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11月28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哥林多前後書的神學

哥林多後書 全書


 
哥林多前後書的神學(Corinthians, First and Second, Theology of)



兩個世代的重疊

許多近代釋經家都認為,使徒保羅以兩個世代的架構作為他思想的前設,而末世論便成了他思想的核心。早期的猶太教將時間分為兩個相接的時期:今世和來世。前者因著亞當的墮落,罪惡和苦難便成了它的特徵。後者則隨著彌賽亞的來臨而得以實現,公義與和平亦隨之而至。事實上,來世等同於神的國。按照初期基督教的看法,耶穌基督的降生、受死和復活標誌著一個「典範轉移」(Paradigmatic Shift),造成了兩個世代的重疊。屬神國度的世代,已經在今世開始。換句話說,這兩個世代現今共存,而基督徒則生活在兩者的接壤之處。這個觀念一般被稱為「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末世張力,亦即是說,來世已經因著基督的降生而開始,卻未曾完全體現,一直要等到基督第二次再來才全面展現。

在保羅的著作中,「世代」(age,希臘文aeon)一詞相當常見,顯示這方面的教導足以成為保羅神學的基礎。這個有關兩個世代重疊的觀念,也是理解哥林多前後書的重要鑰匙。總的而言,我們必須透過「末世」這個貫通兩封書信的共有主題,來瞭解它們所包含的要旨。

除了前述的末世架構之外,還有另一個因素,形成哥林多前後書的神學思想,那就是保羅在哥林多教會面對的敵對勢力。保羅雖然深愛哥林多信徒,可是,他們卻經常成為他事奉上的煩惱。毫無疑問,哥林多信徒沉浸於「過度實現化的末世觀」(Over-realized Eschatology)之中。哥林多信徒顯然相信神的國已經完全臨到,因此,他們便以聖徒的身分,在這國中作王和施行審判(林前四5、8)。他們認為自己已擁有聖靈,而聖靈賜給他們的靈恩,正是末世已經臨到的證據(林前十二至十四章)。沒有任何未做的事情需要他們操心,他們只需享受自由所帶給他們的祝福(例如:吃祭過偶像的物 〔林前八、十章〕),以及肉身所獲得的解放(透過一些表現迥異的行為,如縱慾主義〔林前五至六章〕和禁慾主義〔林前七章〕反映出來)。他們極有可能相信,洗禮可以如同魔法般把他們與基督和聖靈連合起來,而聖餐則可以保護他們免受任何肉體的損害(林前十至十一章)。哥林多信徒實質上以為,他們已像天使(因此,他們宣稱自己會說天使的言語〔林前十三章〕;鼓吹已婚者禁慾〔林前七章;參路二十34〕;持男女平等的態度〔參林前十一和十四章,以及婦女在崇拜中的平等角色〕等)。

到了保羅寫哥林多後書的時候,他與哥林多教會的關係更形緊張。保羅在前書所處理的基本上是教會的內部問題。在後書中,他更要應對方的要求,提供他擁有使徒召命的憑證(這項質疑顯然是有一些否定保羅擁有使徒資格的外來者在旁興風作浪)。保羅感到自己在信中務必反駁的,是那些否定他擁有使徒資格的人,批評他缺乏外顯的能力和榮耀(見林後三1至七16,十13)。鑑於他所受的苦難,他們判定他並非真使徒。反對保羅的人其實抱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來世已經帶同可見的榮耀和能力完全臨到,因此,他們完全沒有空間去接納今生殘酷的現實。哥林多後書便試圖重申這兩個世代的張力,藉此糾正他們在思想上的偏差。

故此,我們可以指出,哥林多書信的主要神學議題──包括神論、基督論、救贖論、聖靈論和教會論──都深受這兩個世代重疊的觀念所影響。以下將從保羅思想中的末世張力角度,論及書信中的五大議題。



神論

在哥林多前後書整個有關神論的範疇中,「神的國」是一個重要主題。「國」(basilesia)這個字詞在哥林多前書出現過五次(林前四20,六9-10〔兩次〕,十五24、50)。猶太啟示文學的作者,特別喜歡這觀念。他們相信,惟有等到神的國臨到,今生的事才可以撥亂反正(賽四十至六十六章;但二44;《以諾一書》六至三十六章,八十三至九十章;《西比蓮神諭》三652-56;《巴錄二書》三十九至四十章;《以斯拉四書》七章等)。對保羅來說,因著耶穌被釘十字架和復活(林前一18至二5,十五1-22),神的國已經開始引進(林前四20,十五24);然而,它卻未曾完全展現(林前六9-10,十五50)。哥林多前後書對於「神的國」這個觀念的詮釋,已超越該術語的字義範圍。保羅指出,隨著神的國切入這個世代,兩個結果就會出現:(1)神的百姓被建立起來;(2)神的仇敵被擊敗。這兩個結果均呈現出「已臨╱未臨」的末世張力。

