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11月23日 星期六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耶利米書第四十九章注釋

耶利米書 第49章

亞捫和以東(四十九1∼22)

  本段經文是對亞捫和以東宣告的預言。它們的命運和摩押相似,神會用杖的喊聲,震撼它們的國土。亞捫位於約但河東部,摩押之北和迦得之東南。亞捫人素來貪婪,常侵佔別人土地。希實本以北至雅博河一帶,本屬迦得(參書十三24∼28),曾為亞捫佔領,故此神質問:「以色列沒有兒子嗎?沒有後嗣麼?」(1)。亞捫人敬拜的神就是瑪勒堪(又稱米勒公,即摩洛,參王上十一5)。拉巴(2)是亞捫人的首都,即是今日約但的首都安曼。「山谷」(4)原文含有「力量」的意思。神對亞捫同樣有憐憫,他們被擄的人也必然會歸回(6)。

  以東取名於以掃(參創三十六1),是以掃後裔居住之地,從前被稱為西珥(參創三十二3)。以東位於約但河之東,摩押以北,猶大的東南。以東國界伸延至南部的亞喀巴灣,長達一百哩,滿佈城堡。提幔(7)是以東的首都。底但(8)在以東的南面,相傳是朝聖者集中的地方。

  以東人跟以掃一樣自以為有智慧(7),加上地勢險峻,故輕視神。結果神就懲罰他們,使他們變為愚拙,(16),他們失去堡壘的保護(10)。更可惜的就是他們永遠不能復國。雖然神是這樣的嚴懲以東,但祂照顧其無助的孤兒寡婦。主前第三世紀以東被滅,逃亡到南部的人都得別人幫助。

祈禱 求主拿開阻礙我親近繝的事物,使我一無所靠,唯一完全的依靠繝。

懲罰鄰邦的預言(四十九23∼39)

  在預言亞捫和以東的結局後,先知又向其他民族宣告神對她們的審判。她們包括大馬士革(亞蘭國)、基達、夏瑣和以攔。神對這些民族的懲治,在形式和細節上雖有分別,但基本上都是相同──災難會臨到百姓的住所和財產(包括牲畜),而人也會遭殺害和被擄。唯一較大不同的就是被擄的以攔人可以歸回(39;使徒行傳二9證明了這預言),但其他國家的人卻不能。

  如此看來,神對待列國,豈非重此輕彼?這是很難解答的問題,或者要到見主面時才會明白。但我們應信神是不偏待人或國的,祂一定有祂美好的旨意。靠疬人的眼和屬血氣的智慧是不能參透主的心,只有在禱告和順服中,主才會讓我們看見祂的心意。但很多時,當人遇到難明之事時,便會將責任歸到神的身上,以致怨恨神。讓我們行在祂的心意?,知道祂是萬人、列國和宇宙的主,萬事都在祂掌管之下。對一切事物(包括苦難)的來臨,都應順服和有內心的平安。

  大馬士革是亞蘭的首都,亞蘭在猶大國之北,哈馬和亞珥拔是其邊城,主前五九五至五九四年亞蘭為巴比倫尼布甲尼撒所滅。基達是指居於巴勒斯坦東部敘利亞沙漠的游牧民族。

  以攔位於巴比倫東面,首都為書珊,後來被波斯、米底亞和巴比倫攻擊,人民分散各國。

祈禱 神啊,當我遇到不能了解的事時,求繝加添我的信心,多依靠而少懷疑。──《新舊約輔讀》



四、論亞捫(四十九1-6)

從歷史的背景看,亞捫與以色列一直沒有友好的關係。在出埃及的時候,以色列征服亞摩利王西宏與噩,記載在申命記二章卅七節,摩押與亞捫並未與以色列人作戰。在士師時代,有士師耶弗他曾打敗亞捫(士十一4-33)。在掃羅王的日子,亞捫人的王拿轄敵對以色列(撒上十一1-11)。大筢遣臣要與他們議和,結果使臣備受羞辱,令亞捫受大筢攻擊(撒下十章)。所羅門王對他們加以控制,防備他們(王上四13-19)。在主前第八世紀,先知阿摩司指責亞捫人在基列凶暴的行為(摩一13-15)。在主前733年,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將以色列人從河東地區擄去(王下十五29),結果亞捫乘機奪取了迦得之地(1節)。在第七世紀,亞捫似極為興盛,但仍是亞述的附庸國。408在該世紀中葉,阿拉伯人曾侵犯摩押,亞捫必受池魚之殃。409之後亞述敗亡了,亞捫就宣告獨立。猶大王約西亞王有沒有對付亞捫,沒有資料可以稽考。但在主前605年迦基米施戰役之後,巴比倫進軍巴勒士坦,亞捫很可能就歸服巴比倫。猶大叛巴比倫時,在主前600至597年,尼布甲尼撒曾遣亞蘭人、摩押人及亞捫人來制服猶大(王下廿四2)。亞捫可能在主前594年圖謀叛變(廿七3)。在主前589至587年,亞捫並不效忠巴比倫(結廿一18-32)。亞捫王巴利斯似在刺殺基大利的事上有關連(四十13-四十一15)。大概由於這些原因,在主前582年尼布甲尼撒來鎮壓制服亞捫、摩押與猶大(五十二30)。阿拉伯人侵犯摩押與以東,亞捫也同時遭殃。在主前第六世紀中葉,亞捫不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此處論亞捫(四十九1-6),大概在猶大敗亡之前,也許在主前600後(參王下廿四2)。這預言部分應驗在巴比倫侵略的事上(582 B.C.),完全應驗在阿拉伯侵犯之時。

在第一節一連幾個問話,可參考二章十四節。第二節的指控,是耶和華宣告審判。第三節是呼召哀歌,似在四章八節上。第四節向亞捫人發出修辭的問題,問題中也帶疬控告。第五節亦宣告審判,第六節是附加的。

第一節問話的方式可參考二章十四、卅一節,八章四、五、十九、廿二節,十四章十九節,廿二章廿八節。其他相似的,除四章八節外,還有四十八章七節。論災禍,可參考五章十五節,六章十九節,十一章十一節,十九章三節。

