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11月23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撒迦利亞書第十四章注釋

撒迦利亞書 第14章

神的日子(十四1∼21)

  本章以「爭戰──勝利」與「神的降臨」為主題,描述在「耶和華的日子」將發生的事情:

  1. 耶路撒冷將經歷被擄的酷劫(1∼2)。

  2. 在酷劫中,神必親自降臨成為選民的拯救(3∼8)。神揀選橄欖山作為其降臨的地方;神的顯現,帶來了宇宙間異常的改變(4∼7)。

  3. 耶和華必作全地獨一、和平的君王(9∼11)。

  4. 耶和華必親手用災殃攻擊列國(12∼15)。

  5. 列邦因耶路撒冷的大君王──萬君的耶和華而蒙福(16∼21)。萬人都尊耶和華為聖,而神的聖殿內充滿疬聖潔;凡物都歸耶和華為聖,再沒有迦南人(代表那些向敬拜者牟利的商人)之蹤蹟。

 .耶和華的日子,由以上的分析,是一個審判的日子,亦是施恩的日子。對有罪的人來說,這「日」帶來了驚恐與審判;對敬畏神的人來說,那日是「拯救」的日子。這章中神降臨的描述(3∼11)可算是全書的高峰。那位獨一無二、聖潔和平的大君王要臨到全地萬民中間,是可畏(3∼11)又是可親近的(16∼17)。百姓應有的回應是「歸耶和華為聖」。

思想 我們所事奉敬拜的,是一位將要來、至尊至榮的大君王,祂配受我們的尊榮,俯伏敬拜。──《新舊約輔讀》



(五)勝利與榮耀恆久(十四1-21)

最後一幅景象,是戰爭與和平。當戰爭到達最後關頭,勝利在望。但是那確經過一番十分艱難的奮鬥。耶路撒冷原來是戰敗的,財物消失殆盡,榮華全被剝奪。聖城為列國眾矢之的,他們來敵擋耶和華。一半居民被擄,另一半遺留的,也備受苦難。人的力量似乎已經發揮無已,但是這幕戲劇已可終結。現在耶和華出來干預,地震與自然界的搖撼,日夜晨昏顛倒,將時序混亂。所有的仇敵都因饑荒災禍而滅亡,耶和華必得勝,而在耶路撒冷作王。這是本章的第一段。

{Section:TopicID=181}(1)爭戰的日子(十四1-5)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你們的財物必被搶掠,在你中間分散。」(十四1)

這?是末事論的戬述,但不是如尋常的用詞:「耶和華的日子」。在原意應譯作:這日子已經臨近,是為耶和華而有的,是耶和華行動的時候了!這句話的重點不是在於「臨近」,而是在於「為耶和華」。這是為耶和華而有的日子,不是應許,而是警戒(參閱珥一15)。審判確實是從神的家起首的(參閱耶廿五29;結九6及彼前四17)。

在這日子來到之前,罪惡可能更加猖獗,似乎惡者得了勝,其實耶和華在實現平安之前,先施以審判與管教。祂的公義若不彰顯,平安必不能臨到。在這患難的日子,選民的餘數是減少了,他們更急切地仰望救主來到。

現在,耶路撒冷仍在危難之中,這城還未被敵人攻破之先,擄掠的事已經發生了,而且列國攻擊這城的惡者,就在城?搶了即分贓,真是一種強盜的行為。

「因為我必聚集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攻取。房屋被搶奪,婦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擄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2節)

萬國有這麼大的威力來攻擊耶路撒冷,是耶和華所許可的,好似神加以鼓勵,甚至主動地聚集他們。神用第一人稱,顯然也證明歷史的事件,若沒有神的許可,怎會發生?神所以應許這樣,是祂在歷史中的計劃,祂要利用萬國來管教祂的子民,雖然最後的審判仍將落在外邦身上。

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不只在本書(一14、16,二12,三2,十二2-10,十四4、11、12、16),也在其他的先知書(如珥三2;但九27;賽四3、4,卅一5)。在新約中可參閱馬太福音(廿四15-22);路加福音(廿一24);啟示錄(十六19)

