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字級:
彼得前書的神學
彼得前書 全書
彼得前書的神學(Peter, First, Theology of)
彼得前書是一封供小亞細亞西北五省教會傳閱的書信。那?的信徒在信主之後,便逐漸遠離他們所處的世俗文化和從前的朋友(一14、18,二9,四3-4);本書的目的,正是要對這群遭受眾人誣賴、毀謗和排斥的信徒,作出積極的鼓勵(一6,二12,三15-16,四4)。彼得教導他們明白本身受苦的意義,乃在於跟隨基督受苦的榜樣(二21,四13);期待自己在基督向全世界顯現時,可同享榮耀(一13,四13);以及認識到教會已成了他們社交生活中的最重要群體(二1-10,三8-12,四7-11)。至於本書的主要信息,則是要鼓勵讀者以基督徒應有的態度去面對逼迫,藉此證明神的真恩(五12)。
作者
作者自稱是作耶穌基督使徒的彼得(一1),他是教會的長老,基督受苦的見證人,將來要同享末世的榮耀(五1)。此信是他託西拉所寫的(五12;參徒十五22、27、32),信中轉達他的「兒子」馬可(徒十二12,十五37;西四10)和在「巴比倫」──象徵羅馬的代號──同蒙揀選的教會向讀者之問安(五13;參啟十七5、18,十八2、10)。
某些學者基於本書的希臘文水準、內容沒有作者對耶穌生平的憶述,以及彼得在生之年羅馬國未曾掀起大規模的逼迫等理由,對本書作者是否使徒彼得表示質疑。然而,彼得經過30多年的講道經驗,應當擁有相當程度的雙語能力,而且,西拉在語文上的能力亦肯定能助他一臂之力。本書的目的,在於勸勉,而非講述福音或個人的經歷。最後,書中所描述的逼迫,是出於個人的因素、局限於某些地區和屬於偶發性的(三13-15),並不是由國家發動的有組織性逼害(二13-17)。這顯示本書是在尼祿於主後64年大舉逼迫基督徒之前寫作成書。此外,本書很早便被眾教會採用,基督教傳統一直確認彼得是本書作者,以及本書在匯集正典的過程中很早便被接納為正典之一等證據,均一致支持本書的作者是彼得。
教會觀
彼得前書的首要神學重點,在於提供一套整全的教會觀,藉此讓信徒反省該如何在一個滿懷敵視的社會中見證他們的救恩。縱然本書沒有用過「教會」一詞,可是,從它每個主要部分的結尾均出現有關教會論的教導(二1-10,三8-12,四7-11,五1-7),便可以顯示出教會論是本書的重點。
信徒是組成教會的分子,他們都先被揀選(一1)、經過重生(一3)和洗禮(三21),被建造成為神的殿(二5),作有君尊的祭司;因此,以色列的稱號和目的便具體地實現在他們身上(二9-10)。教會中的信徒必須謹慎自守、持守末世的盼望、對神常有敬畏的心、彼此相愛和專一敬拜基督(一13至二10)。
教會存活在世上仿如另類的群體。信徒因著悔改信主,脫離從前生活中那種蒙昧無知和罪惡敗壞的境況而遭到排擠,因此便成了世上的寄居者和客旅(一1,二11)。他們的人生目標,便是存敬畏的心,作神的僕人(二16),但與此同時,他們對本身在社會上的崗位亦需克盡己職。至於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對的未信者,包括執政掌權者、主人和丈夫,信徒都要尊而重之,一則可以堵住別人胡亂中傷的口,二則可以向「外邦人」作美好的見證,預備神隨時來到呼召他們(二12)。作丈夫的亦必須摒棄社會傳統對待婦女的可恥方式,反而要敬重自己的妻子,視她們的地位與自己等同(三7),夫妻二人必須在信仰的路上同心同行。人要獲得美好快樂的人生,祕訣並非在於追求社會的地位或個人的成就,而是在於與教會中的其他信徒和諧共處,彼此相愛和互勵互勉(三8-12)。因此,彼得承認教會作為一個團體,對信徒具有積極肯定的作用;他同時亦強調,基督徒的身分雖然不足以改變社會的結構,不過,他們若把力量結合起來,則可以對社會中的非信徒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教會必須抱著諒解的態度,去面對未信者深懷敵意的指控、誹謗和排斥。這其實是一個大好機會,讓她說明自己的信仰內涵(三15-17)、從罪中獲得重生的解脫(四1-6),以及帶著末世的盼望,向人見證在教會生活中,聖靈賜下的各樣恩賜(四7-11)。
逼迫與受苦
信徒在遭遇逼迫的時候,要視作與基督一同受苦,是有福的事。他們要像基督一樣,要將生命交給那位信實的造化之主(四19),同時,亦要認識到審判若先從神的子民今生的表現開始,那麼,對於那些不肯悔改信從真道的人,其最後的審判更是不堪設想(四17-18)。相比之下,教會將在耶穌基督向全世界顯現的時候,得以分享那原屬於祂的榮耀(五1、10)。正因如此,她必須全力扺擋那發動一切逼迫,試圖消滅教會的主腦──魔鬼。
耶穌基督藉著祂的使徒(一1)和眾長老(五1-4),行使祂對教會的權威。長老應按本書信所列明的責任克盡己職,藉此作信徒的榜樣和獲得眾人的敬重。年輕人必須順服長老,同時,所有信徒亦必須以謙卑相待(五5-7),在神面前就更要謙卑;到了適當的時候,神就會賜給他們榮耀,那時,他們將獲得完全的救恩(一4-5)。
基督論
教會若要明白救恩和逼迫的意義,一套完整的基督論就必不可少。藉著基督的犧牲受死,教會從昔日那種虛空無益的生活中得著救贖;再因著基督的復活得著重生,有活潑的盼望和永不衰殘的基業(一3、18-20,三18)。基督已經按照神的永恆計劃向教會顯明自己(一11、20、25),然後,到了祂向全世界顯現的時候,教會便得著完全的救恩和分享祂的榮耀(一11、四13、五4、10)。
耶穌基督是教會的房角石,教會以祭司的身分藉著耶穌基督向神獻上靈祭(二5-7)。基督也曾受苦,祂留下的榜樣,足以幫助我們在理性上接受和在肉身上忍受辱罵與壓逼(一11,四1、13-15)。祂在十字架上的表現,給那些要忍受主人惡待的奴僕留下了最佳的典範(二21-25)。祂的復活和升天肯定教會最終必勝過她的仇敵,正如耶穌在升天之前,曾向被拘禁的靈宣佈祂的勝利一樣確實(三18-22)。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一3),如今坐在神的右邊;祂被尊為主,與神同享一切榮耀(一25,二3,三12、15)。
聖靈就是基督的靈,祂藉著眾先知所講的預言(一11),已經以傳福音的方式報給教會(一12),同時,教會亦是藉著聖靈得以成為聖潔(一2)。透過父神的揀選、聖靈使人成聖,以及基督犧牲的死所成就的救恩(一2),清楚顯出三位一體神的合一。
神亦藉著使信徒重生,成為關心信徒的父(一2、17、23)。教會所信靠的神,既創造天地萬物(一21,四19),又賜下聖靈的恩賜(四10-11)。教會要謙卑敬畏這位不偏待人的神(一17,四17),以致行事為人能符合祂的旨意和祂聖潔的屬性(一15,二16、19、四2),得著祂的稱許(五5)。教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榮耀神(一3,二12,四11、16,五11)。
Norman R. Ericson
()
資料來源:
新增日期: 2013/12/1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彼得前書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