第四十九章一節 「論亞捫人。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沒有兒子麼?沒有後嗣麼?瑪勒堪為何得迦得之地為業呢?屬他的民為何住其中的城邑呢?」

亞捫的地土集中在拉巴這京城,在雅博河的流域地帶。南北兩地的彊界,從南到北一直是很固定的。向西擴展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情形。410

這?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沒有兒子沒有後嗣麼?兒子是繼承產業的,所以嗣子承受地業。以色列從耶和華得地業,飲水思源,以色列是不可輕易遺忘神的。但是以色列缒受亞捫宗教的影響(卅二35;利十八21,二十2-5;王上十一5、7、33;王下廿三10、13;摩五26)。

瑪勒堪是亞捫的神,正好似摩押的基抹(四十八7)。瑪勒堪被稱為可憎的神(王上十一5:「米勒公」,十一7:「摩洛」)。列王紀下廿三章十三節,約西亞王廢除這迷信。「米勒公」原意為君王,他們以這神明為君王。411趁疬亞述王擄走約但河東的以色列人,亞捫人就乘虛而入,佔據了迦得的地業。這當然是極不當的事。迦得的地業原是耶和華賜給以色列人的,亞捫怎可奪取?況且他們歸功於瑪勒堪,更是迷信的虛妄。

第四十九章二節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使人聽見打仗的喊聲,是攻擊亞捫人拉巴的喊聲。拉巴亞要成為亂堆,屬他的鄉村要被火焚燒,先前得以色列地為業的,此時以色列倒要得他們的地為業,這是耶和華說的。」

打仗的喊聲是攻擊拉巴的喊聲。拉巴是亞捫的首都,是今日約但的首都河孟(Ammam)。考古發現當日的保障。412「亂堆」就是現今考古學的名詞(tell),這些遺牦都是在戰爭的時候毀壞的廢墟。亂堆也就是廢墟,可參考三十章十八節。

「屬他的鄉村」原文為「女兒」,就是歸屬大的城邑。413這些都會被火焚燒,參考二章十五節。

在上節,亞捫奪取了以色列的迦得地業,但是現在以色列要從亞捫再得回,可能得的更多,以為補償。迦得的地業在民數記與約書亞記都提及,從希實本往北到雅博河的北岸。照耶利米所說的,希實本屬摩押和亞捫(四十八2、33、34,四十九3,參書十三26-27)。摩押王米撒在碑文中提及迦得,是在阿他羅得(Ataroth),在希實本之南。414這說法有出入之處。但此處最主要的是以色列必得回失地。

在七十士譯本,基列取代迦得,但基列有數處,所以「迦得」仍是較可靠的原意。

第四十九章三節 「希實本哪,你要哀號,因為愛地變為荒場,拉巴的居民哪,要呼喊,以麻布束腰,要哭號,在籬笆中跑來跑去,因瑪勒堪和屬他的祭司,要一同被擄去。」

哭號且以麻布束腰,可參考四章八節。希實本在四十八章二節。

「愛」原意為廢墟亂堆,正確的地點並不能稽考。在約書亞記,「愛」或「艾」是在伯特利附近,但此處「愛」應在約但河東,差別很大。

當人民被擄時,他們就將神像帶走,所以此處瑪勒堪和屬他的祭司等都一同擄去,可參考四十八章七節及阿摩司書五章廿六節。

籬笆是羊圈,他們在羊圈中跑來跑去,是找安全?找應帶之物到被擄之地?還是六神無主,不知作什麼好?這羊圈以石頭當作圍牆籬笆,在露天,他們無法再在屋內。民數記卅二章卅六節特別提及迦得地區的羊圈。

有的經學家特別將有籬笆的軍團(bagedaroth)更改為「割身」(begedudoth)。割劃身體是舉哀的動作,參考經文在四十八章卅七節。有些英文譯本也同意這樣改法(Jerusalem Bible, New English Bible, New American Bible)。415

第四十九章四節 「背道的民哪,你們為何因有山谷,就是水流的山谷,誇張呢?為何倚靠財寶說,誰能來到我們這?呢?」

他們以為擁有天然的環境與資源而誇大,其實這還不是神所賜的麼?這一用詞「誇張」,可參考四章二節。

山谷、水流的山谷可能指雅博河的流域。「山谷」有現代的英譯本(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New American bible)譯為「力量」「水流」作「消減」,在耶利米哀歌四章九「消滅」是同一個字。此處指以色列的力量逐漸消減,如山谷的水流失。又「山谷」譯為「資源」(New English Bible),似比量更為清楚。

他們為物力誇張,也倚靠財力。「財寶」也在四十八章七節。他們認為有了物資與財力,無人可以來攻擊他們。他們的城邑必固若金湯。

「背道的民」實際是隨意轉變的女兒,她的心不專一、不穩定、不可靠。在卅一章廿二節,神呼喊以色列,也有同樣的用詞。

第四十九章五節 「主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使恐嚇從四圍的人中臨到你們。你們必被趕出,各人一直前往,沒有人收聚逃民。」

「恐嚇」就是四十八章四十三節「恐懼」,在四圍,可參考二十章一至六節。

他們必被趕出,分散在各地。「各人一直前往」實際的涵義並不清楚。在阿摩司書四章三節有這樣的話:「你們各人必從破口直往前行……」可能是各人只顧自己逃命,以致離缰走散了,沒有人再來聚合逃民,可見是一片混亂,無法收拾。

第四十九章六節 「後來我還要使被擄的亞捫人歸回,這是耶和華說的。」

這與四十八章四十七節上完全相同,只將摩押人改為亞捫人。這應許也臨到埃及人,在四十六章廿六節。

在波斯時代,多比雅是亞捫的省長(尼二10、19,四7),在主前第二世紀多比雅王朝仍舊存在,瑪可比革命時,也曾對抗亞捫人,記載在瑪可比壹書五章六節。

亞捫的京城拉巴果然被巴比倫所佔。416包括附近各地,都相繼陷落,他們歸回,缒被以色列收入失地。在本書三章十九節,耶和華對以色列的應許:「我說我怎樣將你安置在兒女之中,賜給你美地,就是萬國中肥美的產業。」



408 G.M. Landes,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of the Ammonites",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24 (1961) 66-86.

