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字級:
以西結書第四十二章注釋
以西結書 第42章
認清善惡(四十二1∼20)
要瞭解以西結所見聖殿的意義,歷代志下二至七章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這些經文為我們闡述了猶太人藉聖殿敬拜神的傳統。所羅門向泰爾王希蘭要求一個精於雕工、善用金銀銅鐵的巧匠,幫助他為耶和華的名建造殿宇,分別為聖獻給這位真神。基於這個民族傳統精神,以西結為我們寫出了本章的中心句「為要分別聖地與俗地」(20b)。
由於聖殿對於神的選民的重要性,在簡略瀏覽過自外院到至聖所各處地方之後,使者又帶領先知到外院的聖屋去,這樣他便有機會對神的殿,和應當怎樣敬拜、榮耀祂有更透澈的認識。今時今日的信徒又何嘗不是這樣?如果對於神的恩典慈愛,不再止於粗嚐淺嚼的話,我們的信仰將會是個更大的喜樂和能力的泉源。這樣,我們將不會埋怨生活呆板,信仰乏味。正如我們可以從本章經文枯燥的數字,建構聖殿的面貌,這樣讀經就會帶來無窮的樂趣(1∼12)。
在神的國度?,善惡、黑白,聖俗是分明的。聖屋的功用也就是幫助為主作工的人──祭司可以堅守這個精神。獻祭的聖物必須放在這?,而主祭的人也必須在這?更換聖衣,才可以主持獻祭,祭禮完畢也不能穿?聖衣到外院和世俗的地方去(13∼14)。今天,教會和信徒也許要反省一下:我們在擴展神國度的時候,對是非黑白和善惡聖俗看得分明嗎?
思想 我的生命能否成為神臨在的殿呢?──《新舊約輔讀》
(n)外院的聖屋(四十二1-14)
本章確有新的開端,是接續四十章一節至四十一章四節的記述,又敘述:「他帶我……」先知是從外院領到北邊的建築物。在本段結束(13節),也同樣有那位說的話,正如四十一章四、廿二節(參閱四十45)。在第一節那位帶先知向北到外院,但在十節,只提到向南到內院,卻沒有提到先知被引導至該處。
在本段內,那位說話也沒有那麼簡單,只指明地點,這?的指示較為詳細。本段既與上文有那樣雷同的形式,賡續性是無法否認的了。
這?有祭司的集團,仍在被擄之地,卻在思考復興後聖所的圖樣。看來擴展是必要的,不能全然依照原有的聖殿樣式了。
「他帶我出來向北,到外院,又帶我進入聖屋。這聖屋一排順?空地,一排與北邊鋪石地之屋相對。」(四十二1)
在四十一章一節,那人是要將先知帶到聖殿內。在該章五至十五節,先知似乎仍在?面。現在(四十二1),他顯然被帶出來,到了外院,卻仍面自看?聖所。
這?的聖屋先是少數字,至第四節起,就是多數字了。這聖屋顯然是在空地的邊緣上。他是被帶到向北的外院。這?有兩排屋相對的坐落?。
「這聖屋長一百肘,寬五十肘,有向北的門。對?內院那二十肘寬之空地,又對?外院的鋪石地,在第三層樓上,有樓廊對?樓廊。」(2、3節)
一百肘與五十肘的長寬,是熟悉的尺寸。二十肘寬的空地,只是對?內院,是面向?聖所的。另一邊是對?外院的鋪石地。照?四十章十七節起的敘述,鋪石地有屋子,距離有五十肘可引入外院。四十二章八節長五十肘,實則指深度,這是外院的聖屋。這些聖屋似在位置高的地形上,以致聖屋好似是樓房,而有樓廊來連接。樓廊在四十一章十五節也提及,似是後面高坡的建築物。內院是聖殿的坐落處,應為向西的位置。
「在聖屋前有一條夾道,寬十肘,長一百肘,房門都向北。」(4節)
這是相當狹窄的夾道,只有十肘寬,但很長,又有標準的一百肘。這也可作:有牆寬約一肘。1
房門都向北,也可譯作北面有門,使人可以從北方出入,極為方便。
有關一百肘的長度,有的學者分析,認為實際長度為八十肘,另有二十肘是一個過道,通往內殿的聖所。這是以經文評鑑的方法來作臆斷,卻沒有其他的佐證。2
「聖屋因為樓廊佔去些地方,所以上層比中下兩層窄些。聖屋有三層,卻無柱子,不像外院的屋子有柱子,所以上層比中下兩層更窄。」(5、6節)
由於樓廊佔去空間,所以上層較窄。但是也可能這三層在山邊,因山坡,使上層窄些,完全為適應地形。3這三層樓,在上層窄些,中層至下層較寬,也是十分適當的建築物。