這是十分嚴重的浩劫。城被攻取,是戰爭的目的(參閱士一18;書八21;申二35;撒下八4)。

房屋被搶奪,是搶劫與擄掠的方法,將財物一掃而空,是戰爭必有的現象(士二14;撒上十七53;詩八十九41;賽十三16)。

婦女被玷污、被蹂躪、強暴、肆意侮辱(申廿八30;十三16;耶三2)。

城中一半的居民居然成為戰俘被擄去,可說是極多的人數,現在所剩下的只有六分之一(兩個三分之一)(記載在十三8。)他們留在城中,不容再被殺害,因為耶和華要保守這些餘民。

所以第十四章一至二節,正與第二章八至九節相反。城不被保護,失去和平,耶路撒冷城在浩劫之中。這是聖城常有的現象,在主前701年受亞述的西拿基立攻擊。先知彌迦看耶路撒冷好似一塊耕田(三12),也為耶利米所預言。以西結尤其看見瑪各與歌革的爭戰,也危及聖城(38、39章)。聖城被攻擊也屢在詩篇中論及(2、46、47、48 . 93 . 96 . 97 . 99篇等)。

「那時,耶和華必出去與那些國爭戰,好像從前爭戰一樣。」(3節)

耶和華出戰,是「與」那些國爭戰,照文字(be)可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與」即「偕同」,耶和華是藉那些列邦來攻擊耶路撒冷,施以審判與刑罰。另一個可能是指「向」那些爭戰,是為以色列伸冤。早期教父(如Cyril, Theodoret, Eusebius)認為耶和華與那些國一同攻擊耶路撒冷。現代學者多認為耶和華向那些國爭戰,為以色列要回公道。兩者可能都有。1起先是神攻擊猶大,以後為猶大爭勝,因為神從前稍微惱怒以色列民,他們就加害過分(一15)。

好像從前爭戰一樣,直譯出來,好像那一次爭戰的日子,又回到本章第一節的話,是神曾聚集萬國來攻擊耶路撒冷。只是現在耶和華是在以色列這邊,好似他們過紅海,他們在無助中看耶和華為他們爭戰。他們只管站住,看耶和華向他們施行救恩(出十四13)。這也是約書亞的經驗,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十14)。「為你們爭戰的,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廿三3)神直接在戰爭中干預,使西西拉和他一切車輛全軍潰亂,使巴拉得勝(士四15)。以色列人與摩押與亞捫人爭戰,利未人雅哈悉鼓勵他們說:不要因這大軍恐懼驚惶,因為勝敗不在乎你們,乃在乎神(代下二十15)

「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4節)

在前幾節在程序上似先是列國攻擊耶路撒冷,以後聖城被圍又被搶掠,最後耶和華干預,才轉敗為勝,重新獲得和平。

現在有更濃厚的啟示文學色彩。主降臨並顯現在橄欖山。橄欖山是聖經中首次提說的,舊約中另一處是在撒母耳記下第十五章三十節大筢上橄欖山。中文譯詞的「山」是附加的,可能是正確的。有人認為他登橄欖樹叢的山坡,看上下文有這可能。橄欖山是在城東(西十一23),由汲倫谷隔開南北二部,全長只二哩半。這山是比聖殿高,所以東邊的景色完全遮去了,而且是山坡很難行之地,從城中逃離,大多無法操此路徑。這是說明本節的內容,確有極大的谷。主耶穌說移山的事(可十一23),可能是指這山。主耶穌在橄欖山升天,照天使所說的,祂怎樣升上去,也必照樣來,仍來到這橄欖山(徒一11)。所以這山更加重要。

祂的顯現全是自然界非常的現象,因為山谷不僅震動,甚至挪移。主的降臨,是為審判,而審判也是一種分開的情景。

「你們要從我山的谷中逃跑,因為山谷必延到亞薩。你們逃跑,必如猶大王烏西雅年間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樣。耶和華我的神必降臨,有一切聖者同來。」(5節)

「你們要逃跑」,但在希臘文譯本與亞蘭文譯本為「受阻止」。以下尚有兩次提及這一用詞,希臘文都作「受阻止」,而亞蘭文在以後兩次卻譯作「逃跑」(即中譯「逃避」)英文修訂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將「我山的谷」受阻上,表明山谷並未挪動。2

「我山」是多數,指錫安山與橄欖山,山谷被阻止可能是指汲倫谷。「亞薩」只是名稱的音譯,卻無法確定其地理位置。「亞薩,(Azel)稍為修改,就成為「其邊緣」,指谷的東邊。3

