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真愛與承諾 11月23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丁道爾聖經註釋——猶大的希西家(十八1∼二十21)

列王紀下 第18章

猶大歷史及耶路撒冷淪陷(王下十八1∼二十五30)

  本書歷史最後的一部分單單集中於以色列(撒瑪利亞)亡國之後的猶大國,其中的敘事以希西家在以賽亞的鼓勵之下與亞述人對抗(十八1∼二十21)以及約西亞的改革(二十二1∼二十三30)為主,特別強調申命記的理想。其資料的選擇乃以儘量少記反亞述的陰謀,及猶大喪失領土,以致削弱權勢為準則。但同時也指出這些致命傷乃與以色列所犯致命的錯誤相似,同樣地也會導致耶路撒冷淪陷、大衛家被擄的下場(二十四∼二十五章)。此段歷史需與歷代志下二十九∼三十二章(該處提供了更詳細的資料)以及以賽亞書三十六∼三十九章(王下十八∼二十章之平行經文)對照來讀。考古證據以及亞述歷史均由另一個角度印證本段經文所載史實。

  對撒瑪利亞淪陷之回顧(9∼11節)乃十七章3∼6節之重複,在此添加有關此事之神學解釋(12節),作者希望強化希西家早年之治的「成功」及北國末年的背道之對照。猶大並未出手拯救撒瑪利亞,因為希西家採取不與亞述聯盟的政策。同樣地,當亞實突亡於主前七一二年時,他也沒有與非利士人合作,反而在西拿基立於主前七○五年即位局勢不穩,推羅的 Luli 以及西頓背叛新王之時,希西家自己擴張版圖之舉(十八8)便被視為是反亞述或親埃及之舉。

  希西家的歷史(十八1∼二十21)資料來自不同來源,包括猶大年譜以及可能有關撒瑪利亞滅亡之記錄(十八9∼12)。有關西拿基立攻擊猶大之細節(十八13∼16)以及威脅耶路撒冷投降(十八17∼十九37)之記載均與亞述的記錄相吻合。按先知的傳統,此處強調以賽亞在國家、希西家得醫治(二十1∼11),以及接待巴比倫王比羅達巴拉但之使者(二十12∼19)等事件中所扮演之獨特角色。

  雖然這些經文實際上有整體的一致性,但是許多解經家卻仍然認為本段敘事為兩種不同的版本之合併,例:十八章17節∼十九章7節,以及十九章9b節∼35節,正如聖經以外資料來源所常見的情形。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段經文是「通俗軼事傳統」,相反的卻應當視之為恰如其分的歷史記載。另外有些解經家認為有關神的命令(十八6∼7)或有關改革的記載(4節),乃是不同編者的作品,此位編者對猶大王朝持正面看法(被指為來源 DtrG)。他的寫作受到另外一位對律法及王是否順從律法特別有興趣之編者的修訂(DtrN)。這種解釋完全地忽略了在約西亞以前就有的神的律法,因此不能夠成立(見導論Ⅱ B 「施行審判的神」)。

A 猶大的希西家(十八1∼二十21)

i. 其早期(十八1∼12)

  首先是異乎尋常的前言(十八9∼11),接著便是撒瑪利亞淪陷之記錄(十八9∼11),與十七章3∼6節之記載大同小異,並增加了神學性的註釋。其作用可能是要將希西家新王朝的新氣象與北國末代王朝的歷史拿來作一對照。作者選擇記錄希西家靠著對神的信心以致拯救耶路撒冷(十八17∼十九37)之角色,以及一次致命的小信導致與巴比倫結盟而最終向之俯首稱臣(二十12∼19),這兩段敘事的選擇突出了作者的重點。希西家的王朝亦以通常的結束公式告終(二十20∼21)。

