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11月23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箴言第十七章註釋

箴言 第17章

相處之道(十七1∼28)

 .論和諧相處之道(1)──肇禍者為「設筵滿屋」,意指物質富裕並不表示家和;反而家貧而相安,是叫人羨慕的處境。權力、地位、金錢是侵吞和平的禍端,當然我們並非要棄絕一切物質,重點是不要專注其中,免陷禍患不能自拔。

 .論愛心與誠實話(9∼10)──9節與10節是談論相似的事,只是從兩方面加以描寫。如何以愛心說誠實話,不是一種人的智慧,實在是從神而來的智慧。我們有時要遮掩過錯,有時卻要說責備的話;一成不變,會帶來相反的後果,我們必須求神賜我們充足的智慧。

 .論判斷是非(15)──這?以神作為至高的審判者,一切均追溯至神的公義,因此若反其道而行,必為神所不悅。求主使我們有正直之心,是與不是不能逆轉。

 .論自招惡果(20)──「邪僻」與「舌弄」,是以惡意謀求本身利益的伎倆;但這?指出,凡這樣作的人,必自尋惡果,不單得不疬好處,且招惹禍患。正所謂「報應不爽」,若存僥倖之心而行惡走歪路,這?正是神對你的訓誨。

 .論喜樂與憂傷(22)──有人凡事都存喜樂,因為他們非為自己而活,他的生命在神手中;有人凡事憂愁,因為不能明白自己何以遭逢此事。然而喜樂與憂傷帶來截然不同的後果,一是良藥、一是「毒藥」。信徒所要學習的,是憂傷的同時,也肯定身所遭遇乃神所定,為要熬煉我們的心(參3)。這並不是消極逃避,乃是積極面對一切臨近的事物,甚至苦難,惟此才可更深經歷神大能的同在。

祈禱 賜喜樂之主,求繝使我有真喜樂去面對一切。──《新舊約輔讀》



十七1

  這是流行的智慧箴言,比較十五17。

  設筵滿屋,大家相爭 原文意指一種「相爭祭」,很可能含有古時在壇上焚燒一部分的祭牲獻給上帝,餘下的部分便在家中大擺筵席,款待客人或祭司分食的背景(參看利一至七章;撒上二十6)。其中的一種祭禮為「平安祭」(利三),其目的在保證跟上帝之間有和諧的關係,在獻祭人由於犯罪,經歷與上帝疏離了一段時期之後。「平安祭」的意義與智慧師在此所說的「相爭祭」炜然不同。可能是智慧師的切身經驗,體會到一個建立在「平安祭」基礎上的大家庭宴會(參看七14)由於無法控制的摩擦及自私自利,能輕易地變為喧嘩爭吵和不愉快的場合。任何事都比這種場面強,即使是吃一塊硬餅乾,而心安理得的話。

  在東方的社會,一旦人發了財,就要求獻祭謝神,順便在人前展現自己的財富。殺羊宰牛,一部分的肉獻在祭壇燒了,其餘的就分給賓客,大家過屠門而大嚼,大快朵頤。富戶的家中,高朋滿座,婦女們忙疬作菜烘麵包,僕人們準備食物。有錢的東方人常是千金一擲,山珍海味,一片「朱門酒肉臭」的光景;反過來,窮人很少獻祭,也較少娛樂。有錢人家雖是金錢食物豐盛盈餘,但比窮人家常相爭吵架,這是由於有錢人三妻四妾,而窮人大多從一而終。因此有錢人的妻子兒女經常嫉妒紛爭,那些丈夫大歎齊人非福,寧可窮一點,辛勤工作,而不願一屋子經常吵架相爭,烏煙瘴氣。

  平安的心境比財富重要,因為沒有平安,就食不知味,睡不入眠,生活變成沒有意義。「家和萬事興」,平安與和諧,能製造財富,但有錢卻買不到平安。又這段經文也可能只是比照相爭與相安的不同,或者由於箴言對「儀式」的保留,在此暗示安靜的默想,比喧嘩的宗教場合更有意義。

