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真愛與承諾 11月23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每日研經叢書——以色列得勝(十四1-23)

撒母耳記上 第14章

以色列得勝(十四1-23)

儘管所有不利的環境,但掃羅與非利士人首次交鋒,結果以色列得勝。在掃羅錯誤地獻祭之後,說故事者無疑把掃羅的勝利視為約拿單的功勞;或者說是因為上帝,祂使約拿單獲勝。掃羅被描述為毫無所知和困惑的人(16節以下),無決斷力或急躁(18節以下),並且沒有勇氣和決定(20節)。但是,約拿單卻顯示他對上帝的信心,這是他的父親所缺少的(6節)。事情好像是約拿單和他的拿兵器的人發現一條可通過深谷的窄徑,藉疬它可以逐個除掉非利士人的防守關隘;其他的非利士人因此十分驚慌,這種驚慌引致他們跌入地震的騷動中(15節)。這是一個肯定的記號(他們相信的),證明上帝與以色列並肩作戰。非利士人的輕蔑和挖苦(11節)是粗枝大葉的錯誤。這?形容他們為未受割禮的人部分是簡單的事實;行割禮是很普遍的習俗,不但是以色列人,其他古時的民族也有這種習俗,然而非利士人以不遵守這種習俗而著名。但是這?的形容有宗教的意義在內;很可能『異教徒』(heathen)最能表達希伯來文的原意,這些沒有上帝的不信者,怎能戰勝上帝的軍隊以色列。

這種戰爭的神學對我們今天不大可能適用。甚至在舊約,事實上在大筢之後,沒有任何戰爭可以稱為『聖』戰,列在耶和華旌旗之下。看來上帝同意的戰爭,除了摩西時代拯救被欺壓的百姓出埃及,以及大筢領導下建立完全獨立的國家之外,並沒有擴展到其他方面。新約描寫基督徒的戰爭,是屬靈和道德的戰爭,而非國家性的:『因為我們不是對抗人,而是對抗天界的邪靈,就是黑暗世代的執政者、掌權者,和宇宙間邪惡的勢力作戰。』(弗六12,現代中文譯本)沒有一位新約聖經的作者向基督的教會呼籲,起來反抗羅馬帝國的壓迫和革命,正如龔漢斯(Hans Ku/ng)所說:『不是暴力的策略,而是非暴力,才是從耶穌基督的榜樣演譯過來的。』但在掃羅和大筢的時代,上帝透過以色列向全世界表明祂的旨意,只有當以色列脫離非利士的管轄,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才能奏效,故戰爭是惟一的方法。但戰爭有時(雖不是常常如此),卻可能是兩種罪惡中較少的罪惡(the lesser of two evils)。

這段經文困惑的一節是十八節:掃羅有沒有召來聖約櫃,若是有卻又為甚麼?根據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他召來『以弗得』而非約櫃,並且許多學者認為很正確,因為兩個名詞在希伯來文很接近,以致被文士在抄寫時所混淆。以弗得是祭司的飾物,用來曉得上帝的旨意(參在下一段十四章四十一節的註釋),如果掃羅盼望求問以弗得,表示他一定被當時處境困惑,並且他很想知道需要採取甚麼行動,以便可盡快作決定(19節)。另一方面,約櫃是用來指引軍隊作戰的(參四3-11);但在七章二節指出約櫃在基列耶琳多年並沒有被移動過。如果這是例外的情況,則可以假定掃羅有意進入嚴肅和莊嚴的戰爭狀態;但當明白形勢後,他明智地不再浪費時間,而馬上開始追捕途中的敵人。

廿三節總結這次戰爭的意義。在以色列中部分的壓力已消除了,對以色列的士氣和團結造成良好影響(21節)(希伯來人很明顯是非利士人指以色列人的慣用語)。未來還有很多戰事,但作為掃羅長期鬥爭的首次,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不是掃羅帶來的勝利,也不是龐大和不可抵抗的以色列軍隊。如果上帝與他們同在,一小撮膽怯的人也可以行神蹟,正如約拿單所意識到的(6節)。同樣,一小缰可憐又膽卻的耶穌門徒曾經『擾亂天下』(徒十七6)。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09%201Sam/09CT14.htm
新增日期: 2008/05/2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撒母耳記上第14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