409 W.F. Albright, "Review on Introduction to the O.T.", Robert H. Pfeiffer,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61 (1942) 111-126, esp. 119.指出主前六五二至六四八年之亞述歷史,阿拉伯侵略者湧入敘利亞東及巴勒士坦。

410 G.M. Landes, "Ammon, Ammonite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110, James Sauer, "Transjordan in the Bronze and Iron Ages: A Critique of Gluecks Synthesi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263 (1986) 1-28, esp. 16.

411 John Gray, "Molech, Moloch",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3, 422-423.

412 Fawzi Zayadine, "Recent Excavations on the Citadel of Amman", Annual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iquities of Jordan, 17 (1973) 17-53.

413 C. Umhau Wolf, "Village",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4, 784. Frank S. Frick, The City in Ancient Israel, 1977, 57, n.203.

414 The Moabite Stone Inscription Lines 10-11.

415 Friedrich Giesebrecht, Des Buch Jeremia, 1907. Paul Volz, Der Prophet Jeremia, 1928, Wilhelm Rudolph, Jeremia, 1968.

416 George M. Landes, "Rabbah",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4, 1-3.



五、論以東(四十九7-22)

論以東的預言,幾乎完全是詩的體裁。經文方面有若干是與俄巴底亞書相同,如九至十節,與俄巴底亞書五、六節;十四至十六節,與俄巴底亞書一至四節。耶利米能與俄巴底亞同時代,以致受俄巴底亞的影響。以東在耶路撒冷敗亡時,趁火打劫,加害無窮,使猶大人對以東有無限的憎恨。

猶大與以東互敵的狀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在出埃及的時候已經開始了(民二十14-21;士十一17)。以色列人曾被禁止惡待以東人(申廿三7-8),因為他們原為兄弟。大筢王曾管轄他們(撒下八13-14),所羅門曾與以東人哈達為敵,哈達就逃往埃及(王上十一14-22)。約沙法的時代,曾遣代表治理以東(王上廿二47)。以東人曾有一度支持猶大與以色列向摩押作戰,以為報復(王下三9)。在約蘭王的時期,當以色列與亞蘭來攻擊猶大,以東就反叛,掙脫猶大的管轄(王下八20-22,十六5-6)。亞瑪謝曾戰敗他們(王下十四7;代下廿五14)。烏西雅王擴充版圖至以東(王下十四22)。在亞哈斯王的時代,以東已收回若干失地(王下十六6)。在主前第七世紀,以東在大馬色向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進貢,成為亞述的附庸國。主前605年後,以東向尼布甲尼撒進貢,在主前594年,與摩押、亞捫一同叛逆。在主前598至587年,猶大在危急中,以東非但沒有來救援,反而與巴比倫軍隊結合來打劫(結廿五12-14;詩一三七7;俄;哀四21)。當阿拉伯人從東邊的沙漠來侵,以東人就移入猶大南地,直到希伯崙的北端。這一地區以後稱之為以土買。從主前第六世紀,以東為阿拉伯的部落所佔。

這段預言反映第六世紀早期的情氻,也回憶猶大與以東過往的仇恨。論他們的災禍的,有耶利米和俄巴底亞。

本段除有幾節與俄巴底亞書相同之外,也有一些是與耶利米本書其他分段相同,如十八至廿一節與五十章四十節及四十四至四十六節相同。在用字及語句方面,是非常標準的耶利米的口吻,茲分別如下:

(一)呼召「逃跑」在第八節,本書中還有四十八章六、廿八節,四十九章三十節,五十章八節,五十一章六、四十五節。在耶利米以外,撒迦利亞書二章十、十一節,也有類同的字句。

(二)「轉身逃跑」,在此處第八節外,還在四十六章五、廿一節,四十七章三節,四十九章廿四節。

(三)「我……追討的時候」(8節),又在六章十五節,十章十五節,五十章廿七節,五十一章十八節。「追討之年」,將「時候」換為「年」,在十一章廿三節,廿三章十二節,四十八章四十四節。

(四)十九節下,與十章六、七節的格調相同。

(五)二十節上,與四十九章三十節下用語相似。

在本段的文體方面,如第七節修辭的問題,甚像四十九章一節。八節呼召逃跑,述明理由,與四十八章卅八節極為相似。又比較八節與十節:八節的「深密處」與十節的「隱秘處」,又以掃在八節,在十節再重複。

在幾節是加插的,十二、十三節以東與以色列比較,再加上耶和華指疬自己起誓。十四至十六節重複俄巴底亞書。可能是耶利米受俄巴底亞的影響,也可能是俄巴底亞借襲耶利米。更可能是二者都從同一的根源。417

由於猶大在被擄時受以東的欺凌,所以本段信息很可能是在主前587年之後,也許在主前582年之前,因為上一章重複以賽亞書十五、十六章,可能受口傳的信息影響。

本段主要的信息在十五、十六節,有耶和華的言詞,肯定是審判的信息,而且在十六節嚴責以東的驕傲,說明審判是神的公義。

第四十九章七節 「論以東。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提幔中再沒有智慧麼?明哲人不再有謀略麼?他們的智慧盡歸無有麼?」

以東在南方,418有關以東的歷史,可根據考古學及聖經之外的資料。419提幔是一座城或一個地區,有時代表以東(參20節)。在死海之南,事實上提幔原意為「南方」,地勢極高,向西傾斜,至亞拉巴,都是可耕之地(民二十17、19)。420

以東以智慧著名,不但在此處,也在俄巴底亞書八節。約伯記就以以東為背景。箴言書三十章一至四節及卅一章一至八節也可能有以東的背景。421以東的智慧在於他們貿易的經驗。422