外院的屋子有柱子,但聖屋卻沒有。原因何在,此處並未作任何交代。柱子有的譯為「樓廊」,以樓廊來支持聖屋,也是建築的奇觀。
這既是三層的,是否有臺階可拾級而上呢?但此處並未提及。
「聖屋外,東邊有牆,靠?外院,長五十肘。」(7節)
北邊的有一百肘,但此處東邊,只五十肘長,其餘五十肘就是外院屋子的牆所佔。四十章十八節鋪石地,如果計算起來,也是五十肘左右。
聖屋外有牆,就佔去若干面積,所以東邊有牆,靠?外院,就只有五十肘了。
「靠?外院的聖屋,長五十肘。殿北面的聖屋,長一百肘。」(8節)
靠外院的聖屋,可能因有牆,而只有五十肘,但殿北面的聖屋,就有一百肘。
這在四十章的記述,就有出入之處,因為在那上文,二十五肘、五十肘及一百肘是甚有比例的尺寸。但此處顯然仍照比例,整數一百,或半數五十。
「在聖屋以下,東頭有進入之處,就是從外院進入之處。」(9節)
從聖屋的角度,向西為聖所的內殿,向東就是出口,是出入之處。所以人若從外院進入聖殿,是在東邊。
照本章四節,入口似在北邊。但自東邊進入外院之後,有通道是由牆維護的,向北再有出口,這樣人們不會隨意進入聖殿的所在。空間的畫分也更有聖潔的性質,促祭司與敬拜者注意。
「向南在內院牆?有聖屋,一排與鋪石地之屋相對,一排順?空地。」(10節)
這是從聖殿後面西邊的空地,來看在南邊的聖所。兩排相對的聖屋,空地引入內院,鋪石地也?外相通,成為完美的排列與均勻。
「這聖屋前的夾道,與北邊聖屋的夾道,長寬一樣。出入之處,與北屋門的樣式相同。正在牆前夾道的東頭,有門可以進入,與向南聖屋的門一樣。」(11、12節)
這聖屋是在聖殿後面的西邊空地南端,又在北邊、南邊與東邊,可見四邊都有。聖屋的面積都一樣。
夾道就是過道,與四節所述的相同,長寬在那?也列出為十肘與一百肘。聖屋的長寬,也曾在二節述明。樣式在三、五、八節都有敘述,包括出入的門。這些也都一樣。
在牆前東頭有門,是從外院進入之處,在九節已經提及,此處再重複,由東邊進入,可通至向南的聖屋。牆有保護的作用,從外院進入就有安全。
此處的牆,可參照四十一章六節及列王紀上六章六節,是護牆的,不讓一般人任意進出,只有利未人可以通行。
「他對我說,順?空地的南屋北屋,都是聖屋。親近耶和華的祭司,當在那?喫至聖之物,也當在那?放至聖的物,就是素祭、贖罪祭和贖愆祭,因此處為聖。」(13節)
那引領先知的,再向他解釋,使他注意這禁區內的聖屋。禁區是聖殿的內院範圍,應分別為聖。這些聖屋也是需要特別保持聖潔的。
聖屋的名稱,如參考四十六章十九節,可以明白這是專為祭司預備的屋子。在那?放至聖之物,也喫至聖之物。至聖之物就是祭品。
贖罪祭與贖愆罪為祭司煮食(四十六cs1620),照四十四章廿九節,這兩種祭品,祭司可留一部分食用,可說是他們的薪酬。素祭也是如此,祭司可以在聖屋烤食,照四十六章二十節下說,免得買到外院,使民成聖。
這在利未記的祭司條例中,並未提及這些,但在該書二章三節,提到素祭所剩的,歸給祭司。「這是獻與耶和華的火祭中為至聖的。」以西結書四十四章廿九節:「素祭、贖罪祭和贖愆祭,他們(即祭司)都可以喫。以色列中一切永獻的物,都要歸他們。」
「祭司進去出了聖所的時候,不可直到外院,但要在聖屋放下他們供職的衣服,因為是聖衣。要穿上別的衣服,才可以到屬民的外院。」(14節)
這?祭司與一般人不同,不只是身分與地位,主要在他們的職任與工作。祭司們必須分別為聖,鄭重來從事聖潔的職任。4
穿上聖衣,只為供職所用,只在聖所?,出來就得更換衣服,在四十四章十九節,也作清楚的闡明。供職之後,不得隨意直到外院。
此段有關聖殿的範圍,是在所羅門聖殿未加著重的,因為以西結理想的聖殿,後面的範圍也畫歸作為聖潔的區域,可說是十分獨特的。照猶太註釋書所描繪的希律聖殿,也沒有那麼精細的強調。5
有關聖殿的面積,長一百肘,寬五十肘。幾處提到聖處的範圍也有同樣的尺寸,必具表象的涵義,說明均衡與完美的聖潔。
四十章四十四至四十六節提到兩間專為供職者的屋子,一間朝南,一間朝北。在本段再將聖屋的用途作補充的說明。內院兩側的聖屋,在希律聖殿內也有,只在北邊,由石牆隔開,所以祭司院與以色列院分開。至於聖所與至聖所的格局大致相同。