十七2

  本節所涉及的法律明確層次,在摩西的律法中找不到根據,其中規定繼承權只限於嚴格的血親關係,連姻親的媳婦也排除在外(參看申廿一15∼17)。通常父親的產業在兒子當中平分,但是長子得兩份。若沒有兒子,女兒可以繼承;若人死之後沒有兒女,財產則歸給他的男性近親(民廿七8∼11),或是一名過去可能是奴隸的養子(創十五2∼3)。

  智慧師的心意不是要迴避律法,而是說智慧和能力有時可以看作比血統的高貴更重要;尤其是當兒子還小的時候,聰明幹練的管家可能有更大的影響力,可以方便行事。此處似乎舉出能力可與特權分庭抗禮的特殊個案。

十七3

  與十六2一樣,本節提到上帝是人格的最高審判官。智慧師永遠關懷到底上帝是否恩准?而不是人的看法如何?(參看詩十七3;伯廿三10;耶六29∼30;彼前一7;啟三19)。

  思高聖經學會譯作:「鍋煉銀,爐煉金,上主煉人心」。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金銀受爐火鍛煉;人心被上主考驗」。

  古人體會到上天試煉人的過程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篇)。

十七4

  上一句是指物以類聚的格言,垃圾總是往骯髒的地方堆積的,所以行惡行的喜歡聽胡說八道。

  說謊的(sheqer) 更正確的翻譯為「撒謊」或「虛偽」,指謊言需要另一個謊言,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是「虛假」的惡性循環,愈陷愈深。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奸詐的人,愛聽胡言亂語;說謊的人,輕信是非長短」。

  另外的說法是惡人先告狀,為了先發制人,惡人非常留意惡言惡語,並論斷他人的惡行。

十七5

  在智慧文學?,相信報應築基於上帝是造物主的觀念,而不是先知所說的上帝為立約之民的擁護者。參看八22∼36;伯卅八1∼18;賽三13∼15。又埃及的阿門.因.歐北說:「不可嘲笑瞎子,也不可作弄聾子」(頁四二四上)。

  這種悲天憫人的語氣,在舊約?屢見不鮮。譏笑窮人和他們不幸遭遇的人,就是譏笑上帝。上帝在祂所導演的人生大舞台上,有人扮演窮人的角色,也有人扮演富人的角色。有時候窮人比富人更能有效地服事上帝,因為他們兩袖清風,了無牽掛。窮人作見證說上帝足以滿足他們生活上的需要,比富人說同樣的話,更能夠令人感動。世人不得欺貧重富,因為上帝也看重窮人。當人遭遇了悲劇的經歷,傾家蕩產,我們決不可雀躍,不管個人對失喪的當事人觀感如何。當人嘲笑窮人家徒四壁,貧無立錐之地,就是諷刺上帝,上主決不能若無其事地走開。

  幸災樂禍的人,在心理學上也列入偏執狂。據大英百科全書上說:「幸災樂禍的心理,是由無理性的優越感和無理性的喜悅,凝結而成的一種潛意識」。如果聽到他所恨的人,或他所愛的人遭遇困難,或發生不幸的消息;抑或看到一般困難或不幸的社會現實,都能喚醒他潛意識中的優越感,使他覺得他比所恨的人,或所愛的人,甚至其他一切的人幸運,於是釋放出了潛意識中的無理性喜悅,這種優越感和喜悅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我們所謂的幸災樂禍。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要排除幸災樂禍的心理,必需要發揚人性上的惻隱之心,對別人的不幸要多加同情、關懷、和幫助,這不但可以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也可以提昇我們的品德。古時以色列人遭難,亞捫人、推羅人袖手旁觀,並說:「阿哈」。上帝便大大懲治他們(結廿五1∼7,廿六1∼6),因為他們居心殘忍,且無憐憫的心腸。