山谷除汲倫谷之外,有人認為是欣嫩子谷。4另有人認為受阻的不是山谷,而是谷中的水泉。所以汲倫谷的基訓河,5這又是另外一種可能。

但這?所說的,似是指山谷的移動,以致在東邊開了一個山谷,將汲倫谷的通道阻止了,就成為耶路撒冷出城可逃離的路徑。那是一次大地震,是在烏西雅年間,為阿摩司書第一章一節提說,約在主前第八世紀中葉。那一定是十分可怕的大災難,常被人提說,因為阿摩司為此建立他的末事論(六11,八6,九1-5)。

「耶和華我的神必降臨。」在希臘文譯詞中改為「你的神。」當祂降臨的時候,有一切聖者,就是天上的諸軍僕役陪同(詩八十九5、7)。歷史將有這終局。

{Section:TopicID=182}(2)新耶路撒冷(十四6-11)

這?有一連串啟示文學的描述,如第六、八、九、十節。季節要變更,活水長久供應,神的國要實現,耶路撒冷城必雄居高位。新的聖城地界也擴大了,有一番新的氣象。

「那日必沒有光,三光必退縮。」(6節)

這節經文的涵義不甚清楚,是否如西番雅書(一15)以及阿摩司書(五20)所說,黑暗沒有光明?有人將光(~or)改成火焰(~u^r),火焰是炎熱的意思,這樣在氣候方面有調節,正如挪亞的約(創八22),有寒暑與晝夜之分。這是自然界為適合人類生存而調節的。但是這已是末時了,神不必再繼續祂的應許,因為一切因罪而有的咒詛已經挪去。

在末時,地上的光不是由三光而來,不需日光、月光與星光,因為神的榮耀就是永久的光,永不熄滅(啟廿一22-25)。

總之,這?必指宇宙有極大的變遷。

「在那日,必是耶和華所知道的,不是白晝,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7節)

那日是一個獨特的日子,十分特殊,是人們無法臆斷不能推測的,只有主知道,是祂所深切明白的,別人無從知道。這是神的計劃之內,實現祂權能的作為。這日子的特性,在於自然的現象。時間不能再以晝夜來區分與計算。日光既無從作為白晝,也不再反射在月光與星光,日光的效能已經完全失去了。所以既不是白晝,也不是黑夜。

那日為大,無可比(耶三十7)。那日也是一個繼續不斷的日子(賽人十19、20;啟廿一25,廿二5)。

到了晚上,不是尋常在幽暗時到夜晚的時光,而是一天的結束,或說耶和華的日子到了最後的階段。這日子結尾的時刻,竟出現光明。這光明是耶和華的榮耀彰顯出來是世上的真光,正如主耶穌在世時所解說的。

那審判的黑夜將要過去,公義的刑罰也快消失,那時榮耀的王要來到。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啟十九16)。祂的顯現將說明一切的事。這確將實現在主再來的應許。祂必再來,是歷代聖徒所願望的。在舊約中已經預言了。

「那日,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8節)

那日必有豐盛的水流,是物質的供應,也是屬靈的供應。水量豐足,往往是以色列人的夢想,現在要成為事實。他們本來有基訓河的水,可流至西羅亞的溪流,但只是緩流的水(賽八6),原不足供給耶路撒冷居民的需要。他們等候季節性的雨水,從東到西,也只有流入死海與大海(地中海)。以西結異象中的水流,從聖所出來,只向東注流(四十七1-12)。但河流所到之處,必有豐饒的地土,可有豐富的特產。但是此處撒迦利亞在想像中,卻是在乾旱之地有豐足的水源。

活水是指生命的新鮮豐富的力量,因為水是湧流不息,不會乾涸的(歌四5;約四10、11,七38)。神是活水的泉源。耶利米以耶和華的口吻,或說耶和華藉耶利米斥責以色列人:「我的百姓作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二13,參閱十七13)。

耶路撒冷真成為樂園,水源充足,甚至到處水流,可向東西流入前海(死海)與後海(地中海)。水不僅在冬天有,甚至夏天在乾旱的氣候中仍不缺乏,誠然是神的福分。

「耶和華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的,祂的名也是獨一無二的。」(9節)

耶和華必作全地的王,全地只是指巴勒士坦,因為下一節就將全地劃了界線。但是這似乎還有更廣的地界(可參考本書四4,六5;彌四13。)如果看詩篇第二篇五、六節;第七十二篇八至十一節;以賽亞書第二章四節,第五十四章五節,全地也指整個的世界。