  1∼3. 何細亞第三年亦即主前七二九╱八年,希西家於此年開始與亞哈斯共同執政,並於主前七一六╱五年開始獨力統治。將此節與第13節對照,他獨力統治(主前716/5∼687/6年)的第十四年(主前701年)乃是由西拿基立的年譜中可以證實的年份。希西家登基時乃二十五歲。他母親名叫亞比(MT),乃亞比雅(代下二十九1)之簡寫。他行……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之好評與亞撒(王上十五11)、約沙法(王上二十二43)及約西亞(王下二十二2)的生平評語一樣。他的幕後功臣是鼓勵他將亞哈斯所關閉的聖殿重開(代下二十八24,二十九3),並潔淨耶路撒冷之敬拜(代下三十14)的以賽亞。上述作為被稱為是善行(參:代下十九3),先知彌迦對他的影響(耶二十六18∼19)亦為人所稱道。

  4. 他改革的動機有二。首先,在面對亞述的威脅時,他希望能夠維持國內的同心。歷代志作者記載希西家向所有的以色列民發出呼籲(代下二十九5∼11),導致一次全國性的逾越節慶典以及對聖殿的奉獻(三十21∼27)維修(16節),及其事工及工人之重組(三十一11∼21)。其次,他很可能計畫恢復以前的大衛及所羅門國度,集權於耶路撒冷,同時也包括他個人的敬虔及政治上的權宜之計397。他大發熱心,摧毀向巴力燒香的邱壇(參十二3,十四4,十五4、35,十七9),可能已為西拿基立所得知(22節)。有些解經家視此次改革為編者手法,為要引進約西亞的改革。持此立場者忽略了一點,「行得正」這一評語乃從事改革之君王才能得到的評語(見:導論Ⅵ A 「前言公式」第7段)。有關邱壇,請見:增註,列王紀上三2;有關柱像,請見:列王紀上十四23;有關木偶,請見:列王紀上十四15。銅塊(希伯來文為 Nehushtan,源自na{h]a{s%,「蛇」,及 n#h]o{s%et[「銅塊」),乃受人敬畏的一條銅蛇標誌,代表在摩西時代有信心者得生命一事(民二十一4∼9),而非撒督在耶路撒冷所取得的耶布斯人之象徵。這種蛇的標誌似乎越來越受人敬畏(例:如在夏瑣所發現的一個象徵。IBD,p.1421)。因此,希西家將錯誤的敬拜目標打成粉碎。

  5. 希西家的個性是倚靠耶和華神(5節)、專靠祂並跟隨祂(6節),以致耶和華與他同在(7節),賜他勝利(8節)。就此而言他是自大衛以後無出其右的君王,與後來的約西亞一樣遵守摩西律法(二十三25)。

  7. 結果之一便是神因他所彰顯的信心及勤奮地工作,以致雖然他面對困難,神卻使他凡事俱都亨通(AV作「興盛」)。

  8. 擊退非利士人收復亞哈斯所喪失的疆土(代下二十八18∼19)。亞哈斯淪為亞述的藩屬,希西家卻尋求獨立。他廢去以革倫的 Padi,與亞實基倫的 Sidga 聯盟,亞述年譜視此為反亞述的行動。迦薩則一直忠於亞述。

  9∼11. 撒瑪利亞亡國記錄乃十七章3∼6節的重複(見:上)。亞述人攻取了城(10節,希伯來文:「他們攻取」)可能是指撒珥根二世及撒縵以色五世在此事件中的角色,見:十七章3∼6節。

  第12節的評語與作者的「申命記式」的風格十分相合,因為北國的態度與順服的以色列當有的聽從……不違背,亦即守約、遵行神命令的態度正好相反(出二十四7;申七∼九)。



397 E. W. Nicholson, The Centralization of the Cult in Deuteronomy, VT 13, 1963, pp. 383∼389; H. Reviv, The History of Judah from Hezekiah to Josiah, WHJP Ⅳ.1, p. 194; M. Weinfeld,Cult Centralisation in Israel in the Light of Neo-Babylonian Analogy, JNES 23, 1964, pp. 202∼213.

ii. 對抗兵臨城下的西拿基立(十八13∼十九37)

a. 西拿基立攻擊猶大(十八13∼16)

