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1月14日 星期二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以西結書導論

以西結書 全書

以西結書

  舊約的先知書,寫於被擄到巴比倫的時期。

作者
  以西結是布西的兒子(一3),他出生於一個祭司的家族。究竟他有沒有在聖殿中擔任祭司的工作,則不得而知。不過,他所受的訓練,卻是祭司的訓練。他的著作顯示出他認識獻祭的規矩、禮儀和百姓對祭司的期望。在被擄時期,祭司以西結傳講神的話,將聖殿的未來告訴他被擄的同胞。數以千計的被擄者,在迦巴魯河邊的提勒亞畢定居,竭力維持僅堪餬口的生活。他們盼望早日回到猶大,並國際情況得以改善。他們的希望被假先知搧情的講道所挑旺;那些假先知好像荒場中的狐狸(十三4)。他們敬虔地說:「主宣告說……」,但他們的預言其實是出於自己(十三6)。他們以平安的信息欺騙百姓,那時神的審判即將傾倒在百姓身上(十三10)。他們引導百姓不相信預言,以致在百姓中流傳一句話:「日子遲延,一切異象都落了空」(十二22)。神將審判的異象給予百姓已有一段日子,但那些異象卻完全沒有應驗的跡象。以西結蒙召去事奉這個群體,藉著象徵性的行動、異象和口頭的信息去說服百姓,神的審判已經迫近(十二23)。

背景
  要理解先知以西結的事奉,最好先瞭解他所處身的時代背景。
  倘若我們如教父俄利根所相信,經文中含糊提到「當三十年」(一1)這個時間,是先知第一次看見異象的年齡,那麼,以西結便是在猶大的約西亞王統治期間出生(約主前640-609)。約西亞是瑪拿西王的孫,瑪拿西褻瀆的行為,招致神對猶大國的審判(王下二十一10-15)。
  雖然猶大國的政治情況已是千鈞一髮,但約西亞卻能帶領國家進行徹底的改革,而這個改革始於發現了「律法書」(王下二十二),時值以西結出生的那年(約主前621)。百姓都除去偶像,回轉敬拜神,可是神對猶大的審判已不可逆轉(二十三26、27)。約西亞竟誤將猶大變成別國所依的國家。當埃及的法老尼哥經過猶大,約西亞覺得受威脅而支援那時不堪一擊的亞述國。約西亞揮軍迎戰埃及的軍隊,可惜他的大軍無法抵擋埃及人,他亦終於戰死沙場(二十三29)。埃及控制了猶大,法老尼哥立約雅敬管治耶路撒冷。然而,埃及人的控制只是短暫的,因為在主前605年,埃及和亞述都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擊敗。巴比倫人接著向南面進迫耶路撒冷,並且第一次擄去猶大國的領袖,當中包括了先知但以理。
  約雅敬獲准繼續管治猶大,成為尼布甲尼撒的附庸。但他對待埃及的方法,招致皇帝的憤怒。在巴比倫人正要插手處理猶大的情況時,約雅敬去世,他的兒子約雅斤接續王位。巴比倫大軍抵達耶路撒冷城門,將約雅斤和數以千計的貴冑帶返巴比倫(王下二十四10-17)。當時年約25歲的以西結,也在這些被擄的人中。
  縱然以西結書所表達的,是另一種說法,可是很多學者認為,在耶路撒冷被圍困以致陷落這段期間(主前586),以西結是在猶大居住和作教導的。他們從以西結熟悉聖殿中的拜偶像情況,以反對耶路撒冷被毀前的生動描述中(結八11),得出這個結論。另一些人則相信,以西結同時在被擄的群體和在猶大居住的猶大人當中事奉。然而,這兩個解釋,均未能完全符合以西結書所宣示的。以西結在主前597年被擄。他蒙召要將神的話帶到在提勒亞畢的被擄者中,他獲賜一個異象,看見聖殿內院的可怕行徑;他對耶路撒冷和猶大的熟悉,是由於他曾經住在那?,並且透過被擄者中的報信者,得知耶路撒冷的消息。與以西結同時代的耶利米,在耶路撒冷發出預言,但沒有證據顯示耶利米和以西結互相知道對方的工作。倘若以西結曾經在耶路撒冷被圍期間,將神的話帶到耶路撒冷,理應在他的著作中提及耶利米。假如耶利米獲得以西結在耶路撒冷事奉的支持,他或會在他的著作中,正面提及這位同工。以西結書清楚地說到以西結在被擄之地居住和講道(參一1、3,十一24、25)。

內容提要
  以西結的預言是很容易以主題事件和按照年代勾畫出來。該段時期可用主前586年(耶路撒冷的陷落)之前和之後來劃分。第一至二十四章涵蓋了以西結在主前586年之前的事奉,第三十三至四十八章則代表了他在主前586年之後的事奉。第二十五至三十二章(對外邦列國的宣講)乃將書中兩個主要部分連接起來。