耶和華是獨一無二的,祂是獨特的,無可匹比的。(參考的經文有伯廿三13;結卅七17;歌六9;亞十四7。)

祂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祂是絕對的主,所以接受萬族萬民的敬拜。祂的名是獨一的,只可奉祂的名,尊祂的名,祂是天下人間唯一的名,我們可以靠疬得救。

這個要義是在申命記第六章四節稱之為「肅穆」(Shema),此處再經強調,神要在全地,普天下作王,這是末事的信息。以賽亞書中也再強調說: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四十五5)。這是信仰的要義,是神學的信念與立場。獨一的神,使真理有絕對的權威,牢不可破,經得起時間及一切的挑戰。

「全地從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臨門,要變為亞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從便雅憫門到第一門之處,又到角門,並從哈楠業樓,直到王的酒醡。」(10節)

耶路撒冷有眾山圍繞保護(詩一二五2),但是到那日沒有那麼需要了,因為耶路撒冷城來管理全地,仍居高位,是世界的中心,統管萬國萬民。

迦巴在耶路撒冷東北六哩的地區,為猶大北部的邊界(王上十五22;王下廿三8)。從迦巴到臨門,是由猶大之北朝南。臨門或稱音臨門(尼十一29;參閱書十五32),「臨門」原意為番石榴,可能為番石榴盛產之地,離耶路撒冷西南有三十五哩,是山地阜陵地帶,直到猶大的南地。

便雅憫門是指向便雅憫,為城牆的東北角(耶廿七12、13),第一門之處為北邊的方向,到角門是在西邊的地界,所以由北至西。

哈楠業樓(尼三1,十二39)為城牆的北端,王的酒醡是在南端靠近王池(尼二14)及王園(三15)。所以由北至南。以上都是將東西南北全部包括在內,是指耶路撒冷的全城。這聖城的地位十分重要,不只是地理的,也是宗教的。

「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詛。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11節)

耶路撒冷是否曾像迦南地的諸城遭毀滅被咒詛呢?在約書亞征服迦南各城時,那些地方被毀滅,因為他們在咒詛之下(書六17、18)。耶路撒冷在被擄前也遭同樣的命運,多人滅亡,多人被遣至外地,城被焚毀,雅各成為咒詛,以色列成為辱嵝(賽四十三28)

照本書(亞二4及八5、6),被擄之後耶路撒冷城的人口稀少。在尼希米時代,情形仍是這樣,猶太人需被鼓勵,去住在聖城(尼七4起,十一1、2)。

先知撒迦利亞追述聖城的情形,確令人失望(十三8、9,十四1、2)。但是整個情勢必須改變,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這是先知們所強調的預言,復興在望。安然居住,是否有城牆保護,已經不是問題。耶和華在其中有極大的榮耀(二5)。

「安然」居住,「安然」原意可譯為信靠(batah])。那些居住的人有信靠神的心,確信神的恩眷與保佑,以致內心坦然,毫無顧慮與懼怕。耶路撒冷城真是名符其實,是和平之城,在內中有十足的平安。

{Section:TopicID=183}(3)侵略的結局(十四12-15)

這是聖約中的咒詛語,咒詛這些攻擊耶路撒冷的侵略者。災殃必臨到這些列國的人,他們的結局必自趨滅亡,公義的神也不容他們!咒詛的話可能在每年的新年節日所念誦的(參閱利廿六16-39;申廿八16-45)。這就成為啟示文學特有的格調(可參閱結卅九17-20;啟十九17、18。)這些侵略者在想逃脫的慌亂中互相殘殺(參閱該二22;亞十一9)。

「耶和華用災殃攻擊那與耶路撒冷爭戰的列國人必是這樣。他們兩腳站立的時候,肉必消沒,眼在眶中乾癟,舌在口中潰爛。」(十四12)

「災殃」原意為「擊打」,正如以西結書第廿四章十六節的「取去」,是神所降的刑罰(出九14),或指災病,如非利士人所遭受的(撒上六4),或指殺戳(撒上四17;撒下十七9,十八7)。災殃是有末事啟示的性質,是神的忿怒(啟十五1),也是彌賽亞來臨前必有的(啟十九11-16)。

