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免費索取酷卡 11月28日 星期四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希伯來書導讀

希伯來書 全書

一、內容要義
本書係列為保羅書信第十四卷(羅∼來),其重要內容,係闡述基督榮耀的神性,對忽略救恩之人的警告,元帥的受苦與拯救,對不信者的警戒,信者得進入的安息,神的話語能力,離棄真道者的結局,耶穌為永遠大祭司的職任,新舊兩約的比較,舊約禮拜獻祭的條例,新約中保贖罪的功效,常存充足的信心,故意犯罪的審判,信心美好的證據,放下各樣的重擔,接受神的管教,追求聖潔,敬虔的事奉,諸般溫柔的勸勉,以及最後的寄語,祝福問安等事,全書所論,是以舊約律法一切條例制度,來啟示新約基督真理,完美的救恩。

二、本書體裁
本書自始至終,乃是一種井然有序,而合乎邏輯的長篇論文,其中所用的文體詞藻精美,含有雄辯而富於激發共鳴的作用,聖經學者評論本書,是一顆崇高而動人之文學上的珍寶,它在詞藻上,可稱為新約中的以賽亞書,在文字與文法結構方面,是聖經最美麗的,其價值之高,實為眾所共鑑。

三、本書著者
在最古老的抄本中,並無著者署名,因此中文譯本,作者亦為無名氏,至於本書究竟出於何人手筆,古來眾說紛耘,多是出於一種臆測,有人認為是路加,巴拿巴,亞波羅,亞居拉,或保羅人等,不一而足。不過我們確實知道,這位作者是提摩太的朋友或同工,因他稱提摩太為兄弟,並盼望與他同去看望收信教會的信徒們(十三22∼23),同時由於作者所講的信息口吻,處處顯出勸勉和教訓的態度,顯示他是當時本教會的教師,是主的好僕人(三12∼15;六9∼14;十19,39;十二1∼15;十三1∼19),並且從本書和其他保羅書信中,得知有些語氣差不多一樣(來十34;十三18∼19;腓二23∼24;門22),因此,一般相信本書為保羅所著,而列為保羅書信之一者。(十三22;參彼後三15)。

四、時地對象
本書約在主後67至68年間,寫於義大利(十三24),由書中可以看出,是在耶路撒冷聖殿沒有被毀以前寫成的(九25;十三11∼13),那時聖殿中禮拜的禮節,還是照常進行,及至主後70年,才被羅馬提多將軍所毀滅,可知本書是著於聖城被毀之前,迨無疑議。
從書中內容看來屢次論到舊約聖經,以及利未人的祭司制度,與獻祭的條例,可以證實本書的對象,是寫給希伯來人的一個教會團體,故本書與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猶大書,有被稱為猶太基督徒的書信。至於本書究竟達於何處,有人認為是耶路撒冷,或是羅馬,未能確定,不過有一些經文可助瞭解(五12;十三7;十32∼34;六10;十三23,三12∼14;五12∼13;六1,4∼6,9∼11;十28∼29,32,35∼39;十一35∼39)。

五、著作原因
當時住在猶太境內的希伯來信徒,大遭患難逼迫,局勢漸危,因知他們的信心動搖,在教會中有人想後退,遲疑不進(五11;六12;十23),有時停止聚會(十25),有的聽見真道,又隨流失去(二1),甚至也有人想回歸猶太教的(十28∼30),或被新奇怪異的教訓勾引了去(十三9),因為有這些危險,作者就寫此信警告他們,要儆醒防備一切不良的後果,靠主堅定信仰,並且評論舊約已成了過去,新約的一切勝過舊約,比舊約更美,必須靠基督為更美之約的中保(八6,13),盼望得那應許更美的家鄉(十一15,16)。