  西拿基立王第三次的戰役(主前701年)要經過腓尼基直下非利士,當時腓尼基的西頓王 Luli 逃往塞浦路斯,艾巴力取其位而代之,非利士的 Sidqa、伯大袞、約帕、便巴拉及亞所均被擄。以革倫人背叛當時被希西家拘留在耶路撒冷的 Padi 王,因此受到報復。根據西拿基立年譜,埃及王的軍隊遠征至伊利提基398,於一場戰役中被打敗。西拿基立宣稱自西頓、亞發、迦巴勒(Byblos)、亞實突、亞捫、摩押及以東處收取進貢。

  在亭納(Tell el-Batashi)及以革倫(Khirbet el-Muqanna`)淪陷之後,亞述王轉向進攻猶大地的心臟地帶。他選擇梭烈谷及以拉為進出猶大的可能路線。西拿基立宣稱叛徒希西家(Hezaqiau「猶太人」;Yaudaya 亦可能是指「猶大人」)「被關在耶路撒冷他的首都中,如同鳥被關在籠中一樣」。西拿基立共擄獲了二十萬零一百五十人,以及「四十六所堅固城及數不清的小村鎮」。同時,耶路撒冷被密密地包圍399。見:下圖。

  因此猶大在此地區勢力轉弱,其外圍城鎮均被亞實突、以革倫及迦薩所占領,每年必納的貢銀也大量增加。西拿基立從拉億(Tell ed-Duweir)附近的大本營轉向耶路撒冷,根據尼尼微出土的宮廷浮雕看來,這是一次成功的圍城。希西家向他認罪(14節),並釋放了 Padi,但他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銀子三百他連得(十一噸),金子三十他連得(一噸)。猶大的銀子似乎比金子還要貴重。亞述年譜記錄到他們所收到的「金子三十他連得及銀子八百他連得」400。其差異可能是用不同的重量單位所致,但不大可能。更可能是亞述書記的錯讀,或是自耶和華殿中所刮下來的銀子(15節)均被計入,因為由聖殿取得的財物均被準確地記錄下來(參十二10、18,十四14,十六8;王上七51,十四26,十五18)。西拿基立此說暗示了收取這項貢銀耗時甚久。

  16. 柱(希伯來文:~o{m#no^t[,只出現於此)可能是指「門框」(NEB)。

b. 西拿基立威脅耶路撒冷(十八17∼37)

  見:以賽亞書三十六∼三十七章;歷代志下三十二章。作者已提及希西家藉著倚靠神、禱告及必得拯救的應許而與亞述王對抗,在此則是有關此記載之事實。有些解經家在此看到兩種資料來源:(i)十八章18節至十九章9a節,十章36∼37節及(ii)十九章9b∼33節的神學性總結。但這兩種觀點都可能是作者根據他的寫作目的而編排的。這裡所記載的與亞述年譜中並無不合,後者只提及一次攻城,並未提及自其中有任何擄掠。這是解經家認為後來又有一次攻城(約主前689年),因為認為出兵干預的埃及王特哈加在第一次攻城時太過年輕,故不可能。然而新資料顯示在主前七○一年時他最少已達二十歲。

  17. 敵軍在水溝旁要希西家王投降,以賽亞也是在同一處地方呼籲亞哈斯信靠耶和華(而非亞述)以得拯救(十六5∼10;賽十1∼17)。上池(參:賽七3)位置不詳,可能便是指城東的基訓泉,水溝(部分在地下)便是藉此泉引水澆灌下池(Birket el-Hamra{)的田地401。有關希西家其他的灌溉工程,包括幫助聖城度過圍城之險的西羅亞城溝在內,請見:二十章20節及歷代志下三十二30。亞述派出來參與勸降的均為高級官員:(i)大元帥(呂譯、和合作他珥探;希伯來文:tarta{n;亞喀得文為 turtan,參:賽二十1 [NRSV],「主帥」);(ii)拉伯撒利(rab[ sa{ri^s)可能是王室顧問之首(亞喀得文為 rab[ s%a re{s%i)總長(參 REB);(iii)拉伯沙基(NRSV "Rabshekah" ,可能並非戰地統帥之意)乃一位亞述省長的官銜。這是一組強而有力的組合,被差出來與猶大本身的高官對陣。