這?「攻擊」是以完成式,表達是十分肯定的事(Perfect of Certainty),必會發生而無可避免的。這是一種災病,會使全身病患,而且十分迅速(參閱利廿六16;申廿八21、22)。患者立即消瘦,皮肉腐蝕,只剩一具骷髏的樣子。

來攻擊耶路撒冷的列國人是集體的,但作者用單數,是描寫個人的災病,似乎為強調個別的病情,十分澈底受苦的實情。肉必消沒,是指創傷之處潰爛範圍擴大,以致都漸腐蝕。無力再作強暴的事。他們的舌向來褻瀆耶和華的名,現在已經潰爛不堪。他們的眼充滿兇暴,要獵取以色列民的性命,已經枯乾失明。在列王記下第十九章卅五節,希西家王治理下的耶路撒冷,當時曾遭西拿基立的軍隊圍困,耶和華在一夜之間,殺了他們十八萬五千人,可能是這樣的災病瘟疫。可能這?所指的,是類似的刑罰。

「那日,耶和華必使他們大大擾亂。他們各人彼此揪住,舉手攻擊。」(13節)

這是耶和華審判的大日,那些仇敵們大大的混亂,原意指他們大叫亂喊,非常失常。或者是亂闖直撞,失去常態(申七23用同一詞意。)在慌忙混亂之中,人們想逃脫耶和華的刑罰(撒上五9、11;結七7)。這是耶和華干預的作為,為祂的百姓伸冤(申七23,廿八20;撒上十四20;賽廿二5)。

耶和華必使他們大大擾亂,在原意上是他們極大的擾亂全出於耶和華。神在背後,管治歷史,因為祂是歷史的主。歷史每一個事件決不是偶然產生的,必有神的作為。那擾亂是神的刑罰所招致的,情勢非常可怕,大家都想立即逃避躲脫,於是為求自己本身的生存,不惜殺害除掉別人。所以這是互相殘殺的暴行。這正如士師米旬帶三百人去襲擊敵人營地,敵人在慌亂與驚怕中,到處亂竄,用刀互相擊殺(士七21、22)。約拿單在攻擊非利士人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情況(撒上十四14-16)。耶和華要除滅列邦的勢力,使他們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殺(該二22)。他們彼此相食,互相殘殺,在本書(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九節,也有說明。

「猶大也必在耶路撒冷爭戰,那時四圍各國的財物,就是許多金銀衣服,必被收聚。」(14節)

上述攻擊耶路撒冷的列國人,先受災病(12節),再受戰亂(13節)。現在,再加上猶大的餘民,在保筢耶路撒冷的神聖戰爭中反攻,致仇敵於死地,列國的人完全失敗,且喪失一切的財物。

以色列人怎樣收聚,收聚也可「取去」,或可作為「掃除」:各國的財物,就是金銀衣服,必被掃除,好似廢物一樣。在本章第一節,以色列人的財物曾被搶掠,落在敵人手中,現在當那些敵人敗退,這些財物又可奪回了。或者那是一幅戰後的慘況,一切金銀衣服都成為垃圾,必須清除。6

「那臨到馬匹、騾子、駱駝、驢,和營中一切牲畜的災殃,是與那災殃一樣。」(15節)

在敵人的營中,有這些牲畜,原是他們的交通工具。但是當他們想逃離時,卻無法使用,因為牲畜也同樣遭災。本來根據聖戰的原則,人與牲畜應全然殺滅(書六17、18、21)。亞干取了當滅之物,被石頭打死,包括他的兒女、牲畜與財物(書七24、25)。這是神的咒詛落在他們身上,無一可以倖免。

牲畜遭受災殃,與那災殃一樣,就是十二節所說的。這?是指攻擊者侵略的後果,他們完全失敗,完全滅絕。以色列人獲勝後,能得疬列國的財富,是有關末事的預言。列國的財寶隨疬敬拜者帶來(該二6-8;亞二11,八22、23,十四16)。侵略者以後將成為敬拜者。不來敬拜,必再受刑罰,是本書的結語。

{Section:TopicID=184}(4)萬國來朝聖(十四16-21)

本書最後的結語,可分為兩小段:(一)萬國前來耶路撒冷朝聖,來守住棚節(16-19節)。(二)末事是一切都分別歸耶和華為聖(20-21節)。這些應是外邦中的餘民,他們肯來敬拜的,必成為耶和華國度的百姓,可以免受一切的災害(十四12)。