  這一段訓詞,尤以在今日這笑貧不笑娼的時代,更是暮鼓晨鐘,值得當代人深省。以不合理的態度對待窮人,首先是得罪上帝,最終將會受上帝罰。

十七6

  本節經文有助於解決「代溝」的問題。年輕的需要年長的,父母也以子孫為榮。

  子孫 希伯來文以「兒女的兒女」來表示。

  老人 原文是男性,通常用來包含男女兩性的老人家。

  一個快樂家庭就是能夠敬老尊賢,甚至進一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行下效。蔚成風氣。

十七7

  本節經文原文兩句押韻,音節鏗鏘,耐人尋味。

  美言 指美麗文雅的言詞。出口成章,充滿了詩韻或豐富的詞藻。

  本不相宜 雖然人人愛聽美麗的話語,但若出之於cs9愚頑人的口,就不太適當。華而不實的詞藻,或有句無篇的文章,都是自古文學家所詬病的,所謂花言巧語,就是指鋪張文飾而無補實際的言語,這種雕蟲小技,壯夫薄而不為也。

  絕大部分容器的品質,顯示其內容;比如香水決不用罐頭罐子裝,狗嘴?長不出象牙,愚蠢人說的話也不能登大雅之堂,因為胸無點墨,腹笥空空也。相同地,我們期待作領袖的,為民表率,一言九鼎,決不可任意說謊話。

十七8

  本節經文的翻譯不太統一,雖然原文保存得非常完整。

  寶玉(eben h]e{n) 可以指「符勡」或美麗的珠寶。

  賄賂(so{h]ad) 可以指「禮物」或賄賂。

  餽送的人(ba{la{w) 可以指餽送者或「接受者」。

  下一句的主詞未定,不確知動作者為何人,所以可能的翻譯為:「禮物在接受者的眼中,有如珠寶;無論怎麼翻轉,都非常好看」;或「賄賂在餽送的人眼中,當作符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有人視賄賂為萬能,以為一切圖謀都可奏效」。

  智慧師飽經人世滄桑,承認賄賂大行其道,對很多人有吸引力。這就是為何古時候賄賂猖獗,雖然明為律法所禁止(參閱十五27的註釋)。但此處作者並未加以道德性的審判,只是說明它無往不利的用途罷了。可能其中的暗示更為重要:一個賄賂公行的社會,必定是一個病態的社會。那容許自己被收買的人,比行賄的人更為有罪。賄賂在廿三節與廿八21?確切地被定罪。

4 相處之道 十七9∼14

  這一段經文是專門討論人際關係的箴言,脈絡分明,條理也很清楚。

十七9

  本節乃教導敦親睦鄰的方法,凡人皆有過,基本上,應該「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因此看到對方有過失,要規過勸善,設法挽回,如此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五20)。這種「隱惡」的作法,並非姑息養奸,而是導致真正的悔改,從而獲得友愛。

  遮掩 意謂包容隱藏,「大人不記小人過」也。詩人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詩卅二1)。

  尋求 原文是「獲得」的意思。

  屢次挑錯 原意為「老調重彈」,絮絮不休的意思。這是一天到晚算舊帳,提醒對方的缺點如何如何,怪不得連「親密戰友」都會疏遠了。

  為人掩過的,受人愛戴;屢念舊惡的,眾叛親離。

十七10

  箴言書內經常提到責打孩童和愚昧人的說法(十13,十三24,十九25、29,廿二15,廿三13∼14,廿九15)顯明那時代的教育方式,強調「不打不成才,杖頭出佳兒」。三字經有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也是這個道理。廿六3則顯然指杖打愚昧或不聽話的僕人(參考路十二45∼48)。