  若按照主題,書的大綱可分為4個部分:以西結的蒙召(一1至三21);預言以色列被審判(三22至二十四27);對列國的宣告(二十五1至三十二32);盼望的宣告(三十三1至四十八35)。

以西結的蒙召(一1至三21)
  在某種意義上,先知的蒙召與以賽亞和耶利米相似。以賽亞從神在聖殿中榮耀的異象?,領受他的使命(賽六1-13)。耶利米仍是年輕時,便出乎意料地蒙召,並且所獲得的異象,儼然展示了他使命的性質(一11-15)。以西結的蒙召揉合了這兩個元素。在神向先知啟示祂的榮耀時,祂亦顯示了先知使命的性質。以西結的蒙召,包含了對神的榮耀予以獨特而全面的描寫。以賽亞簡略說出他看見耶和華在聖殿的寶座上,然後集中描述撒拉弗所代表和彰顯神的榮耀。以西結則闡述耶和華的榮耀的彰顯,同時亦描述那走在耶和華前,並作耶和華隨員之一的天使。神的榮耀的異象,雖然難以明白,卻是開啟以西結書的鑰匙。
  身為祭司的以西結,十分關心聖殿的未來。那個聖所是神所命定作為祂住在百姓中的居所。聖殿象徵了神的榮耀、同在和聖潔(參王上八10、11)。在被擄的地方,以西結不能再以祭司的身分服侍他的人民,因為他們已遠離神所揀選的耶路撒冷城。但意想不到的,耶和華竟在巴比倫向以西結顯現。當神呼召以西結負起先知的事奉,祂向祂的僕人保證:縱使祂的百姓從應許之地被逐出來,祂卻沒有棄絕他們。
  對於以西結那個關乎神的榮耀的異象,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解釋。在兩約之間時期的託名作品中,敬虔的猶太人對於這「戰車的篇章」(結一),作出神祕的臆測。近代一些讀者,將神的榮耀的異象,解釋為不明飛行物體的出現,但這種想法便無從欣賞神的榮耀了。
  先知的異象以狂風開始。當一朵大雲從北方趨近,以西結看見雲的周圍有光,還有四活物和四個輪。將活物和輪組合起來,顯示耶和華在一輛戰車中顯現。在舊約中,神的戰車經常代表祂在審判中降臨(參賽六十六15、16)。輪中的輪和四活物的位置,可能表示神完全掌管了全地,因為祂能移動祂那「審判之戰車」往任何方向。那些有四個臉面的活物,與周圍滿有眼睛的輪,亦可能是不同的象徵,指出神看見所發生的一切事情,祂知道被擄者的苦況。在異象中,先知留意到活物頭上的寶座。在寶座上的,「就是耶和華榮耀的形象」(結一28)。
  以西結透過神在審判中降臨這異象,蒙召負起先知的職事:「人子啊,我差你往悖逆的國民以色列人那?去。」(二3)在以色列歷史的黑暗歲月?,以西結要講預言、斥責他那些被擄的同胞(三11),而且成為以色列家的守望者(三17;參三十三1-9)。象徵著他的使命的,是一卷充滿哀號和悲痛的書卷(二9、10),但將它吃下時,卻覺得甘甜如蜜(三1-3)。以西結的使命縱然艱難,但神的同在和預言必定應驗,將令他的任務變得甘甜。這個鼓勵是要除去他對悖逆的以色列民所產生的恐懼(二6、7)。然而,以西結不單沒有對他的使命表現得興高采烈,反而變得憂悶消沈。
  一星期後,耶和華的話臨到以西結,提醒他作為一個守望者的重要職責(三16、17)。以西結變得要對以色列這個國家負責,而不單是向個人負責。他對以色列所作的見證,有著令整個國家悔改的明確目標(三18、19)。
  以西結的活動範圍,被神限制在他的家中(三25)。這個在家中的事奉,只向那些尋求神的話和旨意的以色列人進行,因為耶和華已經放棄那些頑梗背道的人。先知的話不能幫助那些背道者(三26)。以西結的事奉原則,可在三章27節找到:「聽的可以聽,不聽的任他不聽,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參三11;太十一15,十三43)。

預言以色列被審判(三22至二十四27)
  在以西結的著作中,象徵主義手法佔有重要的位置。他那祭司的背景和裝備,可讓他以象徵性的行動和說話,來接收和傳遞神的說話。第四和五章包含了4個象徵性的行動:(1)在一塊磚上描繪耶路撒冷被圍困(四1-3);(2)以西結以側臥來代表以色列的罪孽(四4-8);(3)以西結的食物和飲品,代表了耶路撒冷在被圍困的最後日子中的悲哀和恐懼(四9-17);(4)先知的頭髮被剃去,代表了耶路撒冷的命運(五1-4)。