神子民的建立 神的國已經降臨地上的其中一個明確徵兆,是教會──神的新子民──得以被建立起來(林前一2;林後一1)。保羅對這群體的眾多形容之一,就是他在這?所用的「聖徒」(林前一2;林後一1)。無論是「教會」抑或「聖徒」,這兩個名稱都令人想起舊約對神的百姓──猶太人──的稱呼,因此,也意味著新約信徒,代表屬靈的以色列,被重申建立(參羅二28-29;加六16;彼前二9-10等)。基督徒其實是一個進到神面前的祭司國度。此外,信徒已經藉著神的兒子耶穌進入與神的相交中(林前一9,十五23-28;參西一12-13等)。保羅顯然相信那長久期待的彌賽亞國度已經隨著耶穌的復活而開展。事實上,基督徒確實已經在基督的屬靈國度中作王,因此,便應活出合乎這身分的表現(林前六2-3)。而且,神在基督?所建立的新約子民(林後三1-18),無疑是神的新創造(林後五17)。

然而,神的新子民卻未曾完全;一直要等到基督再來,才得以進入完全的境地。他們在罪中的掙扎正好證明此灰暗的事實(林前六9-10);同樣,他們的身體也有待將來才得以復活(林前十五50)。

神的仇敵被擊敗 神的國因著基督的作為而得以進入這世代的第二個基本結果,就是神的仇敵被擊敗。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啟示文學作者均相信,當與神對敵的勢力遭到擊敗的時候,便標誌著神在地上作王管治的時刻正式開始(參結三十八至三十九章;但七章;帖後二章;啟二十章等)。根據哥林多書信的看法,隨著基督第一次降世,敵人已經開始敗亡。其後,更隨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以及從墳墓?復活,這世代的智慧和背逆神的傾向,便逐漸過去(林前一29;參七29-30)。這世上有權有位的人也遭到同一的命運(林前二6),無論作惡者的身分是誰(鬼魔、統治者,或更有可能是同時指到兩者;前者推動後者)。最終,基督藉著如保羅等僕人,將仇敵俘擄,展示他們的敗亡(林後二4-17;參西二15),以及藉著神能力的話語,摧毀他們的屬靈營壘(林後十3-6)。

可是,我們若以為神的仇敵已經全然敗亡,那就大錯特錯了。保羅指出,他們仍然存在,活躍於世界,蒙蔽未信者的心思(林後四3-4),甚至連基督徒也不會放過(林前十20-21;林後六14-18,十一13-14)。而且,還有神最大的敵人──死亡──仍然未被制伏(林前十五25-27、53-56)。然而,由罪、魔鬼和死亡組成的「犯罪集團」已經窮途末路,只等待神來個致命一擊。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已經宣佈了他們的失敗;到了基督再來的日子,便是他們徹底毀滅的時間。前者就像「登陸日」(D-Day,譯註: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於1944年6月6日在法國北部登陸的日子),而後者則是一個「勝利日」(V-Day)。



基督論

也許,哥林多前後書的基督論,是從耶穌彌賽亞在十字架上受死和在墳墓?復活,啟動了兩個世代的轉換過程這個角度,來作為論點的基礎。來世隨著基督的降生而展開;這是保羅觀念中末世張力的「已臨」部分。然而,來世的巔峰還「未臨」;它會在今生之中出現,惟有到基督再來的時候才得以完全。我們嘗試透過以下有關的經文,來說明這個包含兩方面的主題。

根據哥林多前書一章18至25節的看法,十字架是兩個世代的轉折點。神藉著耶穌的受死和隨後的復活,開始祂廢掉現今這世代的過程(參林前二6-8)。在非基督徒眼中,耶穌釘十字架雖然代表了愚昧和軟弱,但對於得救的人來說,它卻是神的智慧和能力。