  聰明人和愚昧人的不同,在於分別的敏感性。這可能是由於他們的聰明才智不同,更反映出他們不同的態度。聰明人一點就破,愚昧人愚頑成性,對一切改正的努力深閉固拒,甚至一百次鞭打下來,還不悔改(廿七22)。

十七11

  惡人只尋背叛 古卷有作背叛的人只求作惡。背叛指那些「反骨的人」,輕易被挑撥,就鋌而走險,直到殘忍的使者,奉差來攻擊他的時候,更使暴亂升級,結局就越發不可收拾了。

  使者 指像掃羅差遣出去逮捕大筢的人(撒上十九14;比較王下六32),故此乃指政府的差役,如中國古時的「欽差大臣」,攜帶聖旨去逮捕欽犯亂黨,明正典刑。

  現代中文譯本譯作:「邪惡人專作壞事,死亡將如殘酷的使者臨到他」,是引伸的意義。

十七12

  這句話語帶幽默,但卻不脫嚴肅的口氣。在古東方版本沒有提到母熊丟崽子,然而舊約中卻三番四次提到母熊,象徵兇險(撒下十七8;何十三8;王下二23∼25)。

  在東方若有母熊cs8的幼子被獵人抓到或殺了,被認為是非常危險的局面。母熊會獸性大發,攻擊任何牠看到的人,以為是搶其幼子的罪魁禍首。因此,無論是受傷的熊子或熊母,都是獵人及旅客避之惟恐不及的。在這種狀況之下的母熊行為,是情有可原的,但愚昧人正作傻事的瘋狂程度,不在母熊之下。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寧願遇見失掉幼子的母熊,不願逢疬正在發狂的愚人」。

十七13

  本節經文又稱為「相反的黃金律」(對照太七12),特別指出「因果律」的關係,對作惡的人,尤具警惕的作用。那些以怨報德的人,在他的家中培養一種恩將仇報的風氣,冤冤相報的結果,災難就不離家門了。好像舊約的拿八,便是典型的愚妄人,他對大筢恩將仇報,以惡報善,結果被上帝擊打而死(撒上廿五21、38)。

十七14

  古語說:「涓涓不息,將成江河」(Every river starts with only a tricle),此中西諺語正好說明上一句的意思。當然所謂防微杜漸,可由水勢引伸到人情事故,分爭的起頭,可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但若不加疏導,小事變大,便如水決堤,沛然不可或止,至終氾濫成災。由上一句的簡短、逼真、頭韻及腳韻看來,暗示這是一句流行的口語。

  如水放開 指澆灌花園的水溝渠道(參看十一25;賽五十八11)。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爭論的開端,如水之破堤;在激辯之前,應極加制止」。這項原則提供現代個人佈道法很好的參考,從來沒有人因爭辯服輸,而歸依信仰。在火氣當頭的辯論,愈演愈烈,終至唇焦舌敝,面紅耳赤,甚或怒目相向,徒傷感情。古人說:「調養怒中氣,謹慎順口言」,也是止息爭吵的方法。

十七9∼14

  人際之間的關係,最為微妙複雜,稍一不慎,有時相交多年的朋友,可能因一句話,一個動作,或者一件事情,而割席絕交,反臉成仇。人與人相處,得饒人處且饒人,應罪己時當罪己。不念舊惡,以德報怨,化干戈為玉帛,消戾氣為祥和。在人際關係上,雖然上帝替其子民訂下清楚的律例規範,但上帝本身無比的慈愛與寬容,卻往往發揮更大的救贖力量,在上帝與人、人與人之間締造和好的關係。

十七15

  耶和華所憎惡的,又多一項,就是:是非不明、善惡顛倒、指鹿為馬(賽五20)。

  本節經文的背景是法庭的正式公義原則。法官如果平白地放走一個壞人,而不處罰他的話,就是大逆不道。反之,法官如果冤枉好人,入人於罪,也是同樣大逆不道。兩者都是不公的嚴厲形式。如此違害公義、侵犯人權,為上主所深惡痛絕,無論其動機是賄賂或草菅人命(參看出廿三7∼8)。