「謀略」在本書十八章十八節。「明哲人」原意為「學生」或以「兄」的稱呼。但所謂「明哲」原為分辦與明白。此句可譯為「謀略不從慎思明辨中而得麼?」

「智慧盡歸於無有」,指智慧必會衰殘式微,不再發生什麼功效。

此處都以問話的口吻,但七十士譯本缒將問語除去,而以敘述的方式表達。

第四十九章八節 「底但的居民哪,要轉身逃跑,住在深密處,因為我向以掃追討的時候,必使災殃臨到他。」

底但是一座城,在阿拉伯的西北,可參考廿五章廿三節。423底但的居民大多經商,他們住在以東的境內,不全是以東人。

當以東在外患的危害中,底但的居民必須逃離以東,住在深密處避難。深密處也是低處,低處可能有三種不同的涵義。以東是高地,住在那?,成為敵人攻擊之目標,逃到低地比較安全。另一個意思,低地是指降卑之境地。他們受侵犯,受災禍,成為卑下。還有一個解釋,正如中譯詞的涵義,是密處,可以躲藏。根據十節的解釋,「隱密處」大概與此處「深密處」相同,那麼解作躲藏的地方是最有可能。

「轉身逃跑」是在四十六章廿一節,那些傭兵為埃及打仗,必要時逃命。

以東地勢甚高,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上。在高處,種植與畜養肥尾羊不易。所以必須在低地發展。他們多人經商,將銅出口,將南方的木材與南阿拉伯地之奢侈品由南方運來進口。424這就是底但居民謀生之道。

以掃即以東,為雅各的兄弟(創廿五25、30),耶利米以雅各為以色列(九3),以以掃為以東。

第四十九章九至十節 「摘葡萄的,若來到他那?,豈不剩下些葡萄呢?盜賊若夜間而來,豈不毀壞,直到夠了呢?我缒使以掃赤露,顯出他的隱密處。他不能自藏,他的後裔弟兄鄰舍,盡都滅絕,他也歸於無有。」

摘葡萄的描述與表象,可參考六章九節。當敵人來擄掠,剩下的葡萄一定寥寥無幾。他們好似盜賊一般來搶劫,必盡破壞的能事,「直到夠了」原意是他們認為適合,他們的需要滿足了,或者他們已經要夠了,才肯止息。

神刑罰以東,以致她完全赤露,是一種蒙羞的經驗。他們已經無法躲藏,所有的親友鄰舍,全部都滅絕淨盡,可參考十三章廿六節。俄巴底亞書六節,「搜尋」、「查出」。「隱密處」也在廿三章廿四節。以掃完全失去了保護。

在七十士譯本,將「後裔」譯為「膀臂」,是弟兄的膀臂,那是指力量(四十八25)。弟兄是否指雅各以色列呢?「鄰舍」也許指底但,他們都將滅盡。

第四十九章十一節 「你撇下孤兒,我必保全他們的命。你的寡婦可以倚靠我。」

這?好似是浩劫中的餘生者的話,他們認為有責任來保護寡婦與孤兒。保全他們的命,是照顧他們,供養他們,使他們可以存活,不致喪亡,因為災情實在嚴重,雖不被刀劍所滅,但面對瘟疫和饑荒,仍需要救助。

第四十九章十二節 「耶和華如此說,原不該喝那杯的,一定要喝。你能盡免刑罰麼?你必不能免,一定要喝。」

這?再提到耶和華忿怒的杯(廿五15-29),是向以東傾倒的。

這忿怒的杯是無可逃避的,一定要喝。無人可以倖免耶和華公義的刑罰。這已經是確定的事了。

第四十九章十三節 「耶和華說,我指疬自己起誓,波斯拉必令人驚駭、羞辱、咒詛,並且荒?,他的一切城邑,必變為永遠的荒場。」

波斯拉是以東主要的城市。425在死海之西南方。這與摩押的波斯拉不同(四十八24)。

這節的內容可參考七章卅四節,十九章八節。

第四十九章十四節 「我從耶和華那?聽見信息,並有使者被差往列國去說,你們聚集來攻擊以東,要起來爭戰。」

十四至十六節與俄巴底亞書一至四節相同,專指以東的敗落。

「聽見信息」,聽見與信息是同一用詞,只是動詞與名詞,即聽那聞見的,可參考十章廿二節。

「使者」只在此處出現,為本書僅用之字,與箴言十三章十七節「使者」同義,缒並不同一用詞。

列國聯合來攻打以東,以東當然無法接受這樣的戰爭,必然失敗。

第四十九章十五至十六節 「我使他在列國中為最小,在世人中被藐視。住在山穴中據守山頂的阿,論到你的威嚇,你因心中的狂傲自欺,你雖如大鷹高高搭窩,我缒從那?拉下你來,這是耶和華說的。」

以東在列國中成為最小的,正好似阿摩司書七章二、五節描述雅各的微弱。以東也必微弱,在世人中被藐視,可參考詩篇廿二篇六節:「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

「世人」也可譯作「以東」,音同,這可指以東的神。「俄別以東」原為地名,可譯成「以東之僕人」。426此處以東為神明之名。

十六節與俄巴底亞書三節比較,「你的威嚇」只在耶利米書出現,但各譯本用詞不同,或譯為「你的行動」(七十士譯本),「你的狂妄」(拉丁文譯本),「你的罪孽」(敘利亞文譯本),「你的愚妄」(亞蘭文譯本)。在希伯來文,原意為「震動」,表明震驚懼怕。在列王紀上十五章十三節,歷代志下十五章十六節:可憎的(偶像)。偶像也是令人憎厭與害怕的。427

「山穴」是「西拉」(音譯),是指以東的城邑西拉(王下十四7),428還是指山谷的洞穴(意譯)?這?可能是雙關語。

鳥類在高處搭窩,可參考雅歌書二章十四節。這是描寫以東的驕傲,但他們必被拉下來,降卑受辱,因為他們的罪惡必定受罰,不得寬恕。

第四十九章十七至十八節 「以東必令人驚駭。凡經過的人就受驚駭,又因他一切的災禍嗤笑。耶和華說,必無人住在那?,也無人在其中寄居,要像所多瑪蛾摩拉和鄰近的城邑傾覆的時候一樣。」

十七節是本書重複的主題,與十九章八節相似。

「嗤笑」一詞可參考十八章十六節。

所多瑪蛾摩拉的傾覆,可參考五十章四十節;申命記廿九章廿二節;以賽亞書十三章十九節;阿摩司書四章十一節。鄰近的城邑包括押瑪洗扁(申廿九23)。以東將遭受同樣的命運。

第四十九章十九節 「仇敵必像獅子從約但河邊的叢林上來,攻擊堅固的居所。轉眼之間,我要使以東人逃跑,離開這地,誰蒙揀選,我就派誰治理這地。誰能比我呢?誰能給我定規日期呢?有何牧人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