六、主要目的
為使猶太的基督徒知道,對於耶路撒冷快要毀滅的來臨,有所準備,勸免他們放棄摩西的律法不合時宜的依附,不要再為聖殿的禮儀與獻祭熱心,要以神在基督裡所啟示的永久救恩為完全,並且勸戒他們在世上,要忍受苦難,充實信心,必得神在天上美好的應許。總之,本書信主要目的是在忠告他們,猶太教的制度和儀文是虛有其表,不再有何用處,而為充滿恩典能力,且有豐富生命之主,所立基督代替而成全一切了。

七、本書特點
本書與其他書信明顯不同之處,是隱藏其作者姓名,未提受書人和地址,而用較長的篇幅,來闡釋舊約教旨,從頭至末,全篇按著邏輯秩序,用奮發而優美之文體寫成,論到基督的祭司職任,中保的地位全被解明,對於離道反教,以及堅定恆忍諸般教訓,比起新約其他經卷,更為隆重而顯著的提示出來,使無論在猶太本土,或散居各國之希伯來人,皆能理解,耳熟能詳,心領神會,而為適合需要必讀之書,故對不諳舊約經典之外邦使徒,卻是難以完全深透瞭然。

八、本書重要性
本書被稱為新約利未記,或稱新約至聖所,至高的福音,信仰的磐石,或稱為第五福音等,書中的鑰字是「更美」,提到13次,耶穌基督有57次,每章皆有引用舊約經節,共有29次,其中有26次是引用希臘文舊約七十士譯本,可見本書是以舊約之事的預表,來啟示新約,以新約的應驗,來顯明神實際的救恩,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

九、主要信息
本書主要信息,是在論到新約的一切比舊約更美,以耶穌基督為元首,為人贖罪,為永遠的大祭司,為更美之約的中保,為新約的創始者,為信徒應許盼望更美的家鄉。(一10;六20;七22;八6;九11∼15;十10∼12;三6;十34;十一15)。

十、分段綱要
本書共十三章,根據內容要義,可分為五大段如下:
  (1)論耶穌為神子為人子 一∼二。
  (2)論耶穌為永遠的大祭司 三∼七。
  (3)論耶穌為新約的中保 八∼十。
  (4)論耶穌為信望愛之源 十一1∼十三17。
  (5)請求代禱祝福與問安 十三18∼25。

十一、與他書關係
本書與舊約摩西五經一切禮儀制度,獻祭的條例,有前後印證的關係,啟示基督為應驗一切獻祭犧牲的代替者,所有摩西的制度,都是因著基督成就,而失去作用,盡都消逝了。
本書與羅馬書的關係有相似之點,羅馬書是寄達外邦首都羅馬的教會,論到因信稱義得救之道,以基督為人得救贖罪蒙恩的中保,兩書同論一個王與國度所發生的關係。

十二、研讀提要
本書是以長篇論述,來解釋舊約的教理,每章皆有引用舊約經文,內容較深,故讀本書時,必須同時研讀摩西五經,以及羅馬書,才能前後印證,互相通曉,諳熟其中真理的奧秘。
  (1)本書第一章中,論到基督是神的兒子,是神本體真像,祂的寶座永遠,國權正直,天地都要滅沒,惟主永不改變,本章引證舊約詩篇七處,讀者須注意查考之(詩篇二7;七14;九七7;一○四4;四五6,17;一○二25,27;一一○1,參西二9)。
  (2)本書第二章中,警告信徒當鄭重聽道,忽略救恩怎能逃罪,因基督已為罪人受苦,嘗了死味,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使人得釋放,被拯救。我們讀時需明白而要儆醒自守的(參引詩八4∼6;廿二2;十八2)。
  (3)本書第三、四章中,是以引證以色列人先祖在曠野不聽神的話,存心剛硬,惹神發怒,不得進入安息的教訓,來警戒信徒,務要謹慎,免存不信惡心,離棄永生之神,總要趁著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面有分,只有相信的人,才能進入安息,得享安息(參引詩九五8,11;創二2)。
  (4)本書第五至七章中,主要論到基督是按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為永遠的大祭司,成為人永遠得救的根源。信徒要學習聖道,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必須查考舊約聖經,前後對讀,才能有所明白(創十四17,20;廿二16∼17;詩二7;一一○4;參彼前二2)。
  (5)本書第八至十章中,論到耶穌在真帳幕裡作執事,祂是新約的中保(參約壹一1),是一次獻上自己,成了永遠贖罪的祭,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那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十26)。這是極為嚴厲的警告,在這幾章中,多有引論舊約摩西五經律法的禮制條例,來作比較,以解釋新約恩典之約的實效及重要,須我們前後一同研讀領受。
  (6)本書第十一章中,主要論到信心與盼望兩大重點,信是望之實底與確據,故以信是在先,而後產生盼望,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是信徒得救的不二法門(十38∼39)。本章專論因信稱義,得救得神喜悅的諸般真實的見證,因信盼望神在天上預備那一個更美的家鄉,故讀習本章,必得靈性之奮興與長進。
  (7)本書第十二至十三章中,主要論點在注重愛的管教,愛心相待。前者是講神對人的關係,後者是講人與人的關係。神對祂兒女的管教,是屬於上下縱的層面;兄弟相愛的心,甚至用愛心接待客旅,是屬於左右橫的層面。這二者的範疇,都包含在神的愛中,因為神就是愛的源頭(約壹四8∼9),這是我們必須讀習領受的功課。