  神向以西結解釋以色列的背道(五6、7),和祂對以色列的審判(五8-12),來進一步指示以西結。審判將會持續,直至以色列人承認他們的主信實守約,向他們施行公義的審判(五13)。
  神的審判首先臨到耶路撒冷和其中的百姓。緊接的是以色列的眾山(第六章)和大地(第七章)。神的憤怒也要臨到猶大山區的城邑和邱壇,令百姓無處防禦(六3-6)。全地都作可憎的惡事,導致神的審判要降在地上和百姓身上(七2、3、10、11、23)。但由於神是公義的,祂按著百姓的生活行為來審判他們,期望他們再次承認祂是他們的神(七27)。
  接著(八至十一章),先知將焦點放在耶路撒冷可憎的惡事上,尤其是聖殿內院的偶像崇拜,那正是第一至七章宣佈審判的因由。內院豎立了一個偶像(八3、5)。城中的長老靠在內院的牆壁,向圍內院的偶像敬拜(八11、12)。在聖殿附近,婦女為搭模斯哭泣(八14),男人則敬拜太陽(八16)。先知為著在全地施行最終的審判作好準備,在少數忠心的以色列人前額上畫了標記,讓他們得以生還(九4-6)。隨之(第十章),從所羅門時代已充滿聖殿的神的榮耀,逐漸消失,直至它「從城中上升,停在城東的那座山上」(十一23)。如今,那些失去神保護的百姓,被交到巴比倫人手中(十一9)。
  有關耶路撒冷的惡運的信息,亦包含了4個盼望的元素:百姓的復興(十一17);土地的復興(十一17);百姓的潔淨(十一18);神與祂的百姓重新建立相交(十一19、20)。先知在三十三至四十八章再論述這4個主題。
  第十和十一章的異象清楚指出,當神從耶路撒冷撤回祂的同在,百姓就即將被擄。那些已經在巴比倫的人,不願意相信耶路撒冷將會遭受如此浩劫,所有百姓都被擄,國土則變成荒場。
  以西結將神那必然臨到的審判付諸行動,他收拾他的財物,並向他那些被擄的同胞展示他的行李。首先,他將財物放在自己屋外的天井。然後,他挖通了牆,從牆洞走出去。最後,先知要在眾人眼前,帶著他的物件走出他的住所。有些旁觀的人心?狐疑,不明白以西結做甚麼,很可能以為他是癲狂了。那些相信的人看見了便能明白。他那古怪的行動是要戲劇化地指出,王的隨從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如何想盡辦法幫助西底家王逃走。列王紀下二十五章講述了王與他的軍兵如何離開耶路撒冷去到曠野,在耶利哥被巴比倫人拿住,然後帶往利比拉,來到尼布甲尼撒面前。身為俘虜的西底家,親眼目睹自己的兒子被殺害了,接著他的雙目被刺瞎,再與其他猶太人一同被擄(參結十二13)。先知的闡述以一句安慰的話作結。由於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神應許不會完全毀滅祂的百姓。那些倖免於刀劍、饑荒和瘟疫的餘民,將得以述說神的審判(十二15、16)。
  以西結進一步說明以色列國的苦況,他以充滿戰兢地進食,來顯示猶大全地的居民,不久將經歷極大的創傷。
  收拾財物和進食這兩個象徵性的行動,都是要強調神話語的信實。百姓需要面對他們的神的屬性:祂是威嚴的;祂說話時,祂的話語必帶有能力,且通行無阻。因此,地的荒涼和百姓的被擄,便是神透過先知要應驗的話。審判就是要人承認神、悔改和歸向祂。有些在猶大的人不信神的預言會成真,他們說:「日子遲延,一切異象都落了空」(十二22)。另一些人則認為,神的話將會在極遠的將來才應驗(十二27)。對神話語普遍否定的態度,乃由假先知受歡迎的講道所引起(第十三章)。他們從來沒有領受神的信息,可是他們卻以平安的信息,藉著謊言和誤導來欺騙神的百姓(十三8、10)。這些假先知在百姓中煽動了邪惡、說謊和欺騙的行為(十三22)。他們惡貫滿盈,並對猶大的陷落負上沈重的責任,必須承受主的重大審判。神會拯救祂的百姓脫離這種罪惡,並且為他們預備一個公義的國度,來保持祂所立的約(十三23)。
  審判的必然臨到,是與神的信實有關。以西結艱鉅的任務,是要向那些頑梗的聽眾,確證耶路撒冷正步向惡運,更因著百姓對偶像的敬拜,這任務變得加倍困難。他們整個生活方式都否定了神的存在。他們敬拜偶像,「已將他們的假神接到心?」(十四3)。在與神重新立約之前,他們需要脫離偶像。即使如此,他們的悔改並不保證能免除審判。刀劍、饑荒、惡獸和瘟疫將蹂躪當中的居民(十四21)。在執行審判後,神要收回那些轉向祂祈求憐憫的生還者。這一切原是為著祂百姓的好處,神必定會成就(十四23)。