「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十四16)

這些原來是外邦的侵略者,曾來攻擊耶路撒冷的,現在既未被戰死,得以保留性命,就成為另一種餘民。餘民就不只是以色列人,外邦人也有。以色列的餘民是真正悔改信神的,外邦人可能也是如此。他們不再信奉偶像,而皈依耶和華,他們現在竟然成為敬拜者。

「剩下的人」是單數,「上來」這動詞是多數字。可見這?指疬敬拜者是有他個人自己的抉擇。但同心的人就必結合在一起,他們是有共同的目標。

他們每年都上來敬拜。「年年」即年復一年,一年過去,另一年來臨,他們以敬拜耶和華為樂,時時等待這佳節的日期,使他們以敬拜為生活之中心,目標,這是值得稱道的事。

他們敬拜大君王,祂是普世大有權能的王。祂是獨一的王,有絕對的權能,祂的名也是獨一無二的(本章9節)。他們怎樣敬拜?來守住棚節。

住棚節可能是最古老的節期,在以色列早期的社會中已經有了(參閱士廿一19;撒上一3)。為紀念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泊的日子,是「朝聖」的節期。這是慶祝主的權能與供給五榖(申十六13-17)。所有的人都可守節,包括外地人。在被擄歸回之後,仍極重要(拉三4;尼八14-18)。尼希米記說明這節為榖物豐收而感恩,也藉此機會宣讀律法,眾人必須聽受。聖約重申,神的子民再得蒙恩。連外邦人也可包括在內,同在聖殿敬拜耶和華。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是最尊貴的聖名(參閱賽六5;詩廿四10)。

舊約的節期,都在新約中應驗了,只有住棚節仍在應驗的過程中。這是收藏節,神的子民仍未完全被招聚在一起。這節期(利廿三33-44;申十六13-15),仍展望面前,直到「在這山上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賽廿五6)。

「地上萬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的,必無雨降在他們的地上。」(17節)

當耶和華是全地的大君王,管理萬國的治權之下,萬族萬民必須向祂敬拜,敬拜是在耶路撒冷,所以他們都得來朝聖。新約啟示錄第二章廿七節清楚地說明:主必用鐵杖轄管列國,祂必嚴格地執行公義。

凡不來敬拜的人,那是單數,指人民或國家的代表,然後「萬族」是多數,指國族的整體。「族」原為「家」,指一宗或一支,指以色列的支派(出六14;民三15;亞十二13)。但是在廣義方面,指民族或國家,尤其是指外邦(創廿八14;耶十25;結二十32;鴻三4)。

無雨的乾旱,在第九章十一節至第十章一節有論述。雨水常象徵疬興盛與豐富。在第十三章一節,有水泉可潔淨罪惡,第十四章八節有活水的河流,使耶路撒冷城完全改變。不敬拜的,必無雨降在他們地上。雨象徵水,灑水是被擄以後住棚節的禮儀。祭司從西羅亞池取水,帶到耶路撒冷的聖殿,灑在祭壇上,常以此在夏天枯旱中求雨。不敬拜,沒有灑水的禮儀,沒有求雨的祈禱,生命就沒有供應與保障,所以他們應當切實悔改,歸向神,前來敬拜。

「埃及族若不上來,雨也不降在他們的地上。凡不上來守住棚節的列國人,耶和華也必用這災攻擊他們。」(18節)

這?特別提出埃及,因為埃及與巴勒士坦不同,不全靠雨水。他們有尼羅河,可有經常供水。然而尼羅河照樣會乾涸,以致田地沒有灌溉,乾旱之下,必有很大的饑荒,正是約瑟所預言的七年(創四十一54)。其實尼羅河仍靠非洲內陸的雨水,由河道注入。神可使氣候轉變,影響甚大,也極廣,包括埃及,也普遍至外邦。

提到「這災」,必使人聯想出埃及前,埃及所有的十災。耶和華是有權能的神,災是祂行權能的表徵。在本書第十四章十二節特別提出這災。

這?特別提出埃及,不僅埃及的歷史對以色列的關係重大,而且埃及幾乎成為外邦人的代表,在神的救恩歷史中有重要的角色。神的公義必遍及萬邦。以色列如被棄絕,外邦人有蒙恩的機會。羅馬書第十一章二十二節:「神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長久在他的恩慈?。」使徒保羅在此處,以「你」稱外邦人。外邦人的救恩,是神所設計的,但是萬族的人必需先認識耶和華,並且敬拜祂。信奉這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不然必受公義之神的刑罰。