在約但河邊的叢林,是野獸出沒之地,尤其是獅子,出來想吞吃羊缰,可參考阿摩司書五章十九節。現在耶和華藉疬以東的仇敵來加害,以東好似無助的羊缰一般。

耶和華是歷史的主,管理萬國,祂也一早揀選管理這以東地的人,而且神已選定日期,來實現祂的計劃。牧人此處指君王首領,他們有責任來保護羊缰,但是他們自身難保,而且他們不敬畏耶和華,怎能在神面前站立得住呢?所以牧人與羊缰一併除滅。

根據經文評鑑的研究,「誰蒙揀選」(u^mi^ba{hu^r ~e{leyha{)可改為「在精選的公羊中」(u^mib[h]ar ~e^leyha{)。429以東即使是精選的公羊,仍被趕走,離開這地。誰能比我,無人可以拗得過神,因為神有絕對的權能。

第四十九章二十節 「你們要聽耶和華攻擊以東所說的謀略,和祂攻擊提幔居民所定的旨意。仇敵定要將他們缰眾微弱的拉去,定要使他們的居所荒?。」

以東與提幔在這?是同義的,神攻擊以東的事是祂的計劃,所以已成定局。

仇敵來侵,先是拉走羊缰中微弱的,然後全缰都一定遭殃,無一倖免。

微弱的雖指動物,也必可指嬰孩、兒童、少年(參賽四十九15),牧人指首領,在二章八節。居所也在廿五章三十節。

第四十九章廿一節 「因他們仆倒的聲音,地就震動,人在紅海那?,必聽見呼喊的聲音。」

地震動,在八章十六節,也可參考四章廿四節。

此處提到紅海,就是埃及的東北,大概就是以色列過海的地點。在詩篇一一四篇三至六節,「滄海看見就奔逃」,那真是極為震動的事。「紅海」在此處用字為「蘆葦海」,有不少學者研究這蘆葦海。430

第四十九章廿二節 「仇敵必如大鷹飛起,展開翅膀攻擊波斯拉。到那日,以東的勇士心中疼痛,如臨產的婦人。」

以鷹鳥喻為仇敵,飛起即採取攻擊的姿態與行動。波斯拉指以東。那時連勇士都完全無力。這一隱喻也在三十章六節首先使用,以後多次提及,也曾用來描述摩押的勇士(四十八41)。本節與四十八章四十至四十一節相同。



417 Hans Walter Wolff, Obadja und Jona, 1977, 25.

418 Simon Cohen, "Edom",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2, 24, Denis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1974, 233-235; Crystal-Margaret Bennett, "Edom",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Supplement, 251.

419 James A. Sauer, "Transjordan in the Bronze and Iron Ages: A Critique of Gluecks Synthesi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263 (1986) 1-26.

420 Nelson Glueck, The Other Side of the Jordan, 1970, 29-32; Victor R. Gold, "Teman",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4, 533. Roland de Vaux, "Te*man, Ville ou Re**gion d E!dom?" Revue Biblique 76 (1969) 379-385.

421 Robert H. Pfeiffer, "Edomite Wisdom", 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44 (1926) 13-25. Otto Plo/ger, Spru/che Salomos, 1984, xxviii-xxix, Marvin H. Pope, "Job, Book of",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2, 912, Robert B.Y. Scott, Proverbs, Ecclessastes, 1965, xlii, n.36.

422 Baly, op. cit., 237.

423 Simon Cohn, "Dedan",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812.

424 Baly, op. cit., 237.

425 Victor R. Gold, "Bozrah",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459-460. J. Basil Hennessy, "Bozrah (in Edom)",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Supplement, 119.

426 Mitchell Dahood, "Hebrew-Ugaritic Lexicography I", Biblica 44 (1963) 292.

427 William L. Holladay, Jeremiah, 2, 377.

428 Simon Cohen, "Sela",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4, 262. Anson F. Rainey, "Sela (of Edom),"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Supplement, 800; W.H. Morton, "Umm el Biyara,"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19/2 (1956) 26-36.

429 A.J. Thompson, The Book of Jeremiah, 719.

430 Norman H. Snaith, "The Sea of Reeds The Red Sea," Vetus Testamentum 15 (1965) 395-398. Bernard F. Batto, "The Reed Sea: Requiescat in Pace,"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02 (1983) 27-35; Magnus Ottosson, "su^ph", Theologisches Wo/rter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ed. G.J. Bottorweck and H. Ringgren, 5, column 796.



六、論大馬色(四十九23-27)

論大馬色,也論亞蘭的兩個城邦:哈馬和亞珥拔。這兩城邦在中部與北部的敘利亞。三個城邦都落在亞述手中。在主前738年前,哈馬和亞珥拔已經被亞述的提革拉毘列色所征服。大馬色被佔是在主前720年。他們在主前第八世紀末已經失去獨立地位。在主前609年亞述敗亡時,他們可能得以獨立。但不久即作埃及的附庸。在主前605年迦基米施戰役後,歸服尼布甲尼撒。

在以色列的歷史中,大馬色在巴勒士坦的局勢中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在以色列的列王時期,有敘利亞王哈薛、便哈達與利汛,他們在約但河東的北部極有權力(王上二十、廿二章;王下五章,九14-15,十32、33,十二17、18,十四23-29,十六5、9)。他們大多與北國以色列打交道。但尼布甲尼撒為對付猶大,特別遣亞蘭軍隊來侵犯(王下廿四2)。一般來說,亞蘭對猶大影響不大。但耶利米論外邦的預言,也包括亞蘭。早在第八世紀,阿摩司先知的信息中,也論及大馬色,因為他們在河東十分殘忍凶暴(摩一3-5)。這段信息究竟在什麼日期呢?殊難確定。