  在十五至十七章,以西結運用了3個比喻來指出以色列的背道、現在的無用和將來的審判。耶路撒冷和猶大比作一根木炭、一個淫婦和一棵葡萄樹。
  第十五章重溫耶路撒冷的情況。耶路撒冷跟一根木相比,這根木的兩端已被火燒黑,所以,這根木已沒有價值了。正如這根木不會被救出來,反而被火燒掉一樣,耶路撒冷也會遭受徹底的毀滅(十五7、8)。
  第十六章從另一個角度,來表現神對耶路撒冷的指控,強調祂過往對耶路撒冷的看顧。她的歷史的開始,是以一個女嬰的出生來相比,這女嬰出生後便遭母親遺棄(十六3-5)。神收養了這名孩子,用水替她洗淨,穿上衣服(十六6、7)。祂與她立約(十六8),使她歸於祂。祂慷慨地賜予她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十六9-13)。在她成長的高峰期,耶路撒冷的名聲傳到列邦(十六14)。她的自恃令她成為屬靈上的娼妓;她接受了列邦的宗教習慣和生活方式(十六15-34)。以道德敗壞見著的所多瑪(創十九)和撒瑪利亞(王下十七6),被稱為耶路撒冷的姊妹(結十六46)。這兩座城已受到神的審判,但她們的敗壞,仍不及耶路撒冷的淫蕩(十六48-51)。故此,耶路撒冷亦必然陷落和變成荒場。不過,以西結預言審判所帶來的最終結果是:耶路撒冷在悔改之後,將重新回復立約的福祉(十六62、63)。
  第三個比喻(第十七章)引出神在政治發展上擁有主權。亞述的大勢已去。巴比倫和埃及均手握治權,但巴比倫佔優。他們的勢力擴張,猶如一隻鷹。尼布甲尼撒是「一大鷹,翅膀大,翎毛長,羽毛豐滿,彩色俱備」,他將約雅斤──這「香柏樹梢」──從王位中除去,將他的「香柏樹儘尖的嫩枝」──即猶大國的青年領袖,一同擄去(十七3、4),藉此控制猶大。以西結也在被擄的人中。尼布甲尼撒讓猶大人在西底家的領導下掌管自己的事務,但期望他們只附屬於巴比倫。可是,猶大(比喻為一棵葡萄樹)試圖與「又有一大鷹,翅膀大,羽毛多」(十七7)的埃及法老合弗拉結盟,對抗尼布甲尼撒。西底家愚蠢地投向埃及,導致尼布甲尼撒將葡萄樹連根拔起,使它枯乾(十七9、10)。在解釋這比喻時,神告訴被擄的人,猶大的陷落是由於她對尼布甲尼撒不忠,猶大因著立約而需要向他效忠(十七13-18)。因此,猶大的不忠擴展至她所有的關係上:宗教、文化和政治關係。神應許在被擄之後,讓祂的百姓在彌賽亞──「一嫩枝」(十七22)──的帶領下,重回他們的國土。那棵嫩枝象徵彌賽亞的統治,當它種在土地中,它會長成一棵佳美的香柏樹,讓鳥兒得著蔭庇和保護。第十七章是對神在人類事務中的主權,作出熱切的肯定(「耶和華使高樹矮小,矮樹高大」,十七24)。
  十八至二十二章包含了以西結聽到神對猶大、她的領袖和被擄者說的話。首先,他明確指出神的公義標準:「犯罪的,他必死亡」(十八4)。百姓指控神不公義,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之所以遭受神的審判,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犯罪(十八25、29)。雖然十誡的確指出,神「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二十5),先知對神的公義作出辯護,並且告訴百姓,他們受罰並非單單為了他們祖先的罪。每一個人都必須直接向神交賬;罪人將死在罪惡之中,義人將因義而存活。忠於神的道德和民事律法,便會獲得獎賞(結十八5-9)。即使某人的父親為罪人,他父親的罪不會轉移到他身上(14-18節)。神已準備赦免任何侮改的人(十八27)。先知對神的公義作出辯護,成為悔改的呼召。那些在猶大和被擄的罪人,因而得到警告,知道犯罪的後果,而且先知亦勸勉他們重新歸向神,並重回祂那對與錯的標準上(十八31、32)。
  第十九章是哀歌的形式,當中包含了兩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描繪一隻母獅和牠兩隻小獅。那隻母獅是約西亞王的妻子哈慕他(王下二十三31),她生了兩個兒子,就是約哈斯和西底家。
