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字級:
《每日研經叢書》
士師記 第21章
便雅憫劫後餘生(二十一1∼25)
本來以色列各支派打了一場勝仗,應該高興快樂才是,不過他們戰勝殺戳的是自己的弟兄!對付教會?的罪惡真是有切膚之痛!
.肢體之愛(1∼7)──便雅憫支派六百人殘餘部隊逃匿曠野四個月,以色列人也冷靜下來,發現便雅憫只剩下六百男丁,而且他們又起誓不把女兒給便雅憫人為妻,即是說除非便雅憫人娶外邦女子,否則這支派就將會絕了後代!他們「後悔」(6、15),表示為便雅憫難過,要幫助他們重建家室,正如保羅說:「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林後二6∼7)對於受了管教而又表示悔罪的肢體,我們當用愛心把他挽回過來。
.基列.雅比四百女子(8∼15)──因為當全以色列人起誓要追討便雅憫人的罪時,基列.雅比人卻沒有參加,當被治死。他們殺了基列.雅比的男丁和已婚婦人,只留下四百處女給便雅憫人為妻,但是仍不足數,尚欠二百女子。這只是權宜之計,不足為訓,也反映出他們把便雅憫的婦女孩童都殺盡,的確是過分了。他們為此而後悔。
.示羅的女子(16∼25)──他們想出了在示羅舉行的一次耶和華節期,會有示羅女子出來跳舞,以色列的長老便容許沒有分配到妻子的二百個便雅憫人,把跳舞的女子搶去為妻。我們不一定同意他們這樣的做法,聖經也沒有表示贊同這事。本書結束時最後一句話:「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相信這話足以能夠說明,在士師記中所發生的事,有許多只是實況記錄,是以色列人靈性低落、政治混亂、隨從迦南風俗而生活的黑暗記錄。
思想 士師記是個沒有王,沒有純真信仰的時代,人民生活在罪惡痛苦之中。你是否以主耶穌為你心中的王呢?──《新舊約輔讀》
便雅憫人恢復地位(廿一1-25)
這段古怪的敘述,從許多方面看,都適合作為士師記末了幾章的結束。就像前面幾段一樣,解經家必須對經文中的驚人特寫,採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釋,避免作過多或過少的取捨。在聖經上找到類似的情形實在不多。
(一)
這是第三次本卷書回顧在伯特利放聲痛哭的主題。首先是在二章一至五節談及,再在二十章廿六節提過。在每一段經文中都談到獻祭(及獻燔祭),似乎是為了合法地向耶和華獻祭。據我們所知,至少申命記的觀點認為這時的聖殿的地位可疑,這一點令我們猜想士師記突出的這部分,不僅解釋了聖橡之所以稱為哭橡那麼簡單;聖壇邊的一切不愉快事情,暗示了基本上的不穩定。
然而,哭泣在本章的結構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像二十章的一連串戰爭一樣,故事的敘述相當重複。可能是因合拼了不同的資料來源的緣故。這也足以解釋為甚麼用兩個不同的辦法,去為便雅憫人提供妻室。但另一方面,對於不上米斯巴之人的重複質詢(5及8節),解釋了民眾極度哀傷的經文。與此同時出現的是一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及方向上的不明確。
(二)
在這離奇故事的所有人物中,基列雅比人最值得我們的同情。由於他們對抗族中的一個支派的行動,而令整族的勢力削弱了,所有的支派同路下跌──為了修補與便雅憫之間的裂痕而付出撲滅外約但某些人的生命的代價。情形很像是搶了彼得之物去補足保羅。這種情形也令我們想起我們的政治領導人物,他們常是過分的熱衷於自己的理想,當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時,他們告訴我們需要更徹底實行他們的政策,而不是減少。
但是為甚麼是雅比人遭遇不幸?故事說他們不參與二十章災難性的事件,雖然該章好像暗示了相反的說法,把住基列地的眾人都包括在內(二十1)。為甚麼這個故事作此宣告呢?如果可以撇開故事發生的次序而用較為幻想方式去看事情,筆者假定,他們是為了將來與掃羅聯繫起來而付出高貴的代價。這城邑的名字在聖經中出現過四次。討論利未人之妾被斬成碎塊時,我們曾提及掃羅在撒上十一章也以類似的行動,對亞捫人的王拿轄的殘酷威脅雅比作回應。撒上卅一章十一至十三節提及雅比城,將掃羅的屍體從非利士人那?取回,並給予禮儀的埋葬,以此善報他。當大?聽到雅比人的虔敬行為時(撒下二4),他似乎並不太肯定他們對他是否忠心:
大?就差人去見基列雅比人,對他們說:『你們厚待你們的主掃羅,將他葬埋,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們。你們既行了這事,願耶和華以慈愛誠實待你們,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現在你們的主掃羅死了,猶大家已經膏我作他們的王,所以你們要剛強奮勇。』(撒下二5-7)
我猜測這些話只是對最後所提出的消息──你們不要忘記,我現在是王──作禮貌上的引進。最後,撒下廿一章描述大?默認掃羅家過分的虐待仇敵非利士人,也簡單提及雅比人從非利士人那?偷走掃羅的屍體(12節)。任何城鎮,對掃羅的感情好於大?的,都不會有好信譽。
(三)
搶去示羅舞孃為妻的事有它的意義,而不僅是為了惡意的回憶。地中海一帶的其他民族間也流傳?類似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傳說中的羅馬人搶奪附近古意大利中部色賓(Sabine)的婦女,起源於羅慕拉(Romulus)親自組織的搶妻團。也許更為相似的是一個希臘故事,說麥新尼(Messene)的男人在節期中抓住處女進希臘女神廟?。十六至廿四節記載處女是在大節期間在示羅大祭壇邊跳舞時被搶的,這一點可以說明這段記述是根據古代習俗寫成的。酒會中充滿異國情調,行為舉止與日常規範不同,容許一定程度的浪漫色彩。如果在以色列傳統的某一階段中,這種行徑出現問題,就說這事只發生過一次,而且是在受控制情況下出現,或可減輕其令人反感的程度。
(四)
對於士師記十九至廿一章民眾大會為以色列人面對的問題所提供的解決辦法,學者之間的評論有極不相同的意見。筆者認為部分學者對於以色列十二支派聯盟的看法過分理想化。當後來的王以及他宮廷中的官職標誌產生了不受歡迎抗衡力時,上帝能夠藉?士師或拯救者的合適助力,通過它的議會去統治。舊約聖經的部分傳統,對君王制度的確抱持了敵視的態度,有一部分則對它採取漠不關心的中立態度。但是在士師記最後兩章之前,我們看不到有任何以色列人在行動上同心合力的描述。
我明白這是作者有意要讀者對民眾會議的商議感到吃驚。他在本經卷最後一章最後一節提醒讀者這一切事發生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那可能只是說百姓沒有王便無所顧忌的依照自己的見解去做。但原意不是如此。『隨自己的意思』而行,在上帝眼光中是錯誤的。雖然如此,反掃羅的宣傳和暗示,好像提及猶大的伯利恆,倒令筆者覺得寫這幾章的目的,不在期待任何君王施拯救,而是盼望掃羅之後有一位合適的王。
(五)
一般說來,舊約聖經不是只為過去而談過去。如果是強調在過去某一時代沒有王,所指的可能是指當時沒有王。因此,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城牆倒坍及大?王朝崩潰,百姓被擄之後的一個時期,都是指沒有王的日子。這一點與我們較早時候的觀察相符合,即士師記的前面幾章(二至十六章)是申命記的附加資料,本身處在被擄時期。這樣的經文鼓勵我們進一步清楚第廿一章深一層的意義。
經過了新近一次的流血事件,便雅憫族受盡各方面的指責,一切等待恢復。便雅憫可能只是代表一個破壞了而需要重建的社會。但它更像是代表了一件較為明確的事情。提出來的問題是拒絕建立婚姻關係。便雅憫可能代表一個社會,無論是在巴勒斯坦或在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中(Diaspora),它都必須克服被擄的命運,都必須在支派之間建立關係。士師記末了部分的『彌賽亞』作王的理想,也是一種普遍的理想。──《每日研經叢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新增日期: 2008/08/27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士師記第21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