當哥林多前書十章11節形容基督徒是「這末世的人」時,它顯然是承接了基督的受死和復活已開創來世的觀念。基督的代贖犧牲,對來世的引進產生了催化的作用(林前十16;參五7,十一23-25;林後八9)。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3至4節繼續引伸這個主題,他透過該章上文下理的論證,證明基督的受死和復活已經為基督徒帶來幾個末時的祝福:(1)基督如今的復活,成為死了之人的初熟果子,和末時眾人的復活示範(林前十五12-22)。(2)猶太人一直期望到了將來的彌賽亞國度,他們可以在地上作王,管轄他們的仇敵。這盼望如今藉著基督在天上的掌權,以及信徒得以與祂一同作王,已經成為事實了(林前十五23-28)。(3)如今在基督徒心中,常存對末世榮耀的盼望,那是對在天上的生活的一種期盼(林前十五41-57)。(4)神應許在將來的世代,會賜下聖靈給每一個子民(結三十六25-28;珥二28-32等),如今藉著那「賜生命的靈」的基督──那「末後〔eschaton〕的亞當」(林前十五45)──已經賜予了。哥林多後書五章15至17節所提出的,基本上是同一個重點。保羅在那?放膽地宣佈:耶穌的受死和復活已使人在祂?面成為新造的人,唯一用來管理他們的道德律,就是要他們以愛待人。哥林多後書三章1節至四章6節亦出現過相類似的話。保羅採用了新約作為比喻,重申那以基督的死和復活作為基礎的新時代,給基督徒的內心帶來永遠的榮耀(參林前十五11-22、42、49)。如今,他們的責任就是把這個信息傳給別人。

不過,惟有到了基督再來的時候,來世才得以「圓滿地」體現。到了那時,基督如今在天上作王的榮耀,將會在地上明確地彰顯出來(林前十一26,十六22)。同時,亦會使基督徒心中隱藏的榮耀光照出來,他們的血肉之軀得著改變(林前十五50-57;林後四16至五10)。惟有到了主再來的時候,那「完全」的一刻才會臨到(林前十三10)。因此,按照哥林多書信的看法,即使是基督本身,在祂第一次降世與再來之間,也是處於這兩個世代交會的重疊狀態。



救贖論

保羅在哥林多前後書所表達的救贖觀,其實有某程度上的含糊,我們卻可以透過兩個世代的重疊來嘗試作出解釋。根據保羅的看法,一個人若在基督?,就表示他已經得救(將來的世代已臨),但這救恩尚未完全(將來的世代仍未圓滿)。有三個關於這方面的字詞,需要給予解釋:得救(soterios)、成聖(hagios)和榮耀(doxa)。這三個字詞都和救贖論有關,並帶有末世的張力。

「得救」這個字詞遍佈哥林多書信的每個角落。在它出現的背景中,有不少明顯是末世性的。在哥林多前書一章18至31節,保羅勾勒出人們對基督徒的不同反應。一方面,因著接受基督的十字架,他們得以在來世中有份,也相應地經歷到得救的福氣(參林前七16,九22,十33;參羅一16)。因著在基督?的信心,他們獲得神的稱許,亦得著神所賜的智慧和能力。但與此同時,基督徒仍生活在這個世代,他們對十字架的效忠會引起非信徒的不滿。對後者而言,十字架只是愚味和軟弱的記號。

出現在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的「救」字,亦是指到那些相信基督的人(參林後二15)。他們正是「這末世的人」(林前十11),不過,他們的救恩卻未曾完全(林前九24至十13)。這世代的拉力要削弱人對神的忠心,並且試圖引誘人重蹈古以色列人的覆轍(林前十1-10)。保羅亦感受到這個世界的試探對自己所構成的威脅(林前九24-27),這也是所有信徒的共同經歷(林前十12-13)。然而,神會幫助每一個倚靠祂的人(林前十13)。

這種「已臨╱未臨」的張力,亦明顯影響哥林多書信其他兩段有關救恩的重要經文。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至2節,保羅提醒他的讀者,他們的救恩是以福音作為基礎的:「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就必因這福音得救」。然而,這救恩也取決於哥林多信徒是否堅定持守福音。否則,他們的信仰便功虧一簣。哥林多後書六章2節亦出現過類似的說話,保羅在那?宣告救恩的日子已經臨到。可是,哥林多信徒若不接納保羅是傳恩典的使徒,他們便可能失去這禮物(林後六1至七2)。從正面來說,他們若悔改歸向神,又接納祂的僕人保羅,他們的救恩便得蒙保守(參林後七10)。