  18. 「家宰」以利亞敬(有關「家宰」,請見:列王紀上四6)乃希勒家之子。希勒家乃一通俗的名字(參26、37節)402。書記舍伯那曾經作過家宰、「財務大臣」以及宮廷事務總管(「總理」),以賽亞曾經因為他的小信而責備他。舍伯那一名亦曾出現於印記之上403。對史官約亞則除此處的記載以外並無所知(希伯來文:mazki^r,參:撒下八16)。

  這裡所記載的談判乃是矇騙及心理戰的經典之作。亞述的主要代言人代表亞述大王(19節)對著人民向希西家王發言,一如亞述人於主前七三一年圍攻巴比倫時一樣404。他們的辯論是以打擊猶太人之信心為目標,因為:(i)耶路撒冷並無足夠的兵力或技能足以抵抗強敵(20、23節);(ii)耶和華不能夠拯救耶路撒冷,正如亞述所攻取諸城之神不能拯救那些城一樣(32∼36節);(iii)埃及的幫助不可靠(20∼21節);(iv)亞述的攻擊乃是出於神的旨意(耶和華,25節)。這點基本上並沒有錯,因為猶大的軍隊乃是一支步兵隊,僅有極少的騎兵。亞述人似乎知道以賽亞稱他們為「神手中怒氣的棍」(賽十5∼11),並且強調埃及的軟弱(21節;參:賽三十1∼5)。

  22. 希西家的改革可能並非全國性的,因此亞述人在談判的時候便掌握這個弱點,試圖分化他們。這裡所提的改革乃是指希西家的改革,而非指約西亞的改革,在別示巴出土的那個時代被拆毀的祭壇可以為證405。

  26. 這裡解釋他們為何堅持要用當時猶大通用的語言(希伯來文:y# hu^di^t[,「猶大言語」,28節;參:尼十三24),而不用亞述宮廷文件當時的官方外交語言亞蘭言語(~@ra{mi^t[)406。亞述記錄中有官員操這種地方性語言的詳細記錄,當中有些人是被擄的猶太人(見十七5)。

  27∼32. 亞述人的策略是運用恐懼及懷柔的心理戰。他們的威脅是若猶太人不投降,將會遭受長期被圍的痛苦(27節)。他們強調亞述大王(亞述王的頭銜,在別處均指耶和華神,詩四十七2;瑪一14;太五35)的能力(28、29節)。他們基於上述的威脅利誘,呼籲猶太人要與我和好(NIV、NEB、MT)。立約關係中的「祝福」──通常便是「和好」(s%a{lo^m)──只出現於此處,可能是指妥協投降便可以在他們自己的家園中安享和平富裕的田園生活(31節;參:王上四25;彌四4;亞三10)。古代近東所有的少數民族均長期面臨被擄的危險,因此舊約中所提及的被擄不一定是指猶大被擄之後才寫成的,例如撒瑪利亞人的被擄便是記憶猶新的例子407。

  33∼35. 亞述人嘲笑猶太人的神無能拯救他們脫離亞述人的手,以賽亞面對這樣的譏笑時便答以耶和華是真實永活的神,不能用其他的假神與祂相提並論(申四35,五7),祂也的確拯救了聖城(參十九31∼36;代下三十二21;賽十9∼11)。

  哈馬(34節)於主前七二○年被西拿基立攻陷後被他占領。亞珥拔(Tell Erfad,位於Aleppo 以北);西法瓦音及以瓦請見:十七章24節;希拿則不詳,有可能是在其境內。有些抄本(LXX(L)及古拉丁文抄本)在以瓦後添加「撒瑪利亞的神在哪裡呢?」但這已可由上文下理中看出。「他們曾救撒瑪利亞脫離我的手嗎?」乃指撒瑪利亞之諸神,見:十七章5節。

  36∼37. 百姓的靜默顯示他們支持他們的王,並不一定表示他們害怕,但有可能顯示出他們所受到的壓力極大,這由官員們撕裂衣服可以看出,那是傳統象徵哀哭的舉動,在此可能是因為敵人對神侮辱及褻瀆而引起(十九4、6;參:太二十六65)。──《丁道爾聖經註釋》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2%202King/12CT18.htm
新增日期: 2008/04/2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列王紀下第18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