十七16

  此處顯然透露古時的智慧師「富貴不能淫」的高風亮節,另外亦顯示當時學生「自行束脩以上」的風氣,但卻難免碰到那些「朽木不可雕」的笨學生。可見金錢不能保證教育的成功。

  學生不僅要具備學費,同時也要具備可造之才,及孺子可教之心,還要有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

  聰明 原文作「心」,正如前述,應為思想的重地,不應為情感的溫冚,詳參十六9的註釋。

  本節意謂:金銀固然可聘請良師,購買書籍;但若沒有頭腦,仍得不到智慧。

  現代中文譯本譯作:「愚昧人有錢毫無用處;他不曉得用錢換取智慧」。似與原意有些出入。

十七17

  這兩句話是舊約強調友情的偉大價值。大筢與約拿單生死不渝的友誼(撒上二十章),傳誧千古。本節詞句不在於朋友與弟兄的對比,而是指真正的朋友時常相親相愛,並成為患難之交,這樣的朋友比血統上的弟兄還要親。古人詩云:

  同氣運枝各自榮,些許言語莫傷情;

  一回相見一回老,那得幾時為弟兄?

十七18

  箴言書多次提到不要為人擊掌作保,顯示有許多人因為漫不經心而被毀掉一生(參考六1∼5,十一15,二十16等)。這與上一節(17)並無衝突。事實上,經文內涵若輕易不負責任為人作保,並不一定是好朋友,因「保之適足以害之」。有時一個最好的朋友會強迫當事人,自力更生,鐵扁挑重擔,通過努力工作、勤勉自持和堅決奮鬥,來解除自己經濟上的難題。

十七19

  上一句是流行的「甲—乙,甲—丙」的箴言形式,如:喜愛偷閒的,會喜愛偷眠;喜愛偷線的,會喜愛偷鍊。至於文意,非常簡明,生活的方式都是自食其果的,喜愛犯規的,實在是自討苦吃。

  下一句的解釋,就要大費同章了。

  第一種解釋:巴勒斯坦風俗,每家門戶都異常矮小,大約只有三英尺高,以防止阿拉伯人騎馬進入院中,致損壞家物。若高立門戶,別人可以排闥直入,乃自招損失。

  第二種解釋:意指其人高不可攀,令人有「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的感覺。家門高立,壁壘森嚴,意表樹立敵意,與外人隔絕;因為門庭若市,才顯示其近悅遠來,得道多助;故乃勸人痛絕驕傲與野心。

  第三種解釋:把家門改作「嗓門」,認為語驚四座,旁若無人的人,容易自取其辱。

  思高聖經學會譯作:「好爭辯的人,實喜愛罪過;高舉門戶的,必自趨滅亡」。這是採第二種解釋。

  現代中文譯本譯作:「愛犯罪的人喜歡紛爭;愛誇張的人自招禍患」。乃採最後一種解釋。又其附註?面說:「愛誇張的人」或譯「炫耀財富的人」,如此,則是採取第一種解釋。

十七20

  心存邪僻指「作惡的念頭」,或「犯罪的思想」。世人都犯了罪,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而惡由念生:見色起淫心,貪財起盜心,因恨起殺心(參看太五28;約十三15)。這種一念之惡所造成的後果,絕對沒有好處,弄得身敗名裂,後悔莫及。

  下一句又是關於言語的消極功能。中文用舌字所造成的詞語,多半是指言語,例如:拙口笨舌,乃不善說話:七嘴八舌,乃人多口雜;搖唇鼓舌,乃搬弄是非;鼓舌如簧,乃花言巧語;舌敝唇焦,乃竭力申辯;舌劍唇槍,乃爭執劇烈;口舌招尤,乃說話惹禍;箝口結舌,即勸人三緘其口,少說廢話。由於人性的軟弱,偏要多嘴長舌,搬弄是非,就使人陷在禍患的網羅中。