第二個在哥林多前後書出現,帶有救恩含義的字詞是「成聖」,它的意思是分別為聖。從一方面來看,哥林多信徒(以及所有信徒)已經在基督?成聖或分別出來歸予神(林前一2、30,六11;參三16-17)。然而,儘管他們已擁有作為聖徒的崇高地位(林前一2),但他們仍然活在現今世代這個事實(林前三18),卻使他們捲入與罪惡爭戰之中。結果所帶來的,是一張列舉出他們在行為上完全與「成聖」沾不上邊的長長清單,當中包括:分門結黨(林前一10-17);屬肉體(林前三1-15);默許淫亂的行為(林前五1-13),甚至連自己也一同犯罪(林前六16-18;參七2);信徒之間彼此爭訟(林前六1-8);濫用基督徒的自由(林前八1-13)。哥林多信徒若繼續做這些明明遭到禁止的事情,他們的救恩就堪虞(林前六9-10;參林後十三5)。縱然罪仍會繼續向他們(和所有基督徒)發動屬靈的戰爭,他們處理這種掙扎的致勝良方,就是要在身體上榮耀神(林前六19-20),直至「圓滿地」體現將來的世代。

哥林多前後書第三個關於救恩論的字詞是「榮耀」。按照使徒保羅的看法,耶穌基督的受死和祂榮耀的復活奠下了來世的榮耀(林前十五42-49)。一些如哥林多後書三章1節至四章6節和四章16節的經文,亦清楚說明這點(參羅八17-30;西三4等)。然而,這榮耀只住在信徒心中(林後三18,四6);身體還未得著榮耀的改變。一直要等到基督再來,我們的身體才會得著榮耀的改變(參林前十五50-56;林後五1-5)。基督徒因著要繼續在這個邪惡的世代生活,便要一同承受今生的苦難(林後一1-22)。保羅亦為公義和服侍主的緣故,遍歷現今這世界所加諸他的苦楚(林前四9-13,十五30-32;林後四7-15,六3-10,十一23-33,十二7-10)。這些苦楚不單沒有削弱他作為使徒的資格,更成為他蒙召作這事奉的證據。反之,那些強調外表的榮耀,對苦難不屑一顧,又認為基督徒是「聖人」,能夠展示神蹟異能的人,其實才是假使徒(見林後五12,十一13-15)。使徒保羅卻認為,因為信徒正活在兩個世代中,一方面在心中有榮耀,另一方面卻要在肉身上受苦。



聖靈論

在有關聖靈的教導上,保羅完全是從末世角度出發的。按照保羅和初期教會的看法,聖靈是將來的世代已經臨到最明確的徵兆。哥林多書信將智慧、神的殿和屬靈恩賜這三個觀念與聖靈連合起來。

智慧 哥林多前書二章1至16節將智慧與聖靈緊密地連結起來。猶太啟示文學作者一般認為,神的智慧是指神向某些神人顯明祂的計劃,因此,是與「奧祕」這觀念有關的。這種啟示本身是預嘗來世的經驗(但九20至十二13;《以諾一書》六十三2、32,四十八1、49;《以斯拉四書》十四25、38-40;《巴錄二書》五十四13;啟四至二十二章)。保羅也有類似的看法,由於基督徒已有聖靈,他們可以用神的智慧和悟性來參透神在這兩個世代中的奧祕(比較林前二1-16與羅十一25-36;弗一15-23,三14-21)。然而,哥林多信徒儘管擁有聖靈的智慧,卻仍然在這個世代中生活。結果,他們為自己擁有這「智慧」而感到飄飄然,違反了神的旨意(林前一20,二6,三18)。

神的殿 雖然「神與以色列百姓同在,住在他們中間」是舊約經常提到的一個主題,可是以色列卻從來沒有等同於神的殿。這種等同被認為要留待未來世代的來臨(賽二十八16;結四十至四十八章;《禧年書》一18;昆蘭的《末世米大示》;《以諾一書》九十一13等)。因此,對於保羅宣告基督徒和教會如今成了聖靈的殿,無疑是一個末世性的宣告──末時的聖殿已經臨到(林前三16,六19-20;林後六16-18)。在哥林多後書一章22節和五章5節亦找到一個與神的殿有關的觀念──聖靈是身體復活的憑據(參羅八23;弗一14)。

然而,聖靈卻不是已付清的款項,反之祂提醒信徒,他們的身體雖然是神的殿,卻仍然是軟弱和會朽壞的,因此,聖靈只是他們將來榮耀的復活的保證。這是哥林多信徒必須知道的要點,由於他們對聖靈的新體驗令他們極之興奮,他們以為神的國已經完全臨到,他們已經在這個世代得著復活的身體(林前四8,十五12-28)。尤有甚者,就是哥林多信徒的表現,簡直酷肖這邪惡世代的「靈」,跟他們是聖靈的殿這真理完全不符:他們分門結黨,相當於破壞聖殿(林前三12-17);他們與娼妓聯合,玷污了聖殿(林前六15-18);綜合來說,他們可說是在聖殿中敬拜偶像(林後六14-18)。