  約哈斯在以西結書十九章3、4節中,描述為一隻長大後被帶到埃及的小獅(主前508年,被法老尼哥帶往埃及;參王下二十三31-34)。西底家在10年後繼承王位。在哀歌中,先知運用想象力,將小獅代表西底家,他最終成為背叛的統治者,而被帶到巴比倫(結十九7-9)。第二個比喻的意象,轉為代表以色列的葡萄樹(第10節)。在以色列的早期,神以強而有力的統治者來賜福以色列,可是,當西底家輕率地帶領猶大步向末日,葡萄樹如今正在枯萎。以西結的哀歌所強調的,是欠缺了登上王位的人選,以及葡萄樹缺少生命(十九13、14)。
  在第二十章,先知總結了神對祂百姓的指摘。他由神在埃及的自我啟示開始(5、6節),重溫以色列的歷史。祂帶給自己的,是一個頑梗的國家,沈迷於拜偶像(二十8)和傾向於悖逆(二十13、21)。以色列期望成為一個大國(第32節),而不是一個成聖的民族(第12節)。由於以色列在屬靈上的硬心,她要被驅散至列國中(二十35)。然而,神曾與她的列祖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起誓,與以色列立下莊嚴的約。按照這個約,神會向那些悔罪的人施憐憫(二十37-40、43、44)。列國將會在以色列的審判和復興中,看到神的聖潔,這種聖潔使祂無法容忍以色列的不忠(第41節)。
  以西結的預言,交替論及神審判以色列的罪,並以色列的復興,貫串了以色列的過往和將來。鑑於百姓懷疑審判是否即將臨到耶路撒冷,他強調了審判的必然和悔改的必需。不過,有關餘民在將來的復興,亦在這?和別處談到,作為他那審判信息的另一面。在宣佈耶路撒冷的陷落後,先知將審判的信息轉移至盼望的信息。
  先知在4段宣告中,回到宣講審判的主題(二十45至二十一32)。他的言詞針對南地的沙漠地區(二十45-49)、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地(二十一2-17、20-27),以及亞捫人(二十一8、28-32)。神容許尼布甲尼撒的刀,成為祂審判猶大人的工具(二十一19)。祂會執行對亞捫人的審判。猶大人會重獲他們昔日的榮耀,但對亞捫人將會淡忘(二十一27、32)。神論及亞捫人時,已預測了以色列其他鄰國,包括:摩押、以東、非利士、推羅、西頓和埃及(結二十五至二十九)。
  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章的內容,包括了對耶路撒冷一系列新的控訴。耶路撒冷的宗教和民事領袖(先知、祭司和君主)都十分腐敗,百姓均模仿他們(二十二25-30)。阿荷拉和阿荷利巴兩姊妹,是比作行淫的耶路撒冷(第二十三章;參第十六章)。這兩個比喻的分別,在於阿荷拉和阿荷利巴的比喻中,不久便被擄的耶路撒冷,和已經被擄的撒瑪利亞之間的比較更為明顯。在第十六章,耶路撒冷被指犯了比所多瑪和撒瑪利亞更大的罪,然而神卻應許她會復興。第二十三章只強調了那兩姊妹的淫亂,以及神對她們的審判,卻沒有一句提到復興。這個比喻剛好成為鍋的比喻(第二十四章)的引言。在鍋的比喻中,耶路撒冷與一個生?而滾著水的鍋相比。耶路撒冷的人比作熱鍋中的肉,將在城中死去。這個比喻是在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的那日宣佈的。因此,被擄的人已獲得神預先警告,祂有意毀壞聖殿(二十四21),並且,他們亦已準備迎接那些帶來耶路撒冷陷落之「噩耗」的傳訊者。
  這些宣告和比喻,總結了這卷書的第一部分。以西結已經用了許多途徑,來指明神對猶大這悖逆之家的指控。他將猶大比喻為一根燒著的木、一棵連根拔起的葡萄樹、一個長大後成為妓女的嬰孩,以及阿荷利巴這個淫婦。他反駁他們對於神話語的應驗和神的公義的論點。他向被擄的人重新保證,神不會離棄義人,以色列的未來將由公義的餘民展開。以西結的文章就像一個鐘擺,從審判搖至復興,至於那個鐘,是令猶大愈來愈接近陷落的時間。

神對列國的宣告(二十五1至三十二32)