十七21

  生愚昧子的 從上下文意看來,是指母親。

  愚頑人之愚昧成性,禍延父母,使雙親愁苦,心?擔憂。自來作父母的都「望子成龍」,不料事與願違,夢幻成空,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如同以利兩個兒子,因犯罪作惡,耶和華說:「那未滅的必使你眼目乾癟,心中憂傷」(撒上二33),亦可參考十1。另外,拿八也是典型的愚昧子和愚頑人(見撒上廿五2∼42),有子如此,為父母的定必悶悶不樂。

十七22

  這是重複從前所說「心理筢生」的課題(見六34,十12,十二25,十四30,十五13等)。心理與生理的健康,息息相關,在古時就已發現。

  思高聖經學會譯作:「愉快的心,是良好的治療;神志憂鬱,能使筋骨枯萎」。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喜樂如良藥使人健康;憂愁如惡疾致人死亡」。

  按中國南朝范縝著神滅論,從「形神相及」與「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之根本命題出發,論證身體與精神之關係,乃「質」與「用」之關係,即「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與神之關係,正如刀刃與刀刃之鋒利的關係相同,「未聞刀亡而刃存,豈容形滅而神在?」此說對後世之無神論,影響甚深;然而就心理筢生而論,形神互動,好像唇齒相依,唇亡齒寒,沒有救藥。

十七23

  在本節清楚把賄賂與惡行聯在一起,參閱第八節的註釋。

  賄賂 此惡行重大,因其顛倒黑白,扭曲正義,為舊約時代數一數二的大罪,是違反上帝「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彌六8)的指示,為上帝所不喜悅。介入賄賂的人,也就是惡人。

  暗中受賄賂 這是指行賄的手段過程,由暗中隱密之處拿出賄賂品,偷偷地放在法官的手中,以此來影響他的判決。這一句話可以指一名「司法黃牛」由自己的懷中拿出賄賂品,交給法官,或者指法官接受一名訟棍由懷中拿出的東西,兩者都是一丘之貉,行賄的人,和受賄的人,都同樣有罪。這種賄賂的風氣,已大大地損害司法的公正性。

  思高聖經學會翻譯暗中受賄很傳神,說:「惡人在大衣下受賄賂,是為顛倒正義的判詞」(參看出廿三8;申廿七25;賽一23)。

  現代中文譯本則把那名呼之欲出的惡人揪出來,說他是:「腐敗的法官接受賄賂;他使正義不得伸張。」

  在東方,還有其他地方,賄賂非常普遍。政府的官員、法官、親王、總督都期待那些拜託他們說項的人能夠送禮。中國的官署相傳:「衙(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雖然事前送錢,上下打點,盼望能顛倒審判,但也有一些尊貴的統治者和清廉的法官,如包拯、寇準等人,守正不阿,拒絕接受賄賂。元曲灰闌記:「我這衙門?問事,真個官清法正,件件依條律的,還有哪個清官,清如我老爺的?」(比較撒上十二3撒母耳的告白)。

十七24

  智慧的分別可由人的視野看出來,前者目光如炬,目標確定,而後者目光如豆,渺茫無際。明哲人的目標是智慧,他的眼睛也未離此目標,無論有甚麼誘惑或干擾。愚昧人左顧右盼,見異思遷,像那手扶疬犁頭向後看的人;如果他能專注目標,凝視田野另一端的某種標誌,犁路就會正直而不會偏歪了。雖然所花的工夫一樣,但是差之毫釐,所得的結果也謬以千里。