「這就是埃及的刑罰,和那不上來守住棚節之列國的刑罰。」(19節)

耶路撒冷是全地敬拜的中心,這是先知發出的願望。以賽亞書(2章)及彌迦書(4章),都表露了這樣的願望: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犱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上來敬拜是一種極光榮的權利與福分,也是一種極嚴厲的責任與本分。所以不來敬拜,不來守節,尤其是不守最重要的住棚節,必受刑罰。

埃及並非唯一受罰的國家,所有的萬族與列國也包括在內,沒有例外,可見公義的審判是多麼嚴重!

但是再轉向耶路撒冷,看到神子民的復興,必有十分興奮的情懷。

住棚節不僅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期,也是新年主要慶祝耶和華登基作王的榮耀。以色列人以及一切外族的人,必須擁戴耶和華為全地的大君王,敬拜祂!

這是先知的盼望,在第八章二十至廿三節,也有同一幅圖畫,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都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懇求耶和華的恩。

「當那日,馬的鈴鐺上必有歸耶和華為聖的這句話。耶和華殿內的鍋,必如壇前的碗一樣。」(20節)

這是末事的情況,一切都成為聖潔。以色列是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在第三章的異象中,祭司已經被潔淨,再供神使用,神為他換上聖潔與華美的衣袍。這不只是對祭司個人,實際是以色列整體的民族。

「歸耶和華為聖」是在大祭司亞倫的精金版上,繫在他的冠冕上(出廿八38)。所以以色列民族的生命上始終保持這崇高與尊貴的身分(出十九6;耶二3)。

「當那日」是在末事的時候,當神完全統治全地,彌賽亞君王執掌權柄,一切都必蒙恩惠,成為聖潔,不僅是人,也包括牲畜,連馬都要成為聖潔。在日常的生活中,連用具、器皿都成為聖潔。

馬原為作戰所用,既在戰爭,常接觸屍體,可說常沾污穢。這樣的牲畜可得潔淨,因為這是末後的事。殿內的鍋,原是為敬拜者煮食之用,也有平安祭的祭肉分食時需要烹飪。那也不免有沾污的可能,但是這也同樣可以成為聖潔(利七15起;結四十六21-24)。那會聖潔如同祭壇前的碗,只裝祭牲的血,是分別為聖的,最為潔淨。

「凡耶路撒冷和猶大的鍋,都必歸萬軍之耶和華為聖。凡獻祭的,都必來取這鍋煮肉在其中。當那日,在萬軍之耶和華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21節)。

耶路撒冷和猶大,是指整個聖地,無論在那?,都有聖潔的生活。那時無聖俗之分,潔淨的與不潔淨的不再有甚麼區別,全部都歸耶和華為聖。

這是神的治權:「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以口中的杖擊打世界,以嘴?的氣殺戳惡人。公義必當祂的腰帶,信實必當祂脅下的帶子。」(賽十一4、5)。以色列人既是神的選民,必見證耶和華的聖潔,因為他們是聖潔的民,當然不可與迦南人混雜。

迦南人或稱為貿易商人(參閱十一7)。這些商人不一定是那一個,那一族的人,他們只求財利,尤其想在聖殿中敬拜人身上取利。但是他們無法穫利,聖殿中不可有作買賣的人,那?是完全的聖潔(參閱太廿一12、13)。

耶和華是君王,在個人,在國族,在普世,當一切都歸耶和華為聖,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不再存在。喜樂與和平是最後的現象。



1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2, 200.

2 Taeke Jansma, Inquiry into the Hebrew Text and Ancient Versions of Zechariah ix-xiv, 1949, 131.

3 音譯為「亞薩」,是英文欽定本(Authorized Version)的譯詞。

4 J. Wellhausen,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8, R.C. Dentan, "The Book of Zechariah," Interpreters Bible, VI, 6, 1111.

5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343.

6 NEB(New English Bible)譯作: "and the wealth of the surrounding nations will be swept away."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撒迦利亞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38Zech/38CT14.htm
新增日期: 2008/03/10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撒迦利亞書第14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