屬靈恩賜 屬靈恩賜是聖靈內住在信徒心中的具體憑證,因此也是將來的世代已經臨到的一個記號。哥林多前後書所列的每一種恩賜,都可以從末世的角度來理解。當聖靈降臨的時候,神的百姓當中便會重新興起先知預言(比較林前十四章與詩七十四9;哀二9;珥二28-32)。我們先前已提過,智慧(亦包括知識)帶有啟示文學的味道。教導和講道的恩賜亦由末世觀所主導,因為宣講信息(kerygma)的內容,主要是以將來的世代已經臨到作為基礎(比較林前十二28與徒二至三章)。分辨諸靈的恩賜是用來在末後的日子區分真理與錯謬(比較林前十二10、29與提前四1;提後四1-5)。無論是保羅抑或哥林多信徒,都把說方言和翻方言的恩賜,與樂園的恢復連繫起來,尤其是在教會崇拜的背景中。至於信心的恩賜(林前十二9,十三2)、行異能的恩賜(林前十二10、28)和治病的恩賜(林前十二9、28),都是藉著教會接續耶穌大能的事奉,也同時象徵彌賽亞的國度已進入世界。最後,幫助人的恩賜(林前十二28)和治理事的恩賜(林前十二28),可以在末後的日子,分別給予神的子民所需的支持和帶領。不過,對保羅而言,恩賜(charismata)的目的不是在於恩賜本身,而是來世永恆的道德律──愛;恩賜只是達致這目的之途徑。



教會論

保羅和初期基督徒用以指到彌賽亞的信徒群體的字詞是ekklesia(譯註:和合本通常譯為「教會」)。這個名稱極有可能是呼應qahal這個舊約的字詞,明示基督徒群體乃以色列──神的百姓──之延續。哥林多書信肯定了保羅的基本觀念,指出教會只是另一個表明未來的世代已經臨到的記號,縱然它尚未完全體現。教會的五方面說明了這個真理:形容教會的比喻(基督的身體)、教會的聖禮、教會的崇拜、教會的捐獻和教會成員的地位。

哥林多前後書最主要用來比喻教會的是基督的身體。保羅使用這比喻主要是表明信徒群體之間存在著合一和多元的相互關係。正如不少學者相信,倘若這個比喻可以從亞當這個人,以及希伯來人的集體人格觀念來理解,它的末世含義就大大提升了。由此,基督的身體便可視作末後的亞當(林前十五45)──一個末時的新人已經出現在歷史之中。不過,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責備,顯示她仍然活在這個時代,其表?不一的行為和不完全的成長,均證明這個事實。

根據哥林多前後書,教會的聖禮包含兩方面:洗禮和聖餐。前者是信徒進入神的國和進入來世的標記。然而,洗禮沒有任何神奇的魔力,使信徒可以迴避神對他們的悖逆行為的審判。後者象徵耶穌的愛,而且還可能作為將來彌賽亞筵席的預告。但兩者均沒有排除神要審判那些在言行表現上破壞教會合一的人。

正如前文已經指出,哥林多前後書提到的教會敬拜聚會,是以屬靈恩賜的運用作為中心(林前十二至十四章),也是預嘗樂園的恢復。可是,哥林多信徒對於運用那些惹人注目的恩賜,即如說方言,表現出混亂和誤用的情況,提醒人將來的世代還未完全體現,那完美的仍未臨到(林前十三9-13)。

對保羅來說,教會的捐獻亦可能含有末世的意義。他收集外邦信徒的捐獻,用以幫助耶路撒冷的猶太信徒(林前十六章;林後八至九章;參羅十五16-33)。此舉目的很可能是催化列國前往錫安朝聖──這是舊約和猶太教預言會發生的事,象徵著末時的來臨。然而,保羅亦意識到這件事可能會延遲發生(比較林前十五50-58與林前十六1-4)。

最後,哥林多前後書所描繪的基督徒地位,亦帶有「已臨╱未臨」的末世張力。因著將來的世代已經臨到,也隨著現今的世代正在過去(林前七29-31),基督徒在性別(林前十一11-12)和社會自由(林前七17-24)方面,有屬靈上的平等。不過,由於這世代尚未完全過去,兩性關係(林前十一1-11,十四34-35)和主僕之間(林前七20-24)仍然存著等級的架構和權力。

C. Marvin Pate

資料來源:
新增日期: 2013/12/1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哥林多後書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