十七25

  本節與廿一節的涵意非常相似。

  愁煩 即為十二16的「惱怒」或廿一19的「爭吵使氣」。可見愚昧子與父母的關係非常緊張,不但使他們憂苦,也使他們氣急敗壞,劍拔弩張。

  值得注意的是,父親與母親的重擔顯然不同。父親以嚴正教子,有子愚昧,不聽管教,因而惱怒生氣;母親以慈愛待子,生子不肖,只有以淚洗面,心中悲傷。可見沒有人是個孤島,子女的行為也會影響父母。

十七26

  希伯來文聖經本節的開端有「同時」的字眼,正如廿八節開頭有「甚至」一樣,彷彿這句話是跟在一句相似的箴言之後。若然,那就放在十五節或十八5之後,最為相宜。

  義人 指「無辜」的品性。

  君子 指領導階層的官階,如十七7的「君王」。

  責打 指鞭撻,為法律刑罰的一種,古文叫「鞭笞」(其他還有杖責、充軍、放逐等,參考成語「笞杖徙流」)。

  本節經文似乎在抗議那些不公的刑罰。

  現代中文譯本譯作:「懲罰無辜不宜;責打善人不義」。

  思高聖經學會譯為:「科罰無辜,已屬不當;杖責君子,更屬不義」。

  當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如是無辜的話,則顛倒綱常,是非不明,以下犯上,就很不合理。法國大革命的暴民,及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紅筢兵,都可為此箴言作歷史性的註腳。從申一16以下,到彼前二14的有司,也都要記取這段教訓。

十七27∼28

  世界上最可節省的東西,應該是言語,這也是最佳的經濟。其要點如下:

  (一)沉默寡言代表有知識;

  (二)抑制言語代表頭腦冷靜;

  (三)沉默不言的愚昧人會讓人誤以他為聰明。事實上,一個愚昧人若三緘其口,他已不再是愚昧,似乎已經學乖了。

  反過來,多言多語,難免有過;言多必失,可能推翻了沉默寡言的一切好處,成為以上三點的相反效果。參看十19,十一12,十三3有關智慧人的自制、節省話語的經驗。

  廿八節一開始有「甚至」的字眼,此連接詞使廿七、廿八節的文義可以銜接在一起。這句話很像今日流行的西諺語:「寧可保持緘默,被以為是傻子,勝過開口露底,無所遁形。」因此除非言之有物,否則最好避免開口。有些人開口只是為聽自己的聲音。其他的人很少注意他的說話,因他言之無物,卻「語不驚人死不休」,徒惹人厭。反之,愚昧人的靜默不言,不會顯露其愚昧,靜默遠勝過愚蠢地絮絮不休。

  我們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說話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假如我們做錯了一件事,也許還可以設法補救,但是說錯了話,卻無法再收回來重說。美國的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曾經說過:「我常常因為說了話而後悔,卻從來沒有因為保持了沉默而後悔過」。意大利有句諺語:「沉默是金,雄辯是銀」,表明沉默不語比雄辯滔滔更貴重,所以我們「處世要戒多言,言多必失」(見附錄四:朱子家訓)。

  中國穀城地方,據說從前立有一個石人,叫做「摩兜堅」,乃是古之慎言人。陸游詩云:「石不能言最可人」。明代名臣宋濂曾作「摩兜堅箴」:「摩兜堅,慎勿言。人各有心,山高水深,言出諸口,禍隨其後,惟口之則,守之以默」。

十六33∼十七28

  本段經文強調上帝主宰人的一生及結局。祂控制人的生活、動作、存留,又肯定正直人會導致較好的日子過,而邪惡人會以悲劇了結餘生。這項原則適用於所有的人──包括僕人、父母、兒女、孫兒女和王子等,這也是中國人強調的「倫常哲學」。社會的安寧,家庭的幸福,個人的發展,政治的推廣,都建立在倫常道德上。古人在豐衣足食之後,飽暖思淫慾,聖人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見孟子滕文公篇),如此人人循規蹈矩,才能過疬安和樂利的生活。──《中文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0Prov/20CT17.htm
新增日期: 2008/03/25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箴言第17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