳支搭在其上。」

神必召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埃及。異族的君王,又是信奉異教的人,怎可稱為神的僕人呢?但是在本書廿五章八至九節,廿七章六節,都這樣稱呼,表明神的主權,祂可以管理並且支配任何人,作為祂的工具,來執行神的刑罰。神也可用外邦的君王,向祂的選民施恩,好似以賽亞書中的古列王(賽四十四28,四十五1,古列竟成為神所膏立的)。尼布甲尼撒要在所藏的石頭上安置寶座,還有光華的寶帳,表明他的威嚴與尊榮。他的寶座是他權力的所在,他不僅統治與管理,也有審判與生殺的權柄。有人想逃脫他權力的範圍,離開猶大,到埃及,但是在埃及,仍在巴比倫的權下。

「寶帳」一詞(s%apr|^r)意義並不確定,有的譯作「地毯」舖在寶座下或「寶座的帳蓬」,但都是權力與威榮的表象。279

第四十三章十一節 「他要來攻擊埃及地,定為死亡的,必至死亡;定為擄掠的,必被擄掠;定為刀殺的,必被刀殺。」

這節經文似重複十五章二節。

在語句方面,缒十分特別,是以一種頓挫的方式(Staccato):「定死罪的,死亡;定為擄掠的,被擄;定刀刑的,被殺。」

這就是聖約中的咒詛,刀劍、饑荒、瘟疫,都可置人於死地。不死的被擄掠,也是飽受苦楚,不得安逸。逃亡至埃及的人,必在埃及受耶和華公義的刑罰。

巴比倫王來攻擊埃及,因為埃及一直使巴比倫頭痛的。尤其在猶大敗亡前的末期,猶大還想仰仗埃及來敵擋巴比倫。所以巴比倫擊敗埃及之後,必有非常凶暴的行為。凡逃往埃及的猶大人,一向是親埃及的。必為巴比倫王所憎惡的,會對他們極為不利。

第四十三章十二節 「我要在埃及神的廟中使火怄起,巴比倫王要將廟宇焚燒,神像擄去。他要得埃及地,好像牧人披上外衣,從那?安然而去。」

尼布甲尼撒必焚燬埃及的廟宇,將廟中的神像擄去,運到巴比倫。這些神像可能都是金銀所鑄成的,可以打碎熔化為金塊銀塊,作為寶物,可參看以賽亞書四十六章一、二節,在亞述王家的碑文中,也有這樣的記載。280

本節下的隱喻有雙重的涵義。巴比倫王將埃及奪取,好似抓了一件外衣,披上穿戴,他把埃及當作一件外衣裹身,不費吹灰之力,是輕而易舉的事。「披」在阿拉伯文是作「裹」字,拉丁文譯本、敘利亞文譯本及亞蘭文譯本都這樣譯出。這好比在曠野的牧人,將外袍披上裹身。

另一種解釋,照阿拉伯文的同義字`at]a{「抓緊」,表明抓緊埃及不放,為的是統制與管轄。281牧人與「治者」同義,常指君王。尼布甲尼撒確在主前568年侵略埃及,因為在主前600年在尼羅河三角洲,他曾被埃及擊敗,所以存心報復。埃及無力反抗,任巴比倫掠奪。尼布甲尼撒帶疬戰利品安然回巴比倫。

第四十三章十三節 「他必打碎埃及地伯示麥的柱像,用火焚燒埃及神的廟宇。」

這?特別提出埃及廟宇中的柱像。282是在伯示麥。伯士麥原意太陽之所,即太陽神的廟。這原為埃及的地名,七十士譯本作希里波立(Heliopolis),283舊約的名稱為安城(創四十一45),在開羅之東北郊外。在古時每一城市大多為某種神明的敬拜中心。這城也成為太陽神(Atum-Re)的廟宇所在地。

可能耶利米在此處是指答比匿的太陽神廟,因此在許多譯本中,沒有直譯其意,只是音譯為「伯示麥」。

尼布甲尼撒王確曾來侵犯埃及,是他在位第卅七年,即主前567年,背景可參考經文在以西結書廿九章十七至二十節。照碑文的片斷資料。尼布甲尼撒並無意長期佔領埃及,只是阻止埃及,不再在中東地區有所作為。當時埃及王法老阿瑪西(Pharaoh Amasis, 570-526 B.C.)雖然戰敗,但並無失去獨立地位,還與巴比倫保持一種友好的關係。這樣說來,耶利米的預言並未完全應驗。但是至少巴比倫確曾侵犯埃及,而且他的權力也已到達埃及,對逃亡的猶大人造成嚴重的打擊,確是事實。這就證明耶利米是真先知,由耶和華神啟示的話,日後必次第實現。



278 Holladay, op. cit., 301.

279 L. Koehler and W. Baumgartner, Lexicon in Vetaris Testamenti Libros, 1006.

280 A. Leo Oppenheim, Ancient Mesopotamia, Portrait of A Dead Civilization, 1964. 183-198, esp. 184.又可參考James Pritchard,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286a, 291b。

281 G.E.K. von Gall, "Jeremias 43, 12 und das Zeitwort -mrh",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24 (1904) 105-121.

282 Thomas O. Lambdin, "Obelisk",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3, 581-582.

283 Thomas O. Lambdin, "Heliopoli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2, 579-580.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耶利米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4Jer/24CT43.htm
新增日期: 2008/03/1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耶利米書第43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