凡進入聖殿的,都從東邊進入,有牆隔開,以為保護。這使人不能隨意進出,又有聖屋之設置,無非著重聖潔。敬拜者與供職者必須時時都有這樣的意識,認識神是聖潔的,不容褻瀆,聖物不可玷污。這也促使人有罪愆與失落的感覺,需要救恩,需要聖潔的感受。
1 改成 g-a-r)意義就不同,參閱 John W. Wevers, Ezekiel, 308.
2 K. Galling. "Serubbabel und der Wiederaupbau des Tempels in Jerusalem" in Verbannung und Heimkehr. Beitra/ge zur Gesehichte und Theologie Israels im 6. und 5. Jahrhundert v. chr., Wilhelm Rudolph zum 670 Geburtstage dargebracht, 1961, 67-96.
3 W. Zimmerli, Ezekiel II, 398.
4 G. van der Leeuw, Pha/nomenologie der Religion, 1956, see, 57.
5 W. Zimmerli, Ezekiel II, 400 引用 Holtzmann, Giessner Mischna.
(o)量度的總結(四十二15-20)
自十五至二十節,將量度的事作一結束。量度的次序,先是聖殿,然後是聖殿後面向西的聖屋及禁區。在這量度整個的過程,都是那位天使引領先知的,有一定的步驟。量度的竿先在四十章提說,以後要提尺寸,直至最後再提。以前以量北、南兩邊為最主要的,現在量四圍。
這段與四十一章十三至十五節是相連的。在整個的敘述中,基本的經文為四十章一至卅七、四十七至四十九節,四十一章一至十五節以及四十二章十五至二十節。其他只是加插的補充語。四十章五節:「我見殿四圍有牆……」四十二章二十節:「他量四面四圍有牆。」這樣從起點至終點,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
「他量完了內殿,就帶我出朝東的門,量院的四圍。他用量度的竿量四圍,量東面五百肘。用竿量北面五百肘。用竿量南面五百肘。又轉到西面,用竿量五百肘。」(15-19節)
在量度的開始,先知是被引領,從東門進入(四十六6)。現在他是從東門出來,因為他已量完內殿了。現在所量的,是殿外的四圍。
他量的方向,是東邊、北邊、南邊與西邊。這也是新約啟示錄廿一章十三節所描繪的。七十士譯本的次序是東北之後,先是西,再量南。
量度是以量竿為工具,但是竿不是度量的單位,雖在四十章五至八節以竿為單位,但以整體來看,仍是以肘為基本的量度。
東西五百肘,北面也五百肘。東北只是聖殿的後牆。如果計算起來,門廊五十肘,到內院一百肘,?面門廊又有五十肘,通往內院的距離一百肘。聖殿本身長一百肘。禁區一百肘,總共五百肘。南北也是如此,在整個聖殿的面積以五百肘為準,每面五百肘。
「他量四面四圍有牆,長五百肘,寬五百肘,為要分別聖地與俗地。」(20節)
外牆為保護,將聖處畫成範圍,以五百肘見方,長五百肘,寬五百肘,十分完美。
有關聖地與俗地之分,在廿二章廿六節說明祭司有聖俗分開的責任。四十四章廿三節也有類似的論述。這個理想的聖殿,有更多聖處的範圍。至於聖潔的程度,就很難作明確的規定。在聖殿中,只有至聖所是最具體的聖處。這量度無疑說明了以色列民有獨特的身分,他們是分別為聖的。耶和華與他們同在,他們才是聖民。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6Ezek/26CT42.htm
新增日期: 2008/03/06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以西結書第42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