  亞捫、摩押和以東,都是以色列東面的鄰國。由於他們的種族與以色列有關,當以色列向應許之地進發,以色列並沒有攻擊他們。亞捫和摩押人是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的後裔,以東人則是雅各的兄弟以掃的後代。雖然神禁止以色列與他們爭戰,但以色列與這些東面的鄰國,一直保持緊張的關係。以色列曾經被亞捫人佔領,但每當以色列強大,這3個國家便受到統治。不過,以色列從未成功地控制以東人富競爭的貿易關係。這些鄰國聯同巴比倫人攻擊耶路撒冷,並且當耶路撒冷陷落和聖殿被毀,她們一同歡呼(結二十五3、6、8、12)。他們已準備佔領和搶掠猶大的城邑,趁耶路撒冷充滿危難時,也加添她的困苦。因此,以西結指出,神的審判將同樣伸延至亞捫、摩押和以東(4、9、13、14節)。
  非利士人曾是以色列西南面的敵人。在士師和統一王國的時期,非利士人曾經控制以色列大部分領土。大衛王成功地限制他們只在本土活動,遏止了非利士人的威脅。可是,在以西結的時代,他們仍被視為以色列的「永久敵人」(二十五15);他們之間的仇恨,更可能因著非利士人支持巴比倫人入侵猶大而加深。
  推羅城亦接獲有關耶路撒冷傾覆的消息,而且已準備伺機取利(二十六2)。推羅的商業地位是無可匹敵的;她的船隻橫跨大海,與許多遙遠的地方進行貿易(結二十七)。可是,推羅不久便被巴比倫人所征服,她的財富隨著船隊被毀和水手被殺而枯乾(二十七26)。
  第二十八章特別提到推羅的君,但第12節指明是推羅「王」。
  釋經學者對於他們是同屬一人或兩人,持有不同的意見。那些區分為二人的學者,認為推羅的君是那城的統治者,但推羅「王」則代表撒但(二十八13-15)。最榮美的伊甸園,最宜作為撒但墮落之前的背景,他本來充滿榮耀。然而,在上下文看來,似乎沒有理由將推羅的君和王加以區分。文中指出二人均高舉自己,兩者皆擁有超乎人的權力,好像是神那樣,享受著應屬於神的一切榮耀和尊貴。君與王都是由他們的高位墮落。這一段最能顯示以西結的寫作才華。他為伊甸園繪畫了一幅榮耀的圖畫,再以同一個主題來描述推羅王的榮耀和傾覆。以西結根據民間深信王是神聖的,將他描述成天使一般。他穿著華美的衣服,佩戴9種寶石(二十八13)。雖然神已經將他高升至王位(二十八13、14),王的心卻轉為物質化,在宗教與司法方面腐敗不堪(16-18節)。在某種意義上,王(君)代表了推羅的百姓。他們全都犯了腐敗、不公和強暴的罪。倘若神因祂立約的百姓歪曲正義和犯罪而審判他們,祂的審判也當然臨到推羅(18、19節)。當巴比倫人向推羅進發,他們正費力建造一條從大陸通至城的防波堤。與此同時,推羅人的船隻載滿了貨物和財寶,啟航橫越地中海,因此,當尼布甲尼撒的軍隊終於攻破城牆,只能奪取少量戰利品(二十九18)。
  西頓亦在耶路撒冷被毀時歡呼。西頓是在推羅以北的腓尼基一個港市。透過瘟疫和戰爭,西頓的居民可以認識到以色列神的公義。
  在耶路撒冷陷落時,這6個國家(亞捫、摩押、以東、非利士、推羅和西頓)都嘲諷以色列。由於神將祂的聖潔賦予耶路撒冷的聖殿和祂的百姓,對於列國來說,聖殿被毀和百姓被擄,便象徵了以色列的神是毫無能力的。他們不知道,導致以色列遭受這厄運的原因,是神不能容忍祂的百姓犯罪。神的聖潔要求對罪作出懲罰,它同時亦要求為祂的名作出辯白(二十八22、23)。神仍然關心祂的百姓,以色列將會知道,祂已經為他們除去鄰國的嘲諷(二十八24)。當以色列復興,耶和華會在列國面前進一步彰顯祂的聖潔。以色列將重新得回土地、葡萄園和房屋,而且,他們還在平安中享受耶和華的豐盛(25、26節)。
  埃及曾經說服以色列和猶大的百姓,在她的協助下,亞述和巴比倫人都不能在迦南立足。但在主前722年,亞述軍隊佔領了撒瑪利亞北面的首都,在主前586年,巴比倫人亦征服耶路撒冷,當時的埃及仍是毫無抵抗。埃及曾經為了經濟的理由,渴望控制迦拿,卻不願意以本身的利益作為代價。在神的審判下,埃及同樣會失去她的領導地位(二十九9、10、12、14-16)。當埃及衰弱至需要倚賴外邦的勢力,她便不能再成為以色列的絆腳石。首先,巴比倫獲准擊破埃及的勢力(三十1至三十二21);其後,波斯、希臘和羅馬將吞併埃及,作為她們的管轄區。與埃及同時陷落的,還有幾個大小不一的帝國:亞述(三十二22、23)、以攔(三十二24、25)、米設土巴(三十二26-28)、以東(三十二29)和西頓(三十二30)。