本段信息先述三個城邦的敗亡(23-24),然後為大馬色發出哀歌(25節),再宣告審判(26節),最後有神刑罰的話(27節)。

經學家否認本段為耶利米原有的信息,有若干理由:(1)大馬色淪亡後,才引起哈馬與亞珥拔的驚恐,這樣,仇敵就不是從北方來的了。但是巴比倫是從北方來的仇敵。(2)在廿五章列出的外邦中,並不包括大馬色。(3)四十六章一節至四十九章卅三節論列邦,都依照地理環境的延伸循序道出。這幾個國家都在南方,現在突然出現北方的敘利亞大馬色,似不甚合理。(4)經文並未提出大馬色宗教方面的罪惡,這信息有沒有宗教的意義呢?(5)大馬色的命運比起其他列國,似乎受災不大,431但不容否認,這段經文在本書中是正典的形式。

在用字方面,仍可參考本書其他部分,如廿三節「蒙羞」在二章卅六節,十四章三、四節,十五章九節,四十八章卅九節;廿六節上「少年」與「街上」連在一起,也在九章二十節。再看結構方面,廿五節與四十八章十七節相像。

由於列王紀下廿四章二節的記載,亞蘭確曾攻擊猶大,那是主前599或598年,為尼布甲尼撒所指使的,使猶大引起仇恨,好像對摩押一般。432

第四十九章廿三節 「論大馬色。哈馬和亞珥拔蒙羞,因他們聽見凶惡的信息,就消化了。海上有憂愁,不得平靜。」

在舊約中,大馬色為亞蘭人的中心,也是若干敘利亞國家的京城。433哈馬在卅九章五節曾經提說。亞珥拔在亞里坡(Aleppo)之北三十公里,最近已由考古學者發掘了。434

哈馬和亞珥拔蒙羞,二者均在主前738年被亞述攻取(參賽十9,卅六19,卅七13)。

「聽見……信息」與十四節同,動詞與名詞並用。他們聽了以後,被焦慮所困,甚為震動,好似連心都消化了。

憂愁,也指焦慮,在十七章八節。這好似海浪翻騰,十分不安。不得平靜,就是完全沒有休息或止息。 第

四十九章廿四節 「大馬色發軟,轉身逃跑,戰兢將他捉住,痛苦憂愁將他抓住,如產難的婦人一樣。」

大馬色發軟,指他完全失去勇氣,所以渾身無力,成癱瘓的情況。

「戰兢」一詞與其他「戰兢」用詞不同,在舊約只此處出現。這字原為亞蘭文,所以用字的涵義當無問題。

「痛苦將他抓住」,這是譯本的譯法(如七十士譯本、拉丁文譯本及亞蘭文譯本)。但在希伯來文作「他抓住痛苦」,也許此處是描繪產婦臨盆時,痛苦非常,她想抓住些東西。

第四十九章廿五節 「我所喜樂可稱讚的城,為何被撇棄了呢?」

猶大的以色列人看耶路撒冷城是喜樂可稱讚的,但終於被攻取焚毀而遭離棄。大馬色的居民可能也有猶大人同樣的情懷。猶大人的情懷,可參考詩篇四十八篇一、二節。但猶大人在耶城毀壞之後仍具希望,如在以賽亞書六十章十五、十八節,六十二章七節;西番雅書三章十九、二十節。但大馬色那還會有復興的希望?

第四十九章廿六至廿七節 「他的少年人必仆倒在街上。當那日,一切兵丁必默默無聲。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我必在大馬色城中使火怄起,燒滅便哈達的宮殿。」

少年人與兵丁是同義,他們仆倒不再作聲,表明他們已經死亡。城中有火怄起,大多是縱火燒城牆,一直燒到王宮。

列王紀曾屢次提及便哈達(王上十五18,二十1-34;王下六24,八7,十三3、24)。他是哈達之子,哈達是敘利亞風暴之神,相當於迦南之巴力。阿摩司書一章四節提到神降火在哈薛的家中,燒滅便哈達的宮殿。便哈達雖是第八、九世紀的敘利亞王,但此處指他的王朝,或者指統治者的宮殿必定焚燬,全國就敗亡了。



431 Wilhelm Rudolph, Jeremia, 293, John Bright, Jeremiah, 337.

432 John Bright, A History of Israel, 275, 276, 326, 327. Raymond A. Bowman, "Aramean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193, James Pritchard,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282-288.

433 Alfred O. Haldar, "Damascu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757-758.

434 Arvid S. Kapelrud, "Arpad",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231. Michael C. Astour, "Arpad", Supplement, 55-56.



七、論阿拉伯(四十九28-33)

在巴勒士坦東部的荒漠,有遊牧的阿拉伯部落,常成缰集結來搶劫(士六1-6)。亞述曾多次攻擊阿拉伯。435在主前第七世紀中葉有一次很嚴重的襲擊,阿拉伯人侵犯約但河東與敘利亞南部。亞述予以極大的打擊,在亞述敗亡以後,阿拉伯使尼布甲尼撒有很多麻煩,時間在主前599至598年,在巴比倫侵犯猶大的前一年,巴比倫對阿拉伯予以很重的還擊。436可能此處信息是針對這個危機。

本段有三個大問題,引起研究的困難。第一是有關夏瑣。夏瑣在廿八、三十、卅三節中提及,但是夏瑣並非在阿拉伯。第二是廿九節的內容不甚清楚,究竟是他們的財物被奪取,還是他們奪取別人的財物?還有可能是他們自行搬運財物,免得被敵人奪取。第三,三十節先說「你們」,再說「他們」。中文譯詞跟隨七十士譯本等,都作「你們」,問題就簡化了。但希伯來文作「謀害你們,起意攻擊他們。」「他們」何所指?解經不無困難。又三十節上夏瑣的居民逃奔遠方住在深密處,與第八節底但相似。但底但是在高處,逃往低處。阿拉伯是曠野,與以東地勢不同,無高處低地,所以「深密處」對他們並不適用。

本段的用詞仍是耶利米書中常有的。「四圍都有驚嚇」(29節,六25,二十10),是耶利米信息中重要的警語。437呼召人們逃跑(30節),在本書中也多次出現,帳棚幔子(29節),也在四章二十節及十章二十節。

這信息誠如上述,日期大概在主前598年左右。若將本段與本書其他有關的經文比較,四章二十節與六章廿五節大概在主前600年,十章二十節在主前598年冬,四十九章八節則在主前594年。廿八節尼布甲尼撒來攻,應是那時機。