十三、注意要點
在本書中,有些關於詞句及對基督的認識方面,加以解釋如下:
  (1)希伯來一詞,是渡過的意思,乃古時外邦人稱呼猶太人的名號,指明他們的先祖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創十七3∼4;來十一17),當初從本土米所波大米那邊,渡過伯拉大河,而到迦南地這邊來(創十一31),因此稱他們渡河的人為希伯來人(書廿四2∼3),按屬靈的意義來說,本書之名,名符其實,因書中大義,是順著真理生命的河流,由舊約律法條例制度,而度到新約恩典自由的信仰道路,以致引領信徒,進入天上永久的榮耀,得享真正的安息(來四1,3,11)。
  (2)基督是神本體的真像(一3),乃神給人用有限的智慧的言詞,來說明神性實際的存在而已,所謂本體,就神學的意義說,乃指三位一體中之一位,就抽象觀念言,係指在物質的現象下,形容神的存在要素,所謂真像,乃指由本體所顯出的形像,基督本有神的形像(腓一6),祂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西一15),意思是指在祂裡面,帶有神的屬性,即將神的慈愛,能力,公義,聖潔,信實,與榮耀等彰顯出來(林後四6;約一14)。
  (3)「耶和華對我主說,您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您仇敵作您的腳凳,」(一13;詩一一○1),這裡所說我主乃指耶穌基督。作為人,基督是大衛的後裔(太一1);作為神,基督是大衛的主(參太廿二42∼45)。所以此處稱主,係指基督神人合一的個體而言,全句涵意,乃為以賽亞預言基督升天之時,坐在神的寶座右邊,完全得勝制服仇敵之意(參書十24)。
  (4)天使都是服役的靈,為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一14),其效力的工作範圍很廣,如向人宣告救主降臨信息(路二8,11),向眾聖徒見證主的復活升天信息(路廿四4,7;徒一1,11),搭救保羅使徒們脫離患難(徒五19;十二7∼11;廿七23∼24),設立傳授的律法(加三19;徒七53;來二2),察看聖徒的行事見證(彼前一12;林前四9;十一10),等等不一而定。
  (5)耶穌比天使微小一點,是暫時的微小(二9,見小字),祂所承受的名本是比天使的名更尊貴,遠超過天使(一4),祂是本有神的形象,反倒虛已,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二6∼7),神叫祂降卑到為人的地位,受苦受死,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所以是神要祂成為暫時比天使微小一點,這暫時的微小,不過是自祂降生,以至受死短暫的卅三年而已。
  (6)耶穌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祂出死,就是救祂從死裡出來,換言之,不是救祂免於肉體死去,而是救祂能從死裡復活(可九31∼32),使祂成為人類得救永遠的根源,所信的盼望(五8∼9;參十一24∼26)。
  (7)懊悔死行,乃指死於罪惡過犯之中人的行為(六1;弗六1,5提前五6)。各樣的浸禮,如指舊約各樣的洗濯禮(六2;可七3∼4),或者水浸,火浸,與靈浸,各樣的浸禮(太三11),或指為奉基督之名的浸(徒二38),奉約翰之名的浸(徒十九3∼4),按手之禮,可指為按手祝福,醫病,受聖靈之禮(六2;太十九13,15;可六5;徒八17,19)。