盼望的宣告(三十三1至四十八35)
  繼宣告神對周圍列國的審判後,以西結論及以色列將來的盼望。在他這卷書的第一個主要部分,以西結說過猶大的被擄和聖殿被毀的原因,同時亦經常提到以色列的將來。不過,先知在組織他的資料時,在預言以色列的審判和復興之間,加插了神宣告對以色列的鄰國──那些在她陷落時幸災樂禍和歡呼頓足的國家──作出審判。在以色列的整個歷史中,她都容讓外邦影響她的宗教、文化和政府模式。將列邦的勢力削弱,意味著以色列重返應許之地時,便能在較少制肘下對神忠心。在論及復興的主題前,以西結重溫第一至二十四章的重點:(1)他被召作以色列的守望者(三十三1-9;參一至三21);(2)以色列犯罪得罪了耶和華,需要接受公義的審判(三十三10);(3)耶路撒冷將被巴比倫人所佔領(三十三21);(4)以色列需要悔改才能復興(三十三11、14-16)。
  到目前為止,他的工作仍未成功。那些聽聞他信息的被擄者,非常欣賞以西結的修辭和寫作技巧(三十三32)。他們已毫不猶疑地接納那警告百姓耶路撒冷的災難正逼在眉睫的以西結為守望者,而且,他們亦可能承認由於他們的罪,招致神審判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然而,他們卻遲遲未將先知的話應用在他們的生活上。神已準備赦免他們的罪,只要他們悔改、承認祂,和藉著實踐神的律法來顯出他們更新的靈(三十三32)。如今,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已經通知那些被擄者(三十三21),百姓要作出的回應行動,便更為迫切。耶和華已經顯明以西結是真的先知(三十三33)。
  以西結事奉的成功,並非以數目來衡量。他忠心地用說話、象徵和比喻,來宣告神的話。被擄者依從了假「牧者」所傳揚的虛假盼望(結十三,三十四),這些「牧者」以群羊自肥(三十四2、3)。他們並不照顧那些有需要的羊(三十四4),任由羊群四散(三十四5、6)。神應許祂的百姓,祂是忠心的牧人,把羊群聚在一起,牧養和照管牠們(三十四11-15;參詩二十三)。神亦會把綿羊和山羊分別出來,找出誰的心向著祂,以致真正的羊可以重回神的羊群中(結三十四20-22)。神的應許包括土地的復興,以及神所按立的大衛王朝的復興(三十四24)。在彌賽亞的統治下,耶和華與以色列更新的關係,將會以一個新的約──「平安的約」──來封印。這約確保神賜福祂百姓所作的,為他們帶來豐收(三十四26、27)。祂的百姓不用再與大自然搏鬥(三十四25、28)。他們也無須與那些試圖以武力瓜分他們福分的人爭鬥(三十四27-29)。先知的異象遙指被擄後以色列的復興、彌賽亞耶穌的來臨(參約十),以及這個被罪咒詛的世界完全復興。
  當我們讀以下的篇章,可能會忘記先知已為經文的解釋作好鋪排了。第三十四章是開啟復興信息的鑰匙。它所強調的,包括經常重複「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神」這節經文(十一20;參三十四30,三十六28)。關於復興這個主題,最重要的幾方面包括:(1)神以恩慈復興祂的百姓,使他們重獲立約的福祉(三十六20-36,三十七23、26,三十九25);(2)神復興以色列國,使他們可重回故土(三十六1-15、24,三十七14-23,三十九27);(3)神的新約,將祂的靈賜給祂的百姓(三十六25-27,三十七14,三十九29),並賜福他們(三十六8-12、29-30、33-35、37、38,三十九9、10、26),保證他們能戰勝敵人(三十五1-15,三十六36,三十七38,三十八至三十九24);(4)神指派接續大衛作王的彌賽亞,統治祂的百姓(三十七24、25);和(5)神的聖殿在祂的百姓中復興(三十七26、27)。
  一.神的子民 神對被擄者的棄絕,並非直到永遠。基於祂與亞伯拉罕立的約,祂應許賜福忠心的餘民,使他們成為新的子民。平原上的枯骨這個比喻尤其貼切。枯骨代表神的子民失去了指望三十七11)。以西結向他們宣告一個好消息,神將更新和復興他們(三十七11、12)。耶和華對祂的百姓的心意是:透過他們,列國會尊崇祂的聖名(三十九7、25、27)。