第四十九章廿八節 「論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攻打的基達和夏瑣的諸國。耶和華如此說,迦勒底人哪,起來上基達去,毀滅東方人。」

本書首次提到基達在二章十節。基達是在阿拉伯曠野的北部,是一個部落,他們居住在村莊(賽四十二11),與帳棚(詩一二○cs165)。他們是牧羊的(賽六十7),與腓尼基有貿易來往(結廿七21),以弓箭手出名(賽廿一16、17)。基達與底但與提幔常相提並論(賽廿一13、14)。底但除作地名之外,也統稱為閃族的遊牧人。基達在舊約中多次提及,為阿拉伯主要的部族(二10。廿五13;賽廿一16、17,四十二11,六十7;結廿七21)。

夏瑣不會是加利利以北的名城,此處所提的是在東部的曠野,照三十、卅三節所提的,似乎是若干村莊的統稱。這字(h]a{s]on)與村莊(h]a{s]en}相似,後者是指阿拉伯人居住的小村莊,沒有圍牆,散在曠野,除以賽亞書四十二章十一節提及之外,還有其他的經文(創廿五16;出八9;書十三23;尼十一25,十二2-3;代上九16)。所以夏瑣並非地名只作「定居者」。438

「諸國」,可能譯作「諸王」,是各部落的酋長。439

「東方人」常指以色列以東之居民,如米甸人與亞摩利人(士六3)。他們是遊牧民族,常來襲擊以色列(士五32,七12,八10;王上四30;賽十一14;結廿五4;伯一3:「約伯在東方人中」)。

基達(qe{da{r)與東方(qedem)音近,意義也相近。東方人中有基達人。440基達是阿拉伯人中主要的分子,東方人乃是統稱。

第四十九章廿九節 「他們的帳棚和羊缰都要奪去,將幔子和一切器皿並駱駝,為自己掠去。人向他們喊疬說:四圍都有驚嚇。」

帳棚與幔子是指遊牧民族居住的方式。「帳棚」照阿拉伯文有「家庭」的涵義,家人甚至包括親族,即是家族。441

帳棚和羊缰連在一起,因為這是他們主要的財產。士師記六章五節「牲畜帳棚」涵義也是如此。442

駱駝在主前二千年已經成為家畜,是阿拉伯人主要的交通工具。443

看來,那一切都被仇敵擄走,因為根據歷史的記載,亞述的步兵曾將阿拉伯的帳棚圍困起來,擄掠後以火燒滅。444

「四圍都有驚嚇」,也在六章廿五節,二十章三、四、十節,四十六章五節。此處指襲擊者在進攻時吶喊,四面來圍攻,無法逃命。

第四十九章三十節 「耶和華說,夏瑣的居民哪,要逃奔遠方,住在深密處,因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設計謀害你們,起意攻擊你們。」

「夏瑣的居民」譯作定居的人們,他們必須逃離,逃奔遠方。「逃奔」是沒有目標的亂闖,可參考四章一節「遷移」。「逃奔」也可譯為「悲傷」(十五5,四十八17)。此一句可譯為:「逃跑吧!你們大大的悲傷,下到可隱藏的住處。」445

在七十士譯本,只有「巴比倫王」,將「尼布甲尼撒」刪去,可能為求平均的詩韻。阿拉伯受巴比倫攻擊,有預謀有決策,都是出於耶和華,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

第四十九章卅一節 「耶和華說,迦勒底人哪,起來,上安逸無慮的居民那?去,他們是無門無閂,獨自居住的。」

「安逸無慮」可參考十二章一節及廿三章六節。

他們是無門無閂,表明他們沒有城牆。城牆關閉,有雙門,且可閂住(參申三5)。城門的進口必須十分寬敞,可以使馬與車進入,所以城門必須有雙扇,但雙扇中間的閂要十分堅固,才不致衝破撞穿。大多城門的閂是一塊重木,橫疬將兩頭控住。將橫木除去,才可開門。446

阿拉伯人大多住帳棚,或在帳棚立定後不再搬動,旁邊用土蝱建屋,缒沒有城牆。他們住處大概是獨立的,不與鄰居相連,他們認為這樣安全。

這節與以西結書卅八章十一節相似。安定居住的人以為不會再有危險,但是安全只能禦寒擋住風雨,缒無法避免侵略者的破壞。

第四十九章卅二節 「他們的駱駝必成為掠物,他們眾多的牲畜必成為擄物。我必將剃周圍頭髮的人分散四方,使災殃從四圍臨到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

駱駝與牲畜都成為掠物,他們主要的財物就消失殆盡了。眾多的牲畜在被擄掠的時候,十分混亂。「眾多」(hamon)原意為熙擾的缰眾。

阿拉伯人宗教的習俗,是將周圍的頭髮剃去,形成半圓的髮頂,可能象徵月亮或天體。他們分散四方,或指廟宇的四邊,以西結書四十二章十六至二十節是參考的資料。有一譯法作:「在廟中剃頭。」可參考九章廿四至廿五節。

周圍剃頭,分散四方,災禍從四圍而來,都是指周圍的災禍施以刑罰。

第四十九章卅三節 「夏瑣必成為野狗的住處。永遠淒?,必無人住在那?,也無人在其中寄居。」

野狗的住處,也在九章十節,十章廿二節,五十一章卅七節出現。淒?,在四章廿七節,六章八節,九章十一節,十章廿二節,十二章十、十一節,卅二章四十三節,四十四章六節,四十九章二、卅三節,五十章十三節,大多譯作「荒?」。無人居住,在四章七、廿九節,九章十一節,廿六章九節,卅三章十節,四十四章廿二節,四十六章十九節,五十一章廿九、卅七節。



435 James Pritchard,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286, 291, 292記述亞述曾數度攻擊亞拉伯,取走他們的財物與神像。

436 D.J. Wiseman, Chronicles of Chaldaean Kings, 31-32, 71.

437 Duane Christensen, Transformations of the War Oracles in Old Testament Prophecy, 1975, 210-211.

438 William L. Holladay, Jeremiah 2, 382, 383, 385.

439 W.F. Albright, "The Oracles of Balaam",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63 (1944) 218, n.70, "A Catalogue of Early Hebrew Lyric Poems (Psalm Lxviii)",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23 (1950/51) 34; Z.S.: Harris, A Grammar of the Phoenician Language (1936), 118.