  (8)麥基洗德是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又是至高神的永遠祭司,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來一1∼3;創十四17∼20)。麥基洗德是誰,身世如何,無可確知,但他乃是基督的預表,使人明白基督是照麥基洗德的等次,成為完全而永遠的大祭司,這是毫無疑問的(六20;詩一一○4)。
  (9)耶穌在聖所,就是在真帳幕裡作執事,這帳幕是主所支的(八2)。這帳幕原意是指天上的居所,本有地上的帳幕,是屬物質的(出廿五8∼9;賽五四2),它乃為天上帳幕的肖像或預表,這天上的帳幕是屬靈的,主所支搭建造的這真帳幕,原是把祂自己的身體比作殿,是那真正實質的殿與帳幕(約二19∼21;啟廿一22;來十5,20),主將自己的人性,獻在祂神性的祭壇上成全了救恩,就復活升天坐在天上的至聖所,就是天上的真帳幕內,在神的面前作執事,為著我們執行其大祭司的職分。
  (10)神與人所立的約,係建立在祂的應許上面,並且在其應許上實現出來,所謂前約(舊約),乃指神在西乃山上,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八7,9,13;九15;出十九1∼6),所謂後約(新約),乃指基督為中保,藉著基督的血,所立的更美之約,亦即所謂恩典之約(八6∼8,13;九15;路廿二20;林前十一25),這兩種約的前後性質與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參耶卅一32∼33;出十九1;廿四7∼8;卅一18;賽二2∼3;來八9;一2;弗一10;路廿二20;加四24∼26;三19;約一17;三13;來九15;十二24∼25;八6)。
  (11)天堂一詞,其原意應作天或天上,而無堂字(太五18;徒四24),在新約中用過200多次,譯複數字為諸天有19次(參弗四10),在舊約中亦均用諸天之稱(詩十九1;五十6;八九5),共有398次,或稱為天上的天(詩一四八4;尼九6),至於天堂二字,在新約中文聖經中僅用過兩次(來九24;彼前三24),乃提神所在之處,為耶穌進入之所,亦即祂為人所預備去的地方(約十四2)。
  (12)亞伯是流血慘死的第一位殉道者,他所獻的祭物,是以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這羊為預表基督流血捨命,為人的贖罪祭,是上好的,其行為良善,行得好,因此蒙神悅納(十一4;創四2,4,8,10;約一29;約壹三12;太廿三35),該隱所獻的祭物,是拿地裡的出產,未經過選擇,是被咒詛的,不是上好的,又是無血之物,不能作贖罪之用,他任意驕縱,嫉妒,不承認己罪,欺瞞神,其行為不善,屬於惡者,為神所憎惡,所以不蒙神的悅納(創三17∼18;四1,3,5∼9,11,12;約壹三12;箴十五8)。
  (13)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十二23上),這「諸長子」係指舊約時代的聖徒說的(參出四22;耶卅一9;詩八九27),或指所有真實的信徒(參雅一18;羅八17;來一14)。所謂「諸長子之會」一詞,原意是召出,集會,意即指新約聖經所用的教會,所謂共聚的「總會」原意是節期,佳節,會期,意指全民一個歡樂的聚會。

資料來源: 資料摘錄編輯自大光所出版之「新舊約聖經總論」
新增日期: 2008/08/2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希伯來書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