  二.土地 應許亦伸展至原初賜給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那片土地。亞伯拉罕的約包含彌賽亞的元素,因為透過住在應許之地的亞伯拉罕家族,萬國將會獲得神的賜福(創十二3)。以西結在一個異象中,看見地界,並且描述地的分配(結四十七,四十八)。聖城耶路撒冷是神與祂百姓同在的重要象徵;她的名字將會是「耶和華的所在」(四十八8-35)。
  三.新約 亞伯拉罕的約得著更新,成為表達那復和關係的恩典之約。「和平之約」正好將它的性質和好處貼切地描述出來。神應許祂那些沒有平安的百姓,能脫離尋索、仇敵和勞苦。這個關係的改變,更因著神差派祂的靈而加強了,祂的靈會引導祂的百姓進到生活的新層面。百姓不再勉強順服神,因為神的靈會幫助他們樂意遵行祂的旨意。一個由神的靈掌管的新心,將賜給神的百姓(三十六26、27)。靈的同在亦標誌著賜給百姓的新生命(三十七14;參約三8、16;徒二38;羅八2、4、15)。
  四.彌賽亞 舊約對彌賽亞君王的盼望,在以西結的信息中十分明確。祂的統治將持續至永遠(三十七25),遍及所有擁有新心的神的百姓(三十七15-25)。
  五.聖殿 身為祭司的以西結,對聖殿、祭司、獻祭規矩和節期仍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在這卷先知書的最後部分,有很長的篇幅用來描述聖殿復興後的敬拜(四十至四十六24)。他對神的榮耀的異象,在神審判耶路撒冷的信息中十分重要(一,十,十一章),如今則向餘民保證,神沒有棄絕祂的百姓(四十三2-5)。祂將住在他們當中,因為聖殿是神同在的象徵(三十七27)。有些釋經學者相信,聖殿連同以西結書四十至四十六章所描述的聖殿禮儀,將會在最後審判之前的彌賽亞時代復興。另一些則認為,有關聖殿的應許,給以西結最關心的事情──究竟神會否再次回到祂的百姓中──提供了積極的象徵性答案(四十八35;參約二21;啟二十一22)。
  第三十四至四十八章有不同的解釋。以西結作為以色列的守望者,對被擄的猶太社群發出一個信息。因此,預言的應驗必須由古列下詔(主前538)批准猶太人歸回他們的國土開始(拉一1-3)。有關以色列重回故土後的預言,如何得以應驗,有兩個敵對的學派提出不同的解釋。那些將以色列簡單地解釋為一個國家的人,把近代的猶太人重回以色列地,視為延續了神所預言的應許。他們相信神對以色列的計畫,是與祂對基督教教會的計畫並進,並附加上去的,兩者將會一起應驗。那些預言的應驗,將始於彌賽亞君王的來臨,祂會把世上的平安賜給猶太人。聖殿敬拜(結四十至四十八)在彌賽亞國度的時期,將以某些形式恢復過來。在所有環繞猶太人發生的事情中,教會佔了其中小部分。因此,在以西結的異象中,神的應許只局限於以色列國,而且必須在新天新地來臨前應驗。
  另一些釋經學者相信,以西結所寫的,是為著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的好處,他們正如亞伯拉罕一樣,相信神的應許(創十五6;參羅四11、13;加三6-9、29)。凡擁有像亞伯拉罕般信心的人,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視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加三28、29)。因此,以西結的信息,包含了神在外邦基督徒中一切恩典的作為,他們已經成為神的應許和好處的受益人。根據彼得前書一章10、11節,可將以西結的話,解釋為預言神的恩典如何臨到所有透過相信福音而與神和好的人。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5。

資料來源: 摘自:陳惠榮編。《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新增日期: 2008/04/08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以西結書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