440 Simon Cohen, "East, the People of ",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2, 4; Walther Zimmerli, Ezekiel 2, 13-14.

441 Roland de Vaux, Ancient Israel, Its Life and Culture, 7.

442 J. Alberto Soggin, Judges, 1981, 109.

443 John Alexander Thompson, "Camel",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1, 490-491.

444 Yigael Yadin, The Art of Warfare in Biblical Lands, 1963, 451.

445 William L. Holladay, Jeremiah 2, 382.

446 Yadin, op. cit., 22.



八、論以攔(四十九34-39)

以攔在巴比倫之東,為今日伊朗的西南方。古時米所伯大米南部的政局甚為重要,但多年與亞述衝突,終於在主前640年被亞述征服,它的首都書珊城被毀。在主前612年瑪代王協助巴比倫攻取亞述京城尼尼微,以攔才重獲自由。也許在主前625年巴比倫強權興起時已經獨立了。447在巴比倫年表中,有一破損不完整的文獻記述尼布甲尼撒與以攔的衝突,在主前596至594年,不讓以攔進入巴比倫。448如果這項史料可靠,那麼這段信息的日期應為主前597年,就是西底家王登基的那年。看來以色列人被擄,還不是短期可以歸回的。

本段信息有兩個特點。第一,這是耶和華的言詞,都用第一人稱,沒有對以攔人或對仇敵的命令詞。對以攔人的描述,沒有第三人稱:「他」或「他們」。第二,這?沒有特殊的地方名字,神的名字,或王室(王朝)的名或人名,先知耶利米似乎對以攔並不熟悉,是神自己發言論以攔的預言。神在以攔設立祂的寶座(38節),除此之外,舊約只有九次提說神的寶座(王上廿二19,代下十八18,賽六十六1;結四十三7;詩九7,八十九14,九十三2,九十七2;哀五19)。信息完全是審判的宣告。

本段的用詞也可在本書其他部分找到。設立寶座(38節),在四十三章十節,不過在那?指尼布甲尼撒設立「為首的權力」(三35節),與二章三節的「初熟的果子」用法相同,「為首」與「初熟」兩字相同。「折斷以攔人的弓」(35節),可比較四十八章廿五節:摩押的膀臂折斷。仇敵和尋索其命的人(37節),可參考十九章七節,廿一章七節,四十四章三十節。「使災禍臨到他們」(37節),也在四章六節,六章十九節,十一章十一節,十九章十三節、十五節,廿三章十二節,卅五章十七節,卅六章卅一節,四十四章二節,四十五章五節。神的「烈怒」,在四章八節、廿六節,廿五章卅七、卅八節。

第四十九章卅四節 「猶大王西底家登基的時候,耶和華論以攔的話,臨到先知耶利米說。」

這引言也在四十六章一節,四十七章一節。西底家登基年,「登基年」可參考廿六章一節,照計算應為主前597年3、4節月,相當於新年。

以攔與猶大似無任何關連,449為什麼耶利米特別論以攔呢?有三種說法:第一,以攔其名(elam)與「終極」(olam)相似,好似以攔代表地極、最遙遠的地方。從北方來的仇敵是遠處的。第二,亞伯蘭為所多瑪、蛾摩拉抗戰,在對敵中有以攔王(創十四1-17)。耶利米以這傳統,指以攔為仇敵的代表。第三,耶利米為神立作列國的先知(一5)。廿七章七節,列國都要服事尼布甲尼撒。以攔是最遙遠的,仍在列國的範圍之內。

第四十九章卅五節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必折斷以攔人的弓,就是他們為首的權力。」

以攔人軍事的力量在於弓箭。以攔在主前539年併入波斯。波斯以弓箭馳名。地主必須供王繳募弓箭手,或付錢雇用。450現在弓已折斷,軍事的力量失去,以此為權力的也破壞了。451

第四十九章卅六節 「我要使四風從天的四方颳來,臨到以攔人,將他們分散四方。這樣趕散的人,沒有一國不到的。」

四風代表軍隊,也在以西結書卅七章九節,但以理書八章八節,撒迦利亞書六章一至八節。

以攔人的分散是指整個國家的敗亡,可參考卅二節。被趕散,可參考三十章十七節。

第四十九章卅七節 「耶和華說,我必使以攔人在仇敵和尋索其命的人面前驚惶。我也必使災禍,就是我的烈怒,臨到他們,又必使刀劍追殺他們,直到將他們滅盡。」

神使以攔人驚惶,因為外患是他們意料之外,可參考一章十七節。

本節下可參考九章十六節下,在耶利米信息中常提到,刀劍將他們滅盡。

第四十九章卅八節 「我要在以攔設立我的寶座,從那?除滅君王和首領,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和華是歷史的主,祂的權能統管萬國。祂公義的審判必除滅一切的罪惡。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賽五十九1),但在拯救以前,必須毀壞人的權勢,將君王和首領的暴虐除去,置之於死地(參一10)。

第四十九章卅九節 「到末後,我還要使被擄的以攔人歸回,這是耶和華說的。」

這救恩的宣告也在四十八章四十七節上及四十九章六節。耶和華對猶大,以及對列國都有救恩的應許,這救恩是普世的。

本書廿三章廿三、廿四節對這項真理有最好的詮釋:「耶和華說,我豈為近處的神呢?不也是為遠處的神麼?……我豈不充滿天地麼?」



447 D.J. Wiseman, Chronicles of Chaldean King, 8-10, 51.

448 Ibid, 73.

449 Mark J. Dresden, "Elam",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2, 70-71.

450 J.A. Thompson, The Book of Jeremiah, 729引用Nippur Documents。

451 Robert Bach, "... Der Bogen Zerbricht, Spiesse zerschla/gt und Wagen mit Fever Verbrennt", Probleme bibliseher Theologie, Gerhard von Rad zum 70 Geburstag, ed. Hans Walter Wolff, 1971, 13-14; Nahum M. Waldman, "The Breaking of the Bow",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69 (1978/79) 82-83.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耶利米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4Jer/24CT49.htm
新增日期: 2008/03/